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電子設備,危害到底有多大?

2020-01-06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有人把科技定義為一種外部機制,它會對孩子造成干擾,讓他們很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很難與他人和諧相處。這包括任何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當下轉移開的設備,如耳塞、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設備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的感覺變得遲鈍。

也許我們對這樣的場景毫不陌生:一家人在一起吃晚飯,飯桌上鴉雀無聲,每個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智慧型手機。除了在家裡,餐館裡、地鐵上,甚至大馬路上,孩子們似乎著了魔一樣地盯著自己的手機,對身邊的一切漠不關心。
年輕人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更糟糕的是,父母也迷上了電子設備,給孩子帶來壞的影響。

接入技術,脫離世界

不可否認,電子設備有時確實能幫我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例如,聽音樂可以讓你休息一下,平緩焦躁的內心,從而釋放壓力。還有一些APP旨在通過引導冥想或放鬆練習來提高專注力和減少焦慮。

但如果技術搶占了其他有意義的人際交流時,問題就出現了。隨著科技依賴的增加,孩子們坐在一個虛幻的泡泡中穿梭於世界各地,脫離了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脫離了周圍人的想法和感受。隨著交流技巧和積極互動的缺失,科技甚至開始扭曲孩子們的性格——他們缺乏同情心,對周圍人不夠敏感

科技的興起和社會情緒能力的下降

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著作《情商》中將社會情緒能力定義為一種識別自己和他人感受的能力。他指出,高社會情緒能力的人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係,更能適應環境,更善於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戈爾曼博士指出了培養社會情緒能力的五個關鍵品質:自我意識、自我調節、社交技能、同理心和積極性。

這些品質有什麼共同之處呢?去幼兒園看看,您會發現大多數孩子都沒有這些品質,尤其是在玩耍的時候。為了培養這些品質,老師和家長努力培養孩子們正念和關注當下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周圍的世界和人,從而發展自己的社會情緒能力。

科技依賴對社會情緒能力的負面影響

1. 削弱自我意識

花在科技上的時間過多,意味著你專注於自己的思想和感覺的時間變少了。隨著對科技依賴的增加,孩子們開始生活在一種自我疏離的狀態中,開始與自己的情感自我疏遠,逐漸喪失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他們似乎變得更加被動和遲鈍,不再喜歡思考和主動做選擇。

2. 削弱自我調節

研究已經證明,對科技的依賴會增加衝動,降低挫折耐受力。如果不能發展出自我調節的能力,孩子們在情感上就不會成熟,並一直重複諸如欺負他人、發脾氣這樣的幼稚行為。

3.減少社交技能

即使孩子們在網上聊天、玩遊戲,這種虛擬世界裡的關係也很少會產生真正的友誼。對技術的依賴往往會導致孤立和封閉。越是被技術主導了生活,越是難以發展正常的社交生活。這使得孩子們的應對技能很差,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有限。

4. 破壞同理心

當螢幕時間占據了和家人或朋友共處的時間,孩子們就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專注於自己,與他人分離。缺乏同理心,他們就缺乏與他人協調和融洽相處的能力。

5. 阻礙積極性

要想實現個人生活目標,積極性是必不可少的,而積極性又需要動力、持續的注意力和高度的挫折耐受力的支撐。就像癮君子一樣,當孩子變得更加依賴科技時,他們開始忽視自己和自己的未來。沉迷於科技的孩子突然被迫與世界互動時會發生什麼?他們會很快變得不滿和易怒。這是因為,即便他們在虛擬世界裡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但一旦回到現實世界中,他們會發現自己無法控制眼前的世界和周圍的人。因此,當面臨艱難的生活選擇時,依賴科技的孩子很可能會出現焦慮或抑鬱的症狀。

父母的選擇

技術依賴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科技應該是用來改善,而非控制孩子們的生活。父母應該給孩子設定一些電子設備的使用限制和規定,讓技術成為幫助孩子學習進步的工具,讓孩子利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奴役。

小課堂提示: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真的沉迷於電子設備?小課堂曾經分享過這樣一篇文章《如何知道你的孩子是否真的沉迷於電子遊戲?以下三種症狀會被確診為「遊戲障礙」,儘早干預診斷!》。

如果擔心孩子的情況,怎麼辦?如何調整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狀況?以下是父母可以參考的一些方法:

1)有選擇性地使用

與被動接受信息的電視不同,手機的信息是我們可以主動選擇的。家長要儘早的教會孩子利用手機,讓孩子知道,電子產品不僅僅是用來玩遊戲、看動畫,更是可以幫助孩子探索和獲得信息的工具

家長最好專門留出一個手機給孩子使用,刪除遊戲軟體和視頻軟體,篩選專業給兒童使用的app,畫面整潔內容積極向上適合孩子,也可以下載諸如《十萬個為什麼》《百科全書》等漫畫版給孩子看。

跟遠方的親人朋友視頻的軟體,可以幫助孩子學會交往、聯繫感情,也可以讓寶寶感受科技的力量,不應該禁止。

2)控制使用的時間

要想玩手機不上癮,家長一定要控制孩子使用的時間。這種控制並非到了某個時間就令行禁止,而是通過跟孩子的約定來共同實現。這樣既可以讓孩子知道,使用電子產品不是無節制的,也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時間觀念、形成自控能力,久而久之就能自覺控制使用時間了。反之,如果不從小養成孩子的好習慣,一味逃避電子產品,等到孩子將來長大了接觸到手機還是會成癮,到時更難糾正!

家長每次在開始之前都跟孩子約定好使用的時長,想看動畫片,看10分鐘還是20分鐘,一集還是兩集,都要在使用之前做好約定再開機。如果孩子沒有按照約定去做,家長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即便孩子哭鬧也要狠心冷處理,要讓他們知道,如果不遵守約定,就沒有下一次了。

3)規定使用的場所

看手機、IPAD不能隨時隨地,否則就會出現飯桌上孩子只顧當「低頭族」,不好好吃飯的現象了。因此,使用手機也要選擇好場所,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

家長可以跟孩子約定什麼時候在哪裡可以用手機,比如晚飯後、看繪本之前,或者午覺醒來之後,亦或者父母在做飯孩子等待的時間,讓他們在有約束的場所使用手機。要做到這些,家長也需要以身作則,如果爸爸媽媽自己也在飯桌上玩手機,就更別想孩子會遵照規定了。

4)在家長陪同下進行

或許家長正在忙家務沒有時間陪孩子,讓孩子玩一會兒電子產品,但即便不能陪同,也要聽一下看一下孩子在用手機做什麼,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有整體的掌握。如果能夠陪同孩子一起使用電子產品就再好不過,家長既可以和孩子不斷互動交流,也能引導孩子寓教於樂,加深親子之間的陪伴。

參考: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when-kids-call-the-shots/201707/how-technology-lowers-emotional-intelligence-in-kid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NmIDeW8BMH2_cNUgog9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