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裡都是家。」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和所有的家庭都一樣,周國平和妻子郭紅,早就做好了過年的安排。大女兒啾啾在紐約大學上學,學戲劇導演。他們早就定好了機票,帶著上小學的兒子叩叩,去美國過年。
此前,全家人唯一擔心的是他的腿傷。
兩個月前,周國平出門在外,不幸被一輛汽車撞傷了腿。我電話問他,他說去醫院看了後,醫生說不嚴重,只是需要康復訓練,好好休息。為保險起見,他出門都坐著輪椅。後來隨著身體的康復,後來撐上拐杖就可以出行了。
周國平全家福
周國平在家裡休息了一個多月。兩周前,美國大學放假,女兒啾啾很擔心他,早就定好機票,從紐約飛回北京看他。好在女兒回國前,周國平的身體已經康復得差不多了,恢復了讀書和寫作,出門參加活動,可以一個人撐著單拐就出門遛彎了。
1月3日上午,我快走到他工作室樓下,老遠就聽著周國平和我打招呼,開玩笑對我說,你遲到了。我抬眼一看他,人很精神,拐杖也不見了,走路正常,身體都康復了。
冬天的北京,天氣寒冷,天上還是明晃晃的太陽,地上的冰雪還沒有融化。我們一起上樓,到了太太郭紅的工作室里,開始了我新年的的第一個採訪。
陶然亭公園
周國平的工作室離城裡的家很近,就隔一段距離。太太郭紅的工作室也在附近。三個點在地圖上看,像一個三角形。平時,他就在這三個地方來來往往,家裡的阿姨會給他的工作室保潔,給他送飯吃。他看書寫作累了,就走路去陶然亭公園散步放鬆。
周國平新書
「因為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中國人的生活比以前便利多了,像我買書買電影票、演出門票,家裡買的天南地北各種特產食物,買衣服鞋子和生活電器,不出門什麼都辦得到。生活的舒適性也提高了,不做飯可以網上點外賣,出門火車票、機票、租車、打車,什麼都是一條龍。
作為一名人文知識分子,一個哲學家,周國平並不像其他知識分子那樣,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感到恐慌和擔憂。從日常生活層面,他看到的是科技進步給中國人帶來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提高。
「手機微信里政府推動的城市服務,手機一網通辦,辦電子身份證、駕駛證、畢業證,還有以前日常生活里需要的各種證明,像遷戶口辦社保等跑死人的各種手續,現在網絡上全部都可以辦了,電子貨幣都不用帶錢包和各種交通卡了,全世界打電話不用花錢而且直接免費視頻了,這些領域的科技創新,使人類日常生活極其便利,真的是天涯若比鄰了。
我有時候想,生活在今天的人,是有很大的福分的。相比前幾代人,當下中國人的幸福感,比以前舒適多了,我覺得特別好,讀書、看報紙雜誌,電影電視聽音樂,日常生活里,基本上可以靠一部手機搞定一切,國外都沒有中國方便和舒服。」
但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給人類的工作、生活,甚至是生存模式,帶來了挑戰。
比如,北京地鐵房山線現在是無人駕駛,在上海嘉定,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上海公路上試驗行駛了;一些生產原來需要重體力的工作,已經被機器人代替了,比如工業機器人在建築公地、工廠生產線、物流公司開始大規模應用,取代了司機和重體力勞動者,這些領域出現了大量的工作人員下崗被代替,很多人丟掉了飯碗找不到工作。
人類的身體被勞動所禁錮,現在隨著科技化的進步,機器人大規模的應用,讓體力勞動者的身體得到了解放。對這些現象,很多知識分子都在歡呼,但一些著名的人文知識分子,卻看到的是危機,看到是是這些科技進步給人類社會和社會制度帶來的巨大挑戰。
周國平說:「我覺得現在需要的是要讓人提前退休,而不是延遲退休。人類的絕大部分的這種手工勞動,所有非獨創性、可以程序化的這種工作,現在都由機器人來取代,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馬克思以前有一個設想,到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因為社會發展人類豐衣足食解決了生存問題,人們不需要為物質生活做繁重的工作,只要花很少的精力解決這個問題,空餘的大部分時間就可以從事精神勞動了,解放自己的個性,享受自己創造性的能力。
馬克思的預言實現了
他認為人應該是這樣生活的,因為人的特點就是可以進行自由活動的,而不是被迫的從事各種體力勞動。這種能力的釋放,這種自由的活動,就是人的價值之所在。現在科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本來應該是個好事。」
在這一點上,周國平同意國內外的社會學者、未來學者和趨勢學者們的呼籲,各國政府和教育機構要儘早儘快研究,應付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和社會制度帶來的挑戰。
「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制度的組織結構提出了挑戰。我們怎麼為每個人的解放,享受的這種自由活動,個人創造能力的發揮解放,提供一個好的生存、工作和生活環境,這才是巨大的挑戰,因為它是一個系統工程。
包括人的教育問題。事實是這樣的,很多人的工作被取代了,沒有能力去做新的工作,可能就是失業,沒有收入了。
因為你沒有受過相應的教育,已經錯過了這個時機了,這中間有一個漫長的痛苦的過渡時期,需要重新進成年人學校,再接受新的教育,不是以就業為目的的教育,而是以開發自己特長和天賦的教育,完全是獨創性、創造性的這種勞動,機器人還做不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