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孩子就可能產生過自殺想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2020-04-01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研究人員說,9歲和10歲的兒童都可能產生自殺的想法,但對此大多數照顧者要麼不知道,要麼不報告。」

美國兒童自殺死亡人數達到30年來的最高水平。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10%至15%的初高中孩子有自殺的念頭。

已經有媒體報道過青少年的自殺念頭,」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藝術與科學中心心理學和腦科學教授、放射學教授迪安娜·巴奇說。「但在一個大的人口樣本中,幾乎沒有這個年齡段的自殺念頭的數據。

男孩女孩的自殺念頭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來自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ABCD)研究的11814名9歲和10歲的兒童。ABCD研究是一項關於青少年大腦健康的全國性縱向研究,青少年的照顧者也參與其中。

研究人員將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分成幾類,他們發現,2.4%到6.2%的兒童報告有過自殺想法,包括希望自己死和制定自殺計劃,但沒有執行計劃。

當被問及是否有自殺行為時,有0.9%的孩子說他們曾試圖自殺9.1%的孩子報告說他們有過非自殺性的自殘行為

在這項研究中,巴奇說她不確定她和同事會發現什麼,但她預料到在這個年齡段會有數量不小的自殺念頭。

「我確信是因為兩個原因,」她說,「疾病防治中心關於初中和高中孩子有自殺想法的比率是相當高的。很明顯,這些數據不是憑空產生的。」

第二個原因:她在早期的工作中已經看到學齡前兒童有自殺的想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還注意到男孩和女孩之間的一些差異。具體地說,男孩比女孩表現出更多的自殺念頭和更多的非自殺性自我傷害;其他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趨勢發生了逆轉。

「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巴奇說,「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到了青春期後,有自殺念頭的比率都會上升,但女孩的人數會不成比例地上升。這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

照顧者對這一結果十分驚訝

研究人員說,照顧者也認為這一結果令人驚訝。

巴奇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和他們的照顧者通常會給出截然不同的關於內在想法的報告。然而,孩子的自我報告和照顧者對孩子想法的報告之間的脫節存在很大差異。

在超過75%的兒童自我報告自殺想法或行為的例子中,照顧者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一無所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這些孩子的跟蹤調查使研究人員梳理出這一明顯的矛盾。「一個問題是,孩子的自我報告和照顧者的報告中的一者,是否比另一者更能預測孩子之後的行為,」巴奇說。

事實上,當涉及到兒童的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時,照顧者似乎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調整了性別、家族史和其他變量後,家庭衝突是導致自殺念頭和非自殺性自我傷害的一個因素監護人的照看和監管不足與兒童的自殺念頭、非自殺性自我傷害和自殺企圖之間存在聯繫。

巴奇說,以前的研究人員傾向於認為,人們在青春期之前不需要詢問孩子是否有自殺的想法。「但我們的數據表明,這絕對是錯誤的。孩子們都有這些想法。有自殺想法的孩子的比例也許比成人低,但也並非微不足道。

她建議父母、照顧者和兒童工作者應該意識到9歲孩子有自殺念頭的可能性。「如果您的孩子在某些事上感到苦惱,您應該問問這個問題,」巴奇說,「這可以幫助您識別孩子是否遇到了某些麻煩。」

小課堂Tips

我們常常在媒體上見到孩子因一時情緒未能把握而釀成的慘劇。

那麼,如果發現孩子有自殺念頭,家長應該怎麼辦?

1. 每天要有時間與孩子輕鬆交談

交談的內容不限,「與時俱進」地跟進孩子的興趣點:明星偶像、熱門小說、班級趣事……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青春躍動;遠及上古先賢,近及微博達人,什麼都可以交談。

2. 每天擁抱你的孩子

現代生活使得青少年之間友誼的交往方式變得遠距離,青少年在網絡上、在電話中、在手機中交流,人與人面對面的帶著體溫的溫暖成為了「稀缺資源」。所以,我們要每天擁抱孩子,用雙手緊緊地擁住孩子的身體。這樣一種面對面的帶著體溫的溫暖,是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最可貴的溫情,讓我們的孩子帶著這樣的溫情上路!

3. 調整家教價值觀

不要眼睛只盯著精英,不要口口聲聲只說那些出類拔萃的同學多麼棒,要關注我們身邊的這麼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生命的饋贈,我們感恩於孩子的唯一性,我們欣喜於孩子的每一個進步。

4. 尋求幫助

如果孩子有自殺念頭了,我們家長要去尋求幫助,尋找各種資源。

5. 學校中的家長委員會將是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有效的支持系統

也許,學校中的家長委員會正在尋找家委會可以開展的主題活動,那麼「預防青少年輕生」則是一項不錯的主題活動。它可以經年累月地持續進行,通過培訓、宣講、資料、故事等形式來實施。


參考:

https://www.futurity.org/suicidal-thoughts-children-nine-ten-227862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F5kOXEBnkjnB-0zer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