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不良行為說「不」有技巧,錯誤的說法,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2020-03-08     莓果媽媽

蘭蘭媽非常苦惱,因為她的寶貝女兒對她越來越生疏了,就連晚上都說要跟奶奶睡,不跟媽媽睡。奶奶問原因,原來是蘭蘭覺得媽媽管得太多,限制得太多,無論她做什麼,媽媽總是說「不行」、「不能」、「不要」等字眼,讓蘭蘭心裡很不開心,她不但不想親近媽媽,還對媽媽起了逆反心理,媽媽越說不可以的事情,她越想去嘗試,讓媽媽頭疼不已。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比如不讓孩子爬高,但說了無數次「不」之後,孩子還是不聽。這是因為父母不明白孩子的心理,不懂得語言藝術,經常說「不」,不但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一、對孩子說「不」,本是為孩子好,卻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1.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探索能力。

孩子在1歲以後,就開始產生了自我意識,很多新鮮的事情都想去嘗試,他們渴望在獨立行動中獲得快樂、獲得體驗的快感,從而獲得自信。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不」,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變得不敢嘗試,從而阻礙了孩子的探索慾望和認知能力。

2.影響孩子的思維能力。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簡單粗暴的說「不」的話,這種思維方式很快就會複製到孩子身上,以後孩子遇到任何問題時,都會懶得思考,懶得嘗試,如果被逼急了,就會直接說「不會」、「不行」、「不做」,在學習上也是如此,只會直線思維,不會發散思維,影響學習成績。

3,會讓孩子變得逆反。

有的孩子個性很倔,或者正好出於逆反期,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不」的話,他就會想故意跟父母對著干,漸漸地,只要看到哪件事會惹父母生氣他就故意去做,久而久之,變得無法無天,誰都管不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父母改變一下態度,學會用更好的說話方式跟孩子交流,孩子才會更聽話。

下面,給父母舉三個例子,看看到底不同的說話方式,會產生怎樣不同的效果。

二、父母說話方式不同,效果大不同。

1.催促孩子睡覺時,命令的語氣和商量的語氣效果大不同。

當孩子一直看電視或玩手機,不肯睡覺時:

命令式父母會說:「不許再看了,馬上去睡覺!」這時孩子會想:「我一點都不困,非要我在這個時間睡覺,我一點都不樂意。」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可能會繼續看手機,或者不情不願躺在床上,一直睡不著。

會商量的父母會說:「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要不先去洗漱?然後媽媽給你講故事,一直講到你睡著為止?」這時孩子會想:「聽故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能孩子就會去乖乖洗漱,乖乖躺床上了。

2.當孩子犯錯時,抱怨的語氣和理解的語氣效果大不同。

當孩子不小心把東西打碎了時:

抱怨式父母會說:「你怎麼這麼笨?什麼都做不好,以後別想我再給你買東西了!」這時孩子會很沮喪,覺得自己真的很差勁,從而變得自卑;或是變得很逆反,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什麼都想跟父母對著干。

理解式父母會說:「下次一定注意哦,打碎東西很容易割傷腳,不過媽媽也有打碎東西的時候,不如我們想想怎麼把它粘好?」這時孩子會對父母充滿感激,也會努力為自己犯的錯誤去補救和改正。

3.當孩子生氣和哭泣時,挖苦的語氣和鼓勵的語氣效果大不同。

當孩子委屈和哭泣時:

挖苦式父母會說:「一點小事就哭哭哭,真沒用,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孩子?」這時孩子會覺得很沮喪,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會變得越來越脆弱,跟父母越來越生疏。

鼓勵式父母會說:「你先不要哭,跟媽媽說說哭的原因,看媽媽有沒有辦法幫你解決?」這時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堅實的後盾,以後什麼事都願意跟父母說,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親密。

既然父母說話的方式不同,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那麼,當父母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時,該如何巧妙地說「不」呢?

三、父母如何巧妙地對孩子說「不」。

1.把消極干預變成正面引導。

心理學有個研究:語言會激發圖像和觀念,意思是說,當我們跟孩子說一個事情時,孩子腦中就會形成一個畫面,然後不自覺將這個畫面變成現實。

比如,孩子正在爬高,如果父母跑過去說:「不要再爬了,再爬就摔下來了!」這時孩子就會不自覺從腦中形成摔跤的畫面,一走神,說不定就真摔下來了。

如果把這種消極干預變成積極引導的話,效果就大不同了。父母可以在旁邊小心護著,然後引導孩子:「你要扶好,慢慢地爬,小心那裡凸起的地方。」等孩子爬下來後,父母可以說:「剛剛媽媽好擔心你哦,如果你摔下來的話,媽媽會很心疼的,以後不要再這樣了好嗎?」為了不讓媽媽擔心,孩子以後肯定不會再盲目爬高了。

2.給孩子展示後果。

比如,孩子要爬高,父母可以表演重重摔在地上的動作,並伴以誇張的疼痛表情,讓孩子知道害怕;如果孩子要去摸插座,父母可以調出手機里別人觸電的視頻,讓孩子知道後果;如果孩子想去碰熱水壺,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被水燙傷換皮的一些故事,形容換皮有多疼有多醜等等,讓孩子自己知道後果,從而不再嘗試。

3.用同理心表達對孩子的尊重,讓孩子自己選擇。

假如孩子餓著肚子想吃冰激淋,父母可以先對孩子表示理解,說:「媽媽也好想吃啊,因為太好吃了!」接著再說:「可是我上次吃了後,肚子疼得腰都直不起來了,還上吐下瀉,太難受了,你記得嗎?」這時孩子會想起媽媽生病的樣子。媽媽可以趁此機會接著說:「那你現在是想吃冰激淋?還是想生病呢?」孩子自然不想生病,就會乖乖放下冰激淋了。

總之,儘量少跟孩子說「不」,多跟孩子正面表達,注意態度,多說多交流,你一定會收穫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面對孩子要做你不讓做的事時?你們是怎麼處理的呢?一起來聊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c4lunABjYh_GJGV0S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