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食品保質期,怎麼看懂?

2019-10-10     邊走邊看

節目預告

本期嘉賓 孔傑

出國旅遊,在欣賞各地美景,體驗異地風情的同時,食品安全也是您出國游值得關注的話題。如何購買和食用到放心食品?林林總總的食品標識您了解多少?如何看懂國外食品包裝上的保質期?本期邊走邊看,我們和您聊聊在國外,食品安全那些事兒。

小編有話說

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生活中關注的重中之重,不同國家對食品保質期有不同的要求,究竟都有哪些?過了保質期的食品,會如何處理呢?下面,小編和您一一說來。

國外對食品保質期的規定

日本

日本對食品的保質期規定非常嚴格,分「消費期限」和「賞味期限」。

前者多用於容易腐爛的食品(如生鮮食品)上,表示在未開封的情況下,能夠安全食用的期限;後者多用於品質不容易變壞的加工食品(冷藏或是常溫下可以保存的食品),是能保證食品品質、味道的期限。

歐洲

歐盟規定,保質期分為「在此前食用」和「最好在……之前食用」。前者通常是針對一些易變質食品,是指在保質期之後食用有可能威脅健康;後者則針對其他食品,指在保質期之後食用口感和味道可能會受影響。

各類食品的保質期

一般來說,易腐敗、易氧化的食品對保質期的要求更高,水分活度比較高、蛋白質、脂肪含量比較高的食品過了保質期更容易出現質量隱患,但不一定會產生危害,需要檢驗才能確定。而由於微生物、氧化或金屬離子等超標或脂肪酸敗引起的變質食品食用後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肉製品、食用油和雞蛋這三類食品尤其應注意保質期。

肉製品

肉製品營養豐富,在長期保存過程中,肉中的細菌會利用肉品充足的營養和水分增殖,分解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導致肉品腐敗變質,同時存在致病菌增殖的安全隱患。有些細菌本身還會產生外毒素和內毒素,可能會危及人體健康。除了細菌增殖導致疾病外,蛋白質自身的腐敗也會致病,如可產生胺類、吲哚、硫醇、硫化氫等小分子物質,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食用油

過期的食用油,通常會出現油脂酸敗現象,在酸敗過程中會產生其他的有毒物質,比如過氧化物。油脂酸敗後,加熱時煙大、嗆人,其中含分解物環氧丙醛等,食用後易中毒,使患者出現急性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現象。

雞蛋

普通雞蛋的保質期有限,如果存放時間過久,蛋清中本來存在的殺菌素逐漸消亡,各種微生物逐漸侵入雞蛋內生長繁殖,最後使蛋內成分完全腐敗、變成流質。經過這一過程後,雞蛋中除殘存的蛋白質、脂肪外,還可能產生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變質的雞蛋,就算經過煮熟、油炸也不能食用。

過保質期食品絕不可再銷售

過了保質期的食品不能再銷售,必須下架。

過了保質期的食品不等同於都是有害食品,有的只是過了最佳品質期限。然而,有些食品過了保質期後可能會導致安全隱患,如微生物超標、重金屬超標、過氧化值超標,如一些冷藏的食品、金屬罐裝的食品、油炸食品等。

超過保質期食品如何處理

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回收後,一般採取兩種形式處理:一是焚燒銷毀或當作垃圾拋棄;二是加工成飼料,用作肥料等循環利用。

國外食品保質期的常見形式

「Best Before」

「Best Before」有時也標註為「BBD」或「best before date」。從字面上看,「Best Before」的意思是「在該日期前最佳」,因此許多商家也將其標註為「最佳賞味期限」。

「Best Before」是指在在保證生產、運輸、儲存等環節都符合標準的情況下,在日期前生產廠商保證其質量,雖然在此日期後也不是一定就壞了,不能吃了,但不能保證質量一定沒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在此日期之後食用,後果自負,生產廠商概不負責。

「Expiry Date」

「Expiry Date」有時也標註為「Exp. Date」或「Exp.」,指的就是「過期日」,也就是說超過該日期就不能食用了。當然商家也不可以再銷售超過該日期的商品。

「Storage Life」、「Stebility」、「Validity」、「Duration」指的是保質期長短,通常用「XX Days」(XX天)、「XX Months」(XX個月)、「X Years」(X年)來進行標示。

圖文部分摘編自網絡

版權所有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019,我們一起玩轉小宇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5d30m0BMH2_cNUgQZ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