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僎《南望樓》等詩

2020-08-16     象牙塔里的新鮮事

原標題:盧僎《南望樓》等詩

盧僎《南望樓》等詩

閱讀古詩,大多數人會偏愛寫景詩,這大概是因為其具象化地呈現寫作對象,善於營造意境,能夠將詩人的情感巧妙的融入景中,在觸發讀者的共鳴和理解的同時,留下不少回味的空間。而一般的敘事詩特別是議論性的詩,不但鮮見一些生動精緻的文辭,表達意思更是比較直白,從而大大的削弱了詩情畫意,讀起來常有味同嚼蠟之感。其實,細細品味唐詩,其中也有不少以敘事見長,同樣詩意雋永的佳作,值得關注。如沈如筠《閨怨》(其一):「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雖出現了「雁」「夢」「月」這些典型意象,但就整首詩來說,還是以傾訴為主,表現閨中少婦思念丈夫之憂愁,表達渴望早日相見之情。李適之《罷相作》:「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敘述自己罷相之後的飲酒之樂,同時,以問句結尾,委婉諷刺世態炎涼:昔日為相之時門庭若市,而今變得門可羅雀。鄭愔《詠黃鶯兒》:「欲轉聲猶澀,將飛羽未調。高風不借便,何處得遷喬。」採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前面三句表現自己希望入仕,但是各方面條件都不成熟,最近一句則表達內心的苦悶,不知什麼時候是自己的升遷之時,從而表現宦海沉浮的艱辛和煎熬。沈佺期《邙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以山上的墳塋與城中的歌鐘相對,表現一旦魂歸塵土,榮華富貴皆不可靠,給讀者一種寂寞是自己的,繁華是別人的感受,充滿人生感慨。特別是盧僎《南望樓》:「去國三巴遠,登樓萬里春。傷心江上客,不是故鄉人。」以羈旅和登樓為題材,用「傷心」「不是」極力表現遠離家鄉、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的憂愁。上述這些詩,都是篇幅簡短的絕句,又多以直接敘述為主,然因充滿詩人對人生、對生命、對家鄉、對親人的真摯、深厚的感情,讀起來仍讓人餘興未盡。可見,好的詩歌,還是應以情真為要,至於寫法,或寫景,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則未必非得有一定之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_AI-HMBd8y1i3sJdL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