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外賣一單,我竟倒虧了17.6元……"
原創 旖旎 職業餐飲網 昨天
文丨職業餐飲網 旖旎
「好不容易做了一單120元的外賣,一算帳,我還虧了17.6元!真希望在這個非常時期,外賣平台能把費率降低一點……」近日,在安徽開餐館的呂軍發文吐槽。
疫情下,大部分餐廳不能做堂食,只能上線外賣,於是不管是五星級酒店,還是傳統老字號餐館都紛紛加入外賣自保。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大家以為的救命稻草卻成了虧本買賣,賠本賺吆喝。
那疫情之下,外賣的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平台扣點太高,外賣一單還倒虧17.6元"
呂軍在安徽省當塗縣的小縣城開了一家呂記老鴨湯,除了招牌老鴨湯泡鍋巴, 還經營一些本地菜和一些外面學習回來的融合菜,業績不錯現在已經開了三家,有40-50個員工。
疫情之後,先是準備初八開業,因為疫情原因開業暫緩,結果疫情越來越嚴重,到2月中旬,所有小區都限制出行的人數,就這樣在家呆了一個多月。
「呆了一個月,無論是我、員工、還是顧客都想早點開工,我們後來決定在政府允許的範圍,不做堂食,先做外賣,上班第一天大家都很開心,做的很認真,處理衛生安全等問題。」呂軍說。
但是,一單外賣下來,他突然發現,賣的越多,虧得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在這裡呂軍給大家算了筆帳:
比如說這單外賣120塊錢左右!
1、食材:要40%-50%(中餐食材一般40%-50%,我們對食材要求的比較高,所以占比高一點50%左右,這還不算最近疫情食材漲價的成分在裡面,做純外賣的除外。)60塊錢。
2、費用:美團或餓了麼要提23%(美團和餓了麼都一樣23%)26塊錢!
120-60-26=34元,還剩34塊錢,大夥說這不是賺了34塊錢嗎?做過餐飲的朋友都知道,除此之外,還有人工工資,房租,水電氣,那我們接著扣除。
3、人工:一般做的好的是25%(PS:海底撈人工是30%,中餐一般是25左右)是30元。
4、房租:是10%,(海底撈是7%-8%)是12元。
5、水電氣:是5%,是6元。
6、營運消耗品:3%,是3.6元。
這些一起加起來是51塊錢, 賺到的34元-51元=-17.6元, 也就是說這單外賣,非但不賺還虧了17.6元。
雖然不賺還虧,但呂軍還是要堅持下去,因為員工餐廳還要活下去,做下去還能有點希望。
「我想能不能在這個非常時期,兩個外賣平台把費率降低一點,哪怕是一點,外賣人也心存感激!」呂軍說。
「沒顧客點,外賣單量只是從前的十分之一」
「靠外賣緩解餐飲行業壓力有一定難度,儘管外賣浸透率曾經十分高,但一方面,外賣通常集中在辦公樓、醫院、景點、交通樞紐等人流聚集處,受疫情影響,人流聚集縮小,外賣也勢必會遭到打擊。」北京餐飲老闆賈冰說。
除了人員不聚集之外,疫情之下為了保障餐飲員工和配送員的安全等問題,外賣次數和頻率也相應縮小。
「員工每天都要填體溫表,每做一道菜就測溫一次,送餐員也是完全無接觸配送,用在體溫檢測和佩戴安全防護等裝備的時間就不少,每天還提心弔膽的,萬一一個人感染了,全餐館都要隔離,賠不起啊。」甘肅餐飲老闆丁先生說。
疫情還在持續,很多顧客因為安全問題,畏懼點單,促使即使外賣上線,依舊單量很少。
「以前一天單量在200單,現在單量也就一天30單,食材成本不算,員工工資都快發不起了。」 杭州做外賣的沈平說。
雖然說外賣平台抽點高、單量少,杯水車薪,但很多餐飲老闆為了守住品牌,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為了讓團隊心不散,還是走上了外賣這條路。
「爆單也只是表面風光,收入是正常營收的5%,杯水車薪」
疫情原因,很多餐館關閉了堂食,外賣、零售成了目前餐飲老闆們最好的選擇。但大部分餐飲商家外賣的營收實際上只是杯水車薪。
「大部分都已經停業了,還在營業的也只有外賣服務,沒有堂食,營收下滑了90%以上。」比格披薩創始人CEO趙志強說。
由於部分比格披薩的門店位於商場或購物中心,所以目前在以外賣的形式進行服務,但外賣業務體量很小,只能拿到正常營收的5%左右。
和比格披薩面臨同樣問題的餐企不在少數,很多在商場開店以堂食為主的店外賣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甚至連員工工資和房租都不能持平。
八合裏海記的第一個自救措施寄望於外賣,上架了即食牛肉牛腩、牛肉火鍋家庭套餐,但效果卻很不理想。
「只有20多家門店開通外賣,而營業額只達到原本這些門店的30%,如何彌補?」八合里的老闆林海平說道。
有業內人士認為,疫情下外賣看似很火爆,其實效果甚微,讓整個餐飲圈很無奈,不做點什麼、坐以待斃不甘心,外賣更像是「心理安慰的出路」,並不是「自救之路」。大品牌如火鍋老大哥海底撈、呷哺呷哺等還可以通過外賣和零售一起解困,憑藉以往品牌的信任積累,讓顧客把其當做點外賣的首選。而小餐飲除了回頭客,很難有新的群體點單。
「為了自救,五星級酒店放下『身段』做30元外賣」
與其坐在家裡擔憂,還不如行動起來,不做一點希望都沒有,做了沒準哪一天就能「扭虧為盈」了。就這樣很多五星級大酒店、傳統餐飲老字號,以前不做外賣的餐飲商家也加入了外賣的隊伍之中。
「點了五星酒店的三個菜104元,比其他小店還便宜。」一位網友留言說。
在美團外賣上,杭州西溪雷迪森大酒店的外賣評價已經有20條。大部分食客都驚訝於五星級酒店能做出那麼地道的家常菜,而且物美價廉。
目前,杭州西溪藍海店已經上線了近20個家常菜,既有老壇酸菜魚、棗香羊肉、紅燒帶魚等主菜,也有黃金糕、米粿等小食,還有折後價格在20-30元的商務套餐。光看菜品還真的想不到是雷迪森這樣的五星級大酒店做的。
「外賣業務剛開沒多久,每天有30單左右,主要服務於周邊像阿里巴巴、富力集團等公司的上班族,所以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適合大眾消費的菜品,後面可能會不斷更新。」西溪藍海店的餐飲總監任英說。
有著類似考慮的不僅是雷迪森一家,美團外賣數據顯示,近期已有3058個商家通過綠色通道入駐平台,其中不乏成都希爾頓、寧波南洋國際大酒店、西安曲江銀座等高端星級酒店,以及一些高端餐飲品牌。
「從現在的情況看,高端酒店和餐飲對大眾的需求適應起來還是比較快的。」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入駐的成都希爾頓酒店為例,目前提供優質套餐、麵包、三明治、漢堡等多種中西式餐品以及酒水飲料、咖啡等。其中,套餐價格均在33元左右,例如一份茄汁炸魚柳套餐折扣價為33元,一杯拿鐵咖啡折扣價28元,比較家常的咖喱牛肉套餐、黃燜雞套餐等都賣出不少。
很多試水成功的酒店餐飲老闆還想在疫情之後推出線上外賣,這可能也意味著,未來的外賣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會更加難做。
「危機中也有機遇,『訂製式外賣』或成新趨勢」
危機之中,也有人在尋求新的機會,很多餐廳就在疫情下探索出了「訂製式外賣」的新模式。
「現在通過微信或外賣平台下單,可訂到我們餐廳廚師即點即做的菜肴,方圓十公里都可配送。」
廣州很多餐飲商家開始推出這種即點即做即送的「硬菜外賣」新服務,甚至推出整桌、整套外送。
廣州老字號大同酒家就通過自身微信公號推出這項外賣服務,顧客只需在其微信或外賣平台的菜單上點菜、下單,廚師們即可根據預訂單烹飪,並由美團或餓了麼、跑腿人士專業配送。
外賣中不但包含粥、粉、面、糕點、燉湯等,還有部分炒菜,如炒牛肉、荷香肉、醬蒸茄子等,價格和平時差不多,比如荷香肉醬蒸茄子售價18.8元/半例,一份干炒牛河28元。在餐廳周邊10公里的地方均可配送,到家時間約30—90分鐘。
在這場疫情中,這種訂製式外賣服務,比之此前的純外賣更強調體驗感。
受到訂製式外賣的啟發,渝鄉辣婆婆總經理李進飛說,疫情既是一次大考,也蘊含著機遇。比如未來餐飲會更重視打造顧客私人訂製,將服務由酒店搬到家,為老人舉辦壽宴等等都有可能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總結:
魯班雖巧,亦要量力而行。
餐飲人亦是如此,外賣確實能夠解一部分困局,但未必能夠實現自救。
如果單單依靠外賣就想「轉危為安」,很困難。
外賣單量變少,營收入不敷出,再加上一些餐飲老闆不熟悉外賣平台規則,外賣很有可能轉機不成,反倒成危機。
但如果深諳其中的門道,再探索出一些新趨勢,疫情後時代也許能成為黑馬逆襲也說不定。
所以,外賣是否能夠自救?還是需要餐飲老闆依據自身情況『』量體裁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