身價30億的姚老闆,為什麼非要將CBA職業化?

2019-11-29     CEO最前線

姚明又多了一個新角色:CBA公司董事長。

如此一來,大姚便身兼二職,既是籃協主席,又是CBA公司的董事長。

對於這樣的身份變化,他說道,現在擁有了雙重身份,希望職業化改革更加順利。

談起職業化改革,要從去年,姚明「攤上事兒」的時候開始。

前年4月19日,作為中國職業籃球俱樂部(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職聯」)董事長,姚明和中國籃協在談判中「死磕」了三個小時,結果只有四個字:「等於沒談。」

此前,姚明聯合18家CBA俱樂部(20支CBA球隊里,浙江、山西兩家俱樂部沒有參與)揭竿而起成立了中職聯,試圖讓CBA聯賽更加職業化。

他能贏嗎?

1.「姚吉訶德」

姚明的想法很簡單,他給中國籃協提了兩點建議。

第一,以中職聯集體名義入股未來的官辦CBA聯賽公司,要求籃協進行「市場化改革」,成立一家CBA聯賽公司。

股份制改革方面,籃協有個榜樣。2005年,中超公司成立,足協獨占36%的股份,其餘16支球隊各占4%。此後,各家俱樂部鬧了很多年,呼籲足協退出中超公司,去年8月還一度傳出王健林要接盤足協的股權,但卻沒了下文。

籃協呈遞體育總局的方案中,籃協擬占股30%,聯賽20支球隊各占股3.5%。這一方案中,籃協是聯賽最大股東,將CBA牢牢攥在手中。中職聯的方案則是姚明帶領的18家俱樂部占63%的大頭股份,籃協只占30%。

這是姚明和籃協談不攏的核心。或許在籃協看來,這個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後生是在「造反」,談判結果可想而知。

姚明的另一個要求是將CBA聯賽商務開發權交給中職聯。相較股權分配,這是一個「小問題」,但是牽涉了更直接的利益,這一點也直接關係到CBA未來是不是足夠市場化。


在這一點上,籃協打起了太極拳,表示CBA的運營權未來只能下放給CBA聯賽公司。由其決定是自營還是對外招標,決定權不在籃協手裡。這就是姚明說的「等於沒談」。

這次談崩之前,外界一度很看好中職聯。姚明巨大的影響力和18家球隊的聯姻看上去擁有足夠撬動體制的砝碼。參加博鰲論壇期間,姚明還對媒體說:「我想他們(籃協)還是需要有球隊來參加比賽的吧!」

這句話被外界解讀為姚明向籃協發出公開「威脅」。文章發布後,姚明很快收到了籃協的「回應」。隨著籃協宣布推出CBA公司計劃,18家已經入伙的球隊中,一多半的態度變得非常「曖昧」,甚至有點首鼠兩端。


有球隊領導擔心「在輿論的誤導之下,會形成與籃協對抗的姿態」,對於在這個制度里經營多年的他們而言,這就像在「和天斗」。只有5家球隊真正出資認購了中職聯的股本金,其他球隊則轉而開始期待CBA公司的成立。

如果這些曾經的「盟友」集體倒戈,CBA公司很可能會在今年11月份之前完成註冊,並掌握CBA的運營權。屆時,姚明煞費苦心創立的中職聯即將淪為「爛尾樓」。一位體育圈的人稱:中職聯剛出生就得夭折。


姚明很無奈,他還放了狠話,以個人名義宣布,「不會加入這樣的CBA公司。」最後,他還補充一句,「我相信中職聯中也有俱樂部和我有同樣想法。」


2.身家30億的姚老闆

中職聯和籃協的「鬥爭」像是實力新貴和體制的戰鬥,拋開所有未知的聯賽前景和錢景,中職聯的最大依仗實際只有一點:姚明。

在談判崩潰前的20天,姚明還正享受他人生中最美妙的時刻之一。4月5日,NBA官方宣布姚明、沙奎爾-奧尼爾、阿倫-艾弗森等籃壇名宿,正式入選2016屆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

「自己的名字能與奧尼爾、奧拉朱旺、德雷克斯勒等這樣的球員在一起,我很難用語言描述自己有多麼幸運,我沒有獲得過NBA總冠軍,所以名人堂是我取得的最高榮譽了。」姚明說。


入選NBA名人堂是姚明的「顯性」最高榮譽,但「姚明」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分量遠不止此。作為亞洲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的體育人士,這位2米26的大個子是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之一。他是NBA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美國背景的國際「狀元」,也是聯盟最具統治力的內線之一。沒有傷病困擾的06-07賽季,他場均拿下25分和9.4個籃板。其巔峰期打國際比賽時,經常面對三四人包夾,仍表現得遊刃有餘。


歷經輝煌的同時,姚明也飽受傷病煎熬。2009年,他在比賽中傷了右膝,並在2011年正式宣布退役。結束運動員生涯後,依託巨大的名聲,「姚長城」轉身成了姚老闆。


姚明經商是早就寫好的劇本。早年間,他的姚之隊就聲名赫赫,退役後,這個中美都有人脈的團隊也成了他經商的最大依仗。


還是運動員時,姚明已經擁有令人咋舌的身家。

9年職業生涯中,姚明有超過20億人民幣的凈收入。除球員薪水外,球場的出色表現和世界級的知名度也讓他成為廣告商的寵兒。


統計了姚明球員薪水和廣告合同,其稅前總收入超過30億。

除此之外,球員時期,姚明就和團隊投資做生意,2006年,他給巨鯨音樂網投了300萬美元。不過,這家網站的表現和投資人的球場戰績相去甚遠,2013年,巨鯨音樂網就已無法訪問。


和巨鯨網類似,轉職經商後,姚明的相關報道雖然多如牛毛,但多是雷聲大雨點小,尚無太成功的案例。他參與了上海男子籃球俱樂部和紅酒的投資,還曾以公司發起人之一的身份,成為北京合眾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第四大股東。之後,姚明團隊還先後參與了黃杉基金和弘遠基金。

其中,後面兩隻基金的運營情況並不為外界所熟知。參股合眾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為姚明帶來超過6000萬元的紙面收入,後因股價大跌而縮水。而其營運的上海男籃和紅酒投資,都被外界認為是不太成功的投資。

投資上海男籃是姚老闆名號的主要來源,這支球員是姚明曾經的老東家。

在CBA老闆中,姚明算是個異類。廣廈、廣匯等球隊的老闆都比他富裕得多,相較這些資本家,姚明沒有強勁的實體經濟供血能力,更多是「靠臉」來養活這麼一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球隊。


因此,他比任何老闆都更渴望靠賣轉播權、球衣廣告、門票、以及球員賺錢。

CBA已經走過了21個年頭,但時至今日,聯賽在商業開發方面的表現依舊乏善可陳,各大俱樂部始終沒有得到穩定的盈利模式,因此在幾年前,一些俱樂部還成了「燙手山芋」,屢屢傳出無人「接盤」的消息。

收入尷尬的同時,CBA觀眾的要求卻越來越高。

為了留住觀眾,俱樂部不斷投入重金引入高水平外援,本土球員的身價也不斷上漲。提升訓練水平、改善場館、交通住宿……這些花銷越來越多,於是乎,嚴重虧損成了CBA俱樂部的普遍問題。


在很長的時間內,這也是中國體育產業的普遍問題,老闆們在接手球隊之前就有所準備。但是如今體育產業火爆,中超版權甚至賣出了80億的天價。

同行們的刺激下,尚在虧損的CBA投資人們坐不住了,這成了18家俱樂部老闆聚在一起「梁山起義」的前因。


3.做CBA版的大衛-斯特恩?

作為18家俱樂部的老闆之一,姚明提出的要求實際並不過分。中職聯的目標只是拿下CBA的經營權,在裁判職業化、球員工資透明化、球員利益最大化、版權分銷、海外傳播和媒體權益最大化方面進行改革,讓CBA實現更好的商業開發。

這樣的改革既對聯賽、中國籃球事業有裨益,也符合國家的政策方針。

有多年NBA經驗的姚明,對現代職業聯賽的市場化之路很了解。實際上,即便做出了這些改革,CBA相較NBA仍有很大差距。但就商業化而言,姚明有一個絕佳的老師——前NBA總裁大衛-斯特恩。

在斯特恩手上,NBA成了全世界最大、最職業化的籃球聯賽,其每年凈利潤達30億美金。


相較之下,國內聯賽還存在著惡意競爭、黑哨偏哨、球場不文明行為等諸多問題,商業化方面更是「慘不忍睹」,在最基本的球員轉會上都存在很多貓膩和污點。

姚明想改變這樣的現狀,做CBA的大衛-斯特恩。

可這麼一來,壓力確實不小。就在前幾天的論壇現場,有記者問姚明在改革過程中如何面對各方壓力。

姚明笑稱這個問題夠尖銳,隨後回應道,「這次改革得到了總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任何一種改革並不是要去破壞一棵樹成長的土壤,而是要理順關係,使所有人在籃球的氛圍里有獲得感,這就是改革的動力。」

這麼看來,此前一場糾結過去,大姚的目標和規劃仿佛更加明顯,在他看來,「職業化改革代表的狀態就是進行時,走一步看一步,方向是明確的,重要是隨時去總結,隨時去發現。在聯賽運營中,要有系統的長期規劃,建立有針對性的市場。」


而最重要的,還讓更多人來關注CBA,喜歡籃球。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資本賦能對接峰會

峰會聯合松禾資本董事長厲偉、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前海梧桐併購基金創始人謝聞栗、CCTV2《創業英雄匯》投資人洞見資本杜明堂、眾享資本龍瓊、華洋資本於浩天、香港時空資本、銀河資本...等位投資大咖、資本專家和25家風投機構賦能產業升級項目對接。

【峰會八大模塊】

【股權融資】:現場輔導商業計劃書,特邀20家風投機構一對一對接優質項目進行股權投資!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上海

請點擊左下角的「了解更多」 打開會議連結,查看會議流程與報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yCMuW4BMH2_cNUg-_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