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與木匠》為人父母,請和孩子一起擁抱科技

2019-11-22     花姐姐家庭教育

如果看完前面幾次解讀,相信大家會有一種感受,就是孩子的成長都是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

例如,孩子在看父母做事情的時候學得最多,瑪雅的印第安人就比美國人觀察模仿能力好,因為瑪雅的孩子經常看到父母做事,而美國包括我們中國的孩子看到的父母幾乎總是在敲打鍵盤或是手指不停的滑動螢幕(PS:我家也不例外)。

還有,如果刻意的教,孩子就只會模仿,而如果是一場意外,孩子就會探索,例如,那個管子玩具的實驗,當研究人員刻意教他就只會模仿,而不敢探索,但是,如果研究人員是不小心的,他們就會探索,從而發現更多更好玩的東西。

所以,為人父母,哪樣的孩子才是我們想要的孩子呢?

自然是喜歡探索的孩子。

說到探索,孩子真的是天生的探索家,甚至是我們艷羨的伯克利的高材生也未必趕得上孩子。

不信,看我接下來講的事情你就相信了。

在這本書里,高普尼克教授招來一批小孩和一批伯克利的大學生,這些人要參加兩個實驗:

一個實驗是每個人要去探索哪一個物體可以點亮哪一台機器。這種匹配關係的學習非常簡單,孩子和大學生都猜對了;還有另外一個實驗不同,不再是一個物體點亮一台機器,而是需要兩個特定物體才能點亮一台機器,結果,第二個實驗裡面,孩子猜對的機率要遠無大於大學生。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成年人已經知道了大量關於世界如何動作的信息,也就會更依賴於先前的經驗,例如,在生活中,我們通常都知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很少需要兩把鑰匙才能開一把鎖的,除非你家有保險箱。

所以,在第二個實驗中,伯克利的學生被這些固有的信息干擾,而孩子不一樣,他們會非常快地接受新的設定,然後用新的設定去解決問題,自然就打敗了伯克利的學生。

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讓孩子盡情的探索,而在科技信息時代更應當如此。

當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後,手機也將人們的時間信息打碎,讓很多人適應不了,產生恐慌,家長自然也不例外,於,抱著凡是讓我恐懼的東西,必然也會讓我的孩子恐懼這樣的心態,禁止孩子使用手機。

但是,高普尼克教授的觀點是:

科技之於孩子,就像閱讀之於我們。

說到閱讀,幾乎沒有家長會反對,甚至生怕孩子讀小了。

但是,就在閱讀剛剛開始的時候,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旗幟鮮明的反對過,他說:



如果人類學會了閱讀這項技能,就會在靈魂深處植入健忘的種子。他們會依賴寫下的東西而停止使用記憶。他們不會再從內部本身,而是從外部獲取記憶。它記錄的也不是記憶本身,而只是提醒而已。用它來教導你的學徒絕對是不明智的。因為,你告訴他們許多事,卻沒有真正教會他們。他們看似掌握了很多,但實質上卻一無所知。於是,人類失去了智慧,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成社會的負擔。

但是,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今天,閱讀是我們每一個人必備的技能,甚至他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聰明,查理·芒格就說過:

我見過的聰明人,沒有一個是不讀書的,一個都沒有。

這是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新技術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如果沒有擁抱新技術,我們會被淘汰嗎?

會不會被淘汰,答案誰也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的是歷史的車輪滾滾,新技術一定會徐徐向前,並且會讓每一個人都會被包裹其中。

例如,現在如果沒有手機,出門將會變得比較麻煩,而有了手機,生活將變得便利,超市購物,拿出二維碼,坐地獄掃二維碼等等。

而對於閱讀同樣也是,過去信息的傳播靠文字作為載體,而現在技術的發展,信息不僅可以靠文字,還可以通過音頻甚至是視頻來完成,而這也極大的增進了傳播便捷性。

過去,對於一個不識字的孩子來說,要看書,只能是父母或是家人讀給他聽,但是,現在不同了,我們可以在網上搜索一本有聲書讓孩子聽,這樣即節約了父母的時候,孩子也可以聽到更多的書。

我的女兒今年6歲,還不識字,但是,已經在各種APP聽完了西遊記,三國演義,哪吒等故事。

而隨著5G時代以及文字轉語音,語音轉文字的技術的到來,文字不再是信息的唯一載體,語音,視頻都可以,例如,我的很多寫作的朋友會用語音的方式寫作,然後再讓軟體幫助轉換成文字。

那麼,未來到底是文字好,還是語音好呢?

作為信息技術的後來者,我當然認為文字好呀,儘管我的朋友用語音寫作比我快兩倍,我仍然固執的說文字,但是,對於我的孩子,我不知道,甚至我會覺得我的女兒將來會更喜歡用語音的方式來獲取信息,因為從她出生起,她就一直在練習這項技能,當使用語音比使用文字更熟練的時候,我相信她也一定會像我一樣固執的認為她用語音比我用文字好。

但是,不管是用文字還是語音,我們其實是都是乾的一樣的事情,——獲得信息和傳播信息。

對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

媒體學者達娜·博伊德花了數千小時研究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系統地觀察他們如何使用技術,並詢問他們對這些新技術的看法,最後發現:

這些青春期的孩子用社交媒體做著青春期孩子一直以來都在做的事,建立自己與朋友之間的聯繫,疏遠他們的父母,搞曖昧,聊八卦,霸凌,反叛和嘗試各種新事物。

另一位學者馬德琳·喬治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孩子們在網絡世界中的遭遇與現實世界中是非常相似的。在學校里受歡迎的孩子在網絡上依然很愛歡迎,在學校里被欺負的孩子在網絡上依然被欺負,親密的家庭成員更有可能對青少年帶來創傷和威脅。

也就是說,哪怕我們禁止孩子玩手機,也禁止不了青春期孩子疏遠父母,哪怕我們禁止孩子玩手機,也無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因為問題的根源不在手機,而是在於父母有沒有教會孩子成長,有沒有和孩子一起擁抱新科技,而不只是把遊戲等同於科技。

正如高普尼克的教授在這本書的結尾說到的,

技術的棘輪的前行同時取決於兩代人。沒有傳統,就沒有創新。

雖然父母們不應指望孩子簡單地複製上一代的傳統,但如果父母們沒有把自己的傳統、技能、價值觀和新發現傳承給孩子,那下一代的創新也就不可能實現。

而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感受是,做最好的自己,回望過去,活在當下,擁抱未來,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到此,《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就講完啦,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一直覺得最好的教育就是帶著孩子一起閱讀,看世界,讓他的世界除了學英語,學鋼琴,學奧數之外,還有人文情懷,一個胸懷世界的人,自然能夠過好他的一生。

下周解讀書籍預告: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fDNlW4BMH2_cNUgwY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