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習孩子成績就會好嗎?答案不一定

2019-12-19     花姐姐家庭教育

做家庭教育一年來,在我接觸的案例中,有90%的家長都是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來,最早,因為在學習家庭教育的時候,老師講,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家長的問題本質上是自我成長的問題,所以,我通常也是按照這個指導思路指導家庭成長的。

也就是說,只要家長學習成長,孩子的成績就會自然而然變好。



然而,在實際的諮詢指導過程中,我常常會碰到以下兩個問題:

  1. 家長成長了,孩子的成績並沒有顯著的變化;

例如,曾經,有個媽媽因為孩子不上學來找我,在一對一的溝通指導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家庭夫妻關係和諧,父母也非常的愛孩子,對一般的家庭來說,碰到孩子不上學,多數夫妻會互相指責,爸爸指責媽媽寵孩子,媽媽會指責爸爸不管孩子,但是,對這個家庭來說,並不是這樣的,夫妻兩每天晚上都會討論總結,怎麼改進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還相互打氣鼓勵。

在親子關係方面,通過學習之後,爸爸知道親子陪伴特別重要,於是,幾乎每天早上6點起床,陪孩子跑步,晚上還會陪孩子談心,可以說對孩子殫精竭慮,但是,孩子就是不去上學。

這個媽媽自己也很困惑,她說,她的朋友都覺得孩子不上學發生在他們家是一件特別不可思議的事情。

很顯然,家長學習並不一定就可以讓孩子的成績提高。

2.很多家長來找我的時候孩子在上初三或是高三,而我們知道成長是一件比較緩慢的事情,當家長成長之後,孩子可能已經畢業了,錯過了學習的關鍵節點,實在有點可惜。

當然,我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家長教育就是用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家長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獲得幸福,而獲得幸福很關鍵的一點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好的成績一定會給他更大的自信心。

所以,對學習這件事情來說,並不僅僅簡單是只要家長學習成長,孩子的成績就會自然而然變好這麼簡單。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查找資料,求助專業人士,最後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受以下4個因素相關:

  1. 親子關係;
  2. 是否具有成長型思維;
  3. 學習能力;
  4. 學習方法。

接下來,我就來一一解析為什麼這些因素與孩子的學習成績息息相關。

  1. 親子關係;

表面上看,孩子學習在學校,與家庭教育無關,但是,事實上,親子關係好壞是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學習成績的。

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35年的研究結果印證這一重要的觀點。

他們發現,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摯的愛和尊重,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身心愉快、有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

而我們知道很多孩子成績不好,往往不是因為學習能力不行,而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學好。

例如,我認識的一個高一女生,學習成績很差,英語更是差到極點,但是,令我吃驚的是,她既然自學了日語,並且學得還不錯,可見這個孩子成績不好不是智力上的因素,那是什麼呢?

答案是親子關係。

因為家境優越,在生活方面,父母包辦滿足,但是,在學習方面,又對他非常嚴格,當孩子成績沒有考好時,父母給予的不是幫助,而是失望,這種失望的情緒讓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不相信自己可以學好,自然成績也就不好了。



  1. 是否具有成長性思維;

什麼是成長性思維呢?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相信只要努力成績就會變好。

與成長性思維相對應的是固定化思維,擁有固定化的思維的孩子一般都會認為智力是天生的,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沒有辦法讓成績變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我還在讀書的時候,要是誰家孩子成績好,周圍的人通常會覺得他家祖上積德了,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歸因為家族的運氣。

但是,事實上,現在科學研究表明,弱智或是高智商兒童只占人群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兒童的智商都差不太多。

您一定會問了,既然智商差不太多,為什麼成績區別那麼大呢?

原因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成長性思維,是事相信通過努力就能把成績變好。

那成長性思維是怎麼形成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德威克發現,這與孩子所接受到的表楊方式息息相關。

例如,我們可以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小學時,女生往往比男生成績好,而到了初中這種現象就會反過來。

按照傳統的觀念,大家會說,這是因為男生比女生聰明一些。

但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真實的原因跟表楊相關。

女生因為比較聽話,當一個女生數學沒有考好,老師給女生的評價可能是你不擅長數學,而男生不同,因為男生比較調皮,當男生沒有考好,老師可能會跟他說,你只要上課認真聽講,你的成績就會好很多。

久而久之,女生就習得了我不擅長數學這種固定化思維,而男生則習得了成長性思維,而這種思維又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成績。

  1. 學習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我在學校里學的知識都忘記了,那我去學校有什麼意義?

答案在於剩下的東西,那剩下的東西是什麼呢?

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學習能力。

一個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成績自然會好。

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可能遇到過這樣的人,整天玩,但是成績非常好,而另外一些人,一天到晚學,但是學習成績卻不怎麼好?

這種孩子很多時候就是學習能力的問題。

例如,在學歷史的時候會碰到很多的日期;在學中醫的時候會碰到望聞問切,在學數學時會碰到三角函數公式,那麼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分辨這些知識點結構,並且針對不同的知識給予不同的學習策略呢?

日期沒有結構,比較隨意,我們把這類知識總結為隨意信息,針對隨意信息有哪些學習策略呢?

而中醫望聞問切,描述的是一個過程,我們把這類知識總結為過程信息,針對過程信息又有哪些策略呢?

看到三角函數公式,可能很多孩子會沒有辦法理解,比較抽象,我們把這類信息叫做抽象信息,抽象信息的特點我們無法通過感官認知,那針對抽象信息的學習應該採用哪種學習策略呢?

一般來說,成績好的學生會注重以上信息的分析,而一天到晚學習的孩子可能更多的把時間花在做題上,進行題海戰術。

但是,我們知道題目是千變萬化的,但這些千變萬化的題目都是由知識演變而來,所以,在學習時,我們要抓住知識的學習,只有把知識掌握了,我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將成績提高。

而是需要學習能力的。

那學習能力從何而來,一方面需要學習,另一方面需要練習。就好像一個孩子擁有繫鞋帶的能力一樣,首先,他要從媽媽那裡學習如何繫鞋帶,其次,他還要練習,僅僅看是學不會的,還需要用,這樣才能快速繫鞋帶;而如果不學直接上來就系,可能會學會,但是,肯定會比從媽媽那裡學習得慢得多。

學習能力也是,學習,實踐是最好的辦法。

所以這就要說到學習的第四個因素:學習方法。

  1. 學習方法;

李笑來老師講過一句話,他說學習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什麼意思呢?

可能我們理解的是不停的學。

但是,李笑來老師的解釋是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第三個學習是又是動詞,就是學習學習這件事情之後再學習。

樊登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他在上中學的時候,是班上的學霸,但是班上的同學幾乎看不到他學習,因為他的書本比臉還乾淨,於是,同學們都認為他是天才,在畢業的時候還在畢業冊上給他留言,說不要浪費了上天給你的天賦。

但是,樊登說,根本就不是什麼天賦,而是因為他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他說,在每次大考之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每門課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

這樣一來,上考場的時候就不會遇到特別意外的題目了。

而平時,沒有測驗的時候,就和同學互相出題考著玩。

正是基於這樣一套學習方法,每次考試都能考個不錯的成績。

所以,與學習時間相比學習方法更加重要。



那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作為父母,和孩子建議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提升孩子學習時的積極心理狀態,但是,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方面,與父母的關係則不太大,更多是由其它因素決定的。

正如,我們前面講到的繫鞋帶能力的養成一樣,一方面需要學習如何繫鞋帶,另外一方面需要不斷的練習。

學習同樣也是,有沒有人教孩子學習能力,在教了孩子學習能力之後,有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讓孩子練習這套學習方法,而這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不僅能從家長教育的角度幫助改善親子關係,還要從幫助孩子成長的角度給到孩子一些學習方法,並且幫助孩子執行。

最後,花姐姐想說的是,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成長,也需要孩子成長,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QxoSG8BMH2_cNUg51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