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吳京上癮的網友,又給《攀登者》打了上萬差評

2019-10-01     蟬創意

《攀登者》上映了,熱度不低,爭議不小。

上映前,一邊是預售破億,一邊是未上映就因為主演吳京,遭到了「戰狼PTSD」們上萬條差評,未映先火。

這些網友,看到吳京就打1星

電影上映後,口碑也是兩極分化,有網友表示

「很燃、刺激」

「哭得稀里嘩啦」

還有網友表示:

「太尷尬了,《攀登者》應該叫《珠峰生死戀》!」

「用9分陣容拍出了5、6分的水平!」

蟬主也第一時間走進電影院看了。

說實話,《攀登者》自然算不上完美,缺陷很明顯,但你要全盤抹殺,蟬主也不答應。

(*文中有劇透提醒,大家放心看)

雪山動作冒險片,中國就這一部

有多少人知道,小時候教科書上寫著的珠峰高度8848.13米,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在沒有高科技的年代,那些珠峰攀登者們,究竟遭受過哪些磨難,甚至是嘲諷和不解?

《攀登者》要還原的,正是這段你不知道的歷史。

立足於真實事件,給觀眾還原當年攀登英雄的艱難歷程,《攀登者》有一個上好的題材。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為國登頂」。

你們連山都沒有登上過,憑什麼說它是你們的?

因為沒有從國境內的北坡登頂過珠峰,國際上質疑中國對這世界第一高峰的歸屬權。

為了捍衛領土主權,1960年,中國組建了國家登山隊登頂珠峰,沒有優良的裝備,200多個勇士集結攀登,但最後登上山頂的,只有3個人。

其中的劉連滿同志,受了傷,將自己的氧氣瓶和糖給了隊友,道了永別。

這也是電影里老隊長的原型。

另一位隊員屈銀華,因為踩著隊友的肩膀爬過陡坡,他脫下鞋襪赤腳爬行凍傷,導致半個腳掌被截,成為了一個「瘸子」,這就是電影里張譯飾演的曲松林原型。

然而,經歷萬難的首次登頂,卻因為攝影機丟失,沒有留下360度的影像資料,不被國際認可。

不甘、屈辱、被嘲諷,遭受生理折磨的幾個人,又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

直到1975年,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這一次終於成功登頂。

9個人,在珠峰頂插上了五星紅旗。這也是中國人靠自己首次測量出了珠峰的高度8848.13米(2005年更新為8844.43米)。

了解一下歷史事實就知道,每個攀登者都是一本厚重的書。

有了這個歷史背景,《攀登者》註定了是一部有看點也有厚度的電影

看點在於暴風雪環境下,人與自然如何作鬥爭;厚度在於,每一位攀登者在殘酷環境下為了同一個目標展現出來的家國情懷、集體精神和人性光輝。

這還是中國電影第一部商業冒險大片

冒險,首先要夠刺激,這一點《攀登者》下足了功夫。

幾次攀登的戲份,驚險刺激,很有節奏感,完全調動觀眾神經。

當暴風雪來臨時,生命是以秒為單位來計算的。

一場幾秒鐘的雪崩,瞬間將幾條生命吞噬。

夜裡,突如其來的大風,刮跑帳篷,人頃刻間被大風吹走。

一個小小的失誤,不僅會讓你前面的攀登前功盡棄,生命也就此結束。

在還原登山遇險上,導演還是做了很多功夫。

蟬主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大風口的那場驚險的動作戲。

十二個隊員,在夜晚支起帳篷休息的時候遭遇了大風,一瞬間人和物品一起吹散,隊長急中生智,號召接起了金屬梯,綁住大石頭才將所有人固定住。

剪輯緊湊、節奏緊張、場面複雜,這場戲非常驚艷。

蟬主很感動,這是第一次在院線看到屬於中國的雪山冒險片,屬於中國的真實攀登英雄的故事。

《攀登者》有勇氣做了這個第一,很夠膽。

差點垮掉的《攀登者》,靠演員力挽狂瀾

講真,《攀登者》是蟬主之前最期待的一部國慶檔電影,原因當然是因為一票過硬的演員。

吳京、章子怡、張譯、胡歌、井柏然、王景春,既有老戲骨,也有優秀靠譜的當紅小生。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可以扛起一部電影。

先說胡歌和井柏然,兩個偶像小生出道的青年演員,戲份不算多,但角色都很重要,胡歌的角色楊光有原型,井柏然的李國梁則負責扛攝影機拍照。

千米高原上給一幫老演員做配角,他們沒有拖後腿,態度認真,訓練場上不含糊;

而著名的戲痴、「無冕之王」張譯就更不用說了,一個表情就能讓人動容。他飾演的曲松林,也是蟬主覺得最出彩的一個角色。

40歲的章子怡,跟好幾年前拍攝《無問西東》時的狀態沒有太大差異,不管是羞澀大學生少女還是成熟的氣象局主任,她演得都很有說服力;

而大家最關注的吳京,他是絕對的主角,也是最有信服力的「攀登者」。

身強體壯,有勇有謀,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驚險戲份。

因為腿傷,吳京還一度帶著夾板拍完了危險動作。

幾個月的戲拍完,吳京已經從一個白嫩的肌肉男,變成了紅彤彤的福娃。

令蟬主驚喜的是,這一次他的文戲也有了明顯的進步。(可能是對戲的張譯和章子怡帶的)

最終的成片效果,也可以看出演員對這部電影的貢獻有多大。

動作戲不必說,這是一道硬菜。就連劇本明顯的bug,也因為演員的表演挽救了不少

《攀登者》最讓人詬病的是比重大且略顯矯情拖沓的感情戲。尤其是吳京和章子怡的cp,貫穿了全片。

按說,青澀的圖書館牽手、走鐵軌,珠峰上的生死戀,吳京、章子怡本來已經是兩個有娃的中年人演起來自然很容易尷尬。

但他們硬是靠細微的肢體動作和眼神表情塑造了一對有信服力的情侶,戀愛約會的甜蜜,生死關頭的心痛,都不出戲,尷尬程度減緩,動情之處還能被牽動淚點。

可以說,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的成功,除了題材,就得歸功於演員。

電影要進步,該罵的還得罵

《攀登者》優點很多,缺點也不少。被詬病的,主要在於文戲劇情。

最影響觀感的,莫過於比重過大的感情戲

------------前方劇透警告------------

------------前方劇透警告------------

或許是為了迎合市場,吳京、井柏然、胡歌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情戲,導致電影有些變味且拖沓。

鐵血柔情可以有,但無奈《攀登者》里的兒女情長,不僅干擾了敘事節奏,而且缺少劇情邏輯,強硬煽情,顯得很尷尬。

最讓人犯尷尬癌的,就是井柏然的楊光和藏族姑娘黑牡丹的感情戲。

負責後勤的藏族女孩黑牡丹,對井柏然飾演的文藝青年李國梁一見鍾情。而她是個典型的「戀愛腦」,喜歡人的方式,竟然是幫對方在訓練場上「作弊」。登山危急時刻,她還很不合時宜地拖後腿

要知道,攀登前的訓練可是關乎性命啊,這個操作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章子怡的徐纓和吳京的方五洲,感情戲就更重了。

最後一場珠峰登頂前的「絕戀」告白,讓人看著特別替他們捉急,咳出血的徐纓,非要自己爬山給方五洲發送信號連線,氣象局的其他人仿佛成了擺設

無視劇情邏輯的煽情,讓章子怡強行「死去」賺眼淚,不僅老掉牙,還弱化了登頂的意義

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徐纓的那句台詞:「你登的那座山,在我們之間」 ,較真起來的話,這句話有扭曲方五洲登山動機之嫌,實在多餘。

感情戲被詬病,自然相關的女性角色也不會討喜。

幾個姑娘在冰天雪地里哭哭啼啼等待求救,大冰塊砸到吳京的背上,她們束手無策,只會聽指揮,智商和體力同時掉線。

而那位「戀愛腦」的黑牡丹,原型叫做潘多,是世界第一個登上珠峰北坡的女性,她當時已經37歲,生過3個孩子,因為這一次登山,她還被凍掉了5隻腳趾。

真實歷史照片

潘多是個女英雄,體現中國女性拼搏精神的好榜樣,還是2008年奧運會會旗的8名護旗手之一,在電影中對她的訓練和登山素養絲毫未提,仿佛腦袋裡只有兒女情長。

《攀登者》在歷史細節的還原上,有不少缺失。

真實歷史中,除了黑牡丹,還有很多藏族人民對攀登貢獻很大,最後的真實影像彩蛋也能看到鏡頭掃過好幾張藏族面孔,但片子裡對於藏族角色的刻畫實在太少。

而胡歌的角色楊光,也有原型,他叫夏伯渝。

1975年,他將睡袋讓給了丟失睡袋的虛弱隊友導致雙腿截肢,2018年,69歲的他靠假肢又一次成功登頂珠峰

夏伯渝

而在電影里,胡歌的楊光,並不是將睡袋讓給虛弱的隊友,而是因為一次意外心有虧欠,將睡袋割了部分套在隊醫女孩的腿上。

原本舍己為他人的戰友情,被改編成了微妙的男女之情,實在欠妥。

對於一部刻畫團體精神的電影,蟬主還有一個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對群戲的處理。

除了幾個主角之外,其他隊員幾乎都缺位了。甚至很多的危急時刻,都是因為隊員的失誤造成的。

本該體現團隊協作的獻禮片,卻有不少主角方五洲、李國梁的個人高光時刻

罵吳京上癮的網友,又給《攀登者》打了上萬差評

------------劇透結束警告------------

------------前方結束警告------------

首次改編真實歷史事件的雪山冒險片,鼓勵歸鼓勵。

但導演李仁港在劇情的處理上不恰當的地方很多,這些該指出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未映先被嘲,「愛國」的吳京有錯嗎?

《攀登者》問題很多,但嘗試也不可謂不大膽。

「為國攀登」,這並不是一個小命題。

既要體現主旋律,又要彰顯平民英雄的氣節。

在電影未上映之前,豆瓣上就已經有了幾千條差評,原因只是因為「吳京」。

很多的網友,一看到主旋律就帶著嘲諷的語氣,一看到吳京就準備開罵。

講真,嘴炮愛國青年,真的沒這個資格。

就說拿下「百億票房」的吳京,不論是《戰狼2》,還是《流浪地球》,都開創了中國電影商業類型片的先河,包括這次的商業冒險片《攀登者》。

從電影類型不斷創新的層面上看,它們存在的意義,並不比《我不是藥神》低。

吳京作為這些類型片的演員代表,在精力、體力上的付出是巨大的,他的確身體力行地在「愛國」,這有錯嗎?

你可以接受史泰龍和湯姆克魯斯拯救世界,為什麼罵吳京上癮?

在《攀登者》的彩蛋里,有一段非常感人的真實影像資料。

冰天雪地,裝備簡陋的中國攀登者們,在浩瀚的珠穆朗瑪雪地中艱難地爬行,他們有的犧牲倒在路邊,有的搭成人梯艱難攀登。

登頂之後的他們,鏡頭掃過,他們長相樸素卻神色飛揚

很多人會想問一個問題,幾億人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為什麼要登珠峰?

在《攀登者》的預告片中有一句話: 「如果幾億人只想著吃飯的問題,那我們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希望呢?」

雖然成片當中刪減了,但這句話無疑是振聾發聵的。

習慣了追求個人幸福的年輕人,實在很難想像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人們,是如何靠著一腔民族信仰艱難挺過來的。

主旋律並沒有錯,攀登者的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值得被記錄、被傳承。

作為中國第一部商業冒險片,《攀登者》立足於歷史,還原攀登遇險,傳遞民族精神。完成度不錯,這一點上的努力我們不能否定。

如果你只是點評劇情的合理性,沒有關係。

但要是還沒看片就叫嚷著「戰狼PTSD」甚至是「愛國PTSD」,不是傻就是壞了

破除吳京偏見,點亮「在看」

蟬創意是一個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我們專注於人類腦洞開發的事業,對藝術作品、潮流文化、網絡熱點進行野雞式播報,在毀滅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向世界傳遞我們的虛情假意。

微博:@蟬創意 | 微信:chanchuangyi

【未經許可 | 禁止轉載】

投稿、媒體、商務合作

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組織,後台回復「招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hXfhm0BMH2_cNUgUb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