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說到陶淵明,大家便會想起他的《飲酒》其五,這首詩歷來備受稱道,可謂其代表作。下面來賞析一下,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裡?詩的原文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先梳理一下詩的大意:在人們聚居的地方建造了一所房子定居,不過,卻沒有世俗之車馬喧囂、人來人往的應酬。於是,有人問我:你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呢?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只要內心單純清靜,遠離塵俗,那麼,你便會覺得所住的地方遠離塵世了。每天傍晚的時候,我在屋旁邊的籬笆下,悠然自得地採摘菊花,驀然回首,不驚意間竟然隱隱望見遠處的南山。山間霧氣籠罩,夕陽西下,景象美好,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鳥兒飛回鳥巢,仿佛可以聽見它們嘰嘰喳喳地鳴叫著。此情此景,充滿無窮意味,我看著看著就沉醉在這景象中,仿佛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想用一些語言進行描繪和表達,可是,一番冥思苦想,竟然找不到合適的語言描繪出來。我想:這大概就是莊子所說的「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境界吧。
這首詩,首四句,寫自己居鬧市而心自遠,寫「超脫」;五、六句,從主觀上,寫自己的情趣悠然自得,與自然融為一體;七、八句,從客觀上,以山氣、日、飛鳥這些代表性的景物為例,寫山林中的景物悠閒自得,寫自然的美好;最後,是全詩的總結,景與情諧,融情於景。
整首詩,語言質樸,內容淺顯,結構精微,意境高遠,抒情和議論自然,哲理深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表達了詩人主觀上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又描繪客觀自然的美好,同時,將詩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與美好的自然融為一體,對自然的嚮往與對自然的體驗融為一體,加上以莊子的典故進行點化,從景、情、意三個層面升華了詩歌的意蘊和主旨,形成自然超脫的詩歌藝術境界,可謂深得自然之真諦。
這首詩有三個值得稱道的地方:一是前四句。王安石極力稱讚這四句,「其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由詩人以來,無此句也」(魏慶之《詩人玉屑》卷13)。這四句,看上去雖然平易,其實寫作的結構非常巧妙,表意富於變化。首句平平道出,二句轉折。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大巧若拙,別具匠心,毫無生硬的痕跡。同時,從內涵上表現了陶淵明對玄學最常用的概念「遠」的理解,反映陶淵明超脫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精神狀態。
二是第五、六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將「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乃「無我之境」,原因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究竟這兩句詩是不是無我之境呢?我認為,詩中的境界,經過詩人的寫作和表達,已經沾染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很難說有絕對的「無我之境」。不過,這兩句詩,確實能反映陶淵明的哲學思想,即陳寅恪先生稱之為「新自然哲學」的思想: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也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說,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更是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從本質來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過於注重追求權位和名利,將使人喪失真性,使得人的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由這兩句詩可以想像得到,詩人在庭園採摘菊花,偶然抬頭,目光恰與南山相會,人的情態閒逸而自在,山的姿態靜穆而高遠,兩者表現出相同的美學特徵,皆具有意無所屬的「悠然」的情味,自然地表現出主客體的融合,這正是詩中極佳妙之處。
三是最後兩句。在前面四句寫景的基礎上,引用莊子「得意忘言」這一重要的美學、哲學觀點來闡發題旨,升華了詩歌的思想和內涵,表現了道家思想對陶淵明詩歌美學的影響,也表現了詩歌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能夠吸引讀者回味和思索。《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主張「意」重於「言」,「言」必須為表現「意」服務。《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認為對於言的接受者來說,重要的是領會言辭中表達或尚未表達出來的意,而不應拘泥於言辭。莊子關於「言」與「意」兩者關係的闡發,描述了審美創造與藝術欣賞應達到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中國古代美學與哲學的重要命題。
嚴羽《滄浪詩話·詩體》稱:「淵明之詩質而自然耳。」綜合對《飲酒》其五的分析,可見淵明詩不僅善於敘述日常生活,也善於描寫景物,尤其善於表現無意志目的、自在自足無外求的主客觀存在的相融合一,使一切顯得平靜、充實、完美,讓人不知不覺地沉浸在其詩歌境界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U4ranIBd4Bm1__YjF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