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俗稱「左鄰右舍」、「街坊鄰居」。在自己住宅前的,稱「前屋鄰居」;其後的,稱「後屋鄰居」;其左右的,稱「隔壁鄰居」;隔街相對的,稱「對門鄰居」;遷居後,稱過去的鄰居為「老鄰居」。處理鄰裡間關係,俗稱「搿鄰居」。
第一,注重鄰里之間的互助。鄰里相處涉及人們生活的多方面,觸及勞動生產的許多環節,以互助為其主要內容。
一是生產勞動的鄰里互助,也是千百年來的協力習俗的傳承。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式,有「換工」或「變工」習俗,是幾家幾戶聯合,這幾日為此家幹活,那幾曰為彼家幹活,其勞動量大體相當;有「插犋」、「合犋」習俗,一家有役畜,另一家有車或有大農具,或幾家合養一頭牲畜,合作一起互相使用;有「插伙」或「搿伙」習俗,幾家幾戶常年互相勞作;有「工換丁」習俗,勞力多的戶可以給無勞力的戶耕種,無勞力的婦女給有勞力的做鞋、縫衣裳、紡棉花。
此外,如借驢推磨、軋碾、走親戚、借車借船辦急務等等,更是習以為常。海島漁村推船、拉船,只要號子一聲,男女老少紛紛跑來海邊,這是在協力鬥風浪中形成的特殊風俗。湖區漁獵中的二網逮魚、圍罱、敲星、砸凌起草、獵雁獵鴨等勞作,都需親鄰之間的互助協作。
二是經濟上的鄰里互助,典型的是某些地方的「扒會」習俗,其實就是一種互助,是窮苦人家對付高利貸的一種手段。
三是日常生活的鄰里互助,最突出的是鄰居的紅白喜事。紅白喜事「行來往」,上禮錢,實際最初就是一種互助方式,主家把零錢聚成整錢,就可把事辦好,不然靠一家一吋難以拿出那麼多的錢來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