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行走的小詩詞庫"的萌娃王恆屹自從三歲那年參加了《了不起的孩子》,便震驚了全國觀眾。他能熟背三、四百首古詩詞,認識3000多個漢字,熟記世界上180多個國家的國旗,被稱為新時代的"神童"。
自此他也開啟了綜藝節目之路,據不完全統計,從3歲到五歲這兩年間, 王恆屹陸續參加了《快樂大本營》《中國詩詞大會》《挑戰不可能》等數十檔節目。
大眾喜歡看"神童",媒體順水推舟地採用"神童"的噱頭,父母滿足於養育一個天才少年的虛榮,似乎沒有人考慮過從小生活在"神童"光環里的王恆屹小朋友的心情。
哈佛一項面向5000個神童的研究報告《天才兒童長大後也是成功人士嗎?》,總共統計了從1971-2018年長達47年的數據,結論表明:哪怕是天才,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也無法成才。
結論中提到"教養孩子的8個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千萬別給孩子貼上"天才""神童"這種正面標籤,這會成為孩子巨大的壓力,久而久之會不堪重負。
01正面標籤會讓孩子價值觀混亂
所謂"正面標籤"指的是高於孩子真實水平的溢美之詞,如"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你是最厲害的",這些標籤會給孩子感到迷惑,讓孩子將維持自己的聰明形象變成頭等大事,他們甚至變得不願意繼續努力,不願意承受失敗的體驗。
最近一期《最強大腦》節目中,平均年齡只有10歲的速算三兄弟上演"人機大戰",挑戰高難度速算。年紀最小的張恩銘在巨大的壓力下發揮不夠穩定,計算出現了失誤,他在舞台上就難以自制哭泣出聲,他哽咽著說"我覺得我好傻。"
小小的身子在挑戰椅上縮成一團,看起來傷心而又無助。
"我好傻"這句話正是在面對失敗的巨大挫敗感下,對於"你是算的最快的"這個標籤的否認和抗議。
此外,當孩子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時,他們可能會因為高估自己而自負自傲,而更大的機率是當孩子發現現實和自我預期不相符合時,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變得自卑偏激。
英國有一檔電視節目《天才兒童》,專門邀請智商超群的"小神童"參與同台競爭,爭奪"天才兒童"稱號。
有一場同場競爭的兄妹,哥哥是自閉症,妹妹是正常的孩子。在比賽時妹妹竟然說出"你最好不要超過我,因為我才是最棒的"這樣火藥味十足的話,完全沒有一點家人的友愛。
可見在"正面標籤"巨大的壓力下,孩子的性格變得敏感偏激,甚至無法處理最親密的家庭關係。
貼"標籤"是一件風險係數極大的事,大量數據表明"正面標籤"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然而家長還是喜歡,或者說習慣於做這類的教育舉動,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這背後的原因。
02為什麼家長習慣於貼正向標籤
《新華圓桌》一期節目中,幾位媒體人就家長式焦慮做了深入探討,其中著名作家趙允芳就提到,當下的教育格局缺少多元的評價體系,大眾習慣於用分數衡量孩子的能力。
這也導致了家長在單一的價值取向下,變得焦慮不安,而緩解這種焦慮的唯一方式,就是希望孩子們向這個價值體系靠攏,希望孩子永遠"第一",做什麼都是"最棒的"。
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就是典型的"焦慮式家長",她在劇中堅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虎式精英教育,讓觀眾連連表示太真實。
為了教育好孩子,作為職場女強人的畢勝男辭職在家一年,立志要將女兒培養成"神童"。
劇中疼愛孫女的奶奶忍不住說出了問題的本質,每一個立志要把孩子培養成神童,或希望孩子是"神童"的家長,所做的努力可能最終,只會毀了孩子。
"正面標籤"是家長式焦慮的隱晦表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家長希望以孩子的成功,來換取他們的自身價值,而並不是真正出於孩子的成長考量。
03正確的賞識教育是什麼樣的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天資稟賦不同,未來的發光點也不同。作為家長,如何緩解焦慮,減少向孩子的傳遞來自社會的壓力,讓每個孩子都散發出自己獨有的光芒呢?
演員陶虹在一個節目裡說,要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更新家長的育兒觀。只有這樣,才能跟上這個時代,適應新時代的孩子。而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妨多做3件事。
1.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
所謂尊重孩子的自由意識,就是要從家長自己的認知入手,打破認知孩子的固有思維。
瑪麗安·安德森是美國黑人女低音歌唱家,被稱為百年一遇的天才。但在那個時代,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是出不了女歌唱家的,這社會共識。值得慶幸的是她全家人都打工支持她,讓她能夠自學音樂堅持下去。
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她說:"最感激的是家庭對我的愛好給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保護,他們總是尊重我的意願,讓我學會了自尊。"
可見,對孩子有利的不是"正面標籤",而是打破社會固有的評價體系,觀察孩子的內心,尊重孩子的意願,保護孩子的力量。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要想鼓勵孩子的進步,就要看到孩子成長的細節,賞識孩子努力的過程,取得的進步,而不是簡單得誇獎結果。
《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在節目中化妝化到一半時,被嗯哼的喊聲打斷,原來嗯哼在客廳里搭積木車車,希望媽媽來看一下。
而霍思燕也沒有讓孩子等待,邊化妝邊去客廳,而且非常配合的發出靈魂四問:
"這是閃電嗎?"
"這是飛機嗎?"
"這是無人機嗎?"
"這是媽媽開的無人機嗎?"
媽媽的重視讓嗯哼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在之後的節目中,他想方設法去創造更多積木的搭法。這種看似沒有鼓勵表揚的方式,同樣起到了正向鼓勵的作用。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黃聖依的做法:
在希望安迪去拿毛巾和臉盆的時候,她連用了兩個"正面標籤"炸彈,"你最棒""你是一個小能手"。
接收到這樣的讚美,安迪雖然也按照媽媽的意願去做了,卻明顯感覺到了被敷衍的無奈。
可見,毀掉孩子的熱情的,有時正是家長敷衍的關心和漠視的鼓勵。
3. 和孩子一起確立規矩
有時,家長給孩子"貼標籤"可能是出於無意識。為了避免無意識的舉動造成巨大的不良後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立規矩。確定雙方都確定的規則,鼓勵和批評的界限明晰。
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帶孩子去吃大餐,但小魚兒並不感興趣,反而心心念念著玩玩具。遭到媽媽的反對後,小魚兒立刻情緒就上來了。
此時,胡可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但是要等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在雙方確認的框架內,小魚兒也接受了媽媽的建議,就事論事得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莫言曾說: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不錯,避免在"焦慮感"里迷失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更新育兒理念和育兒手段,學著尊重孩子,欣賞孩子,跟著孩子的內心一起進步。
在社會評價體系的單行道上,充滿焦慮的家長帶著孩子埋頭超車,他們寄希望於孩子是法拉利,是勞斯萊斯,以為貼上這樣的車標,他們就能獲得拉力賽的冠軍。
然而,他們沒有發現,孩子或許只是一匹野馬,他們只是想在路邊的草原上,信步賞花。
克制焦慮,回歸理性,欣賞每個孩子的個性,放馬西山下,和孩子共賞人世好風光,何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