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敢嘗試?我不贊同樊登老師的這個解釋

2020-03-30     神通奶爸

前幾天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樊登的視頻。

樊登是誰,應該不用我多解釋了吧。

他創辦了樊登讀書會,引領了知識付費,現在各個媒體上他的相關視頻很多。尤其是他經常發表一些育兒觀點,教導父母們如何正確育兒。是一位大咖,需要我們向他好好學習。

但是在我看到的這個視頻中,我對他的觀點有些不認可,因此在視頻下發表了一下我的看法。

視頻中,有一位媽媽問樊登:「我鼓勵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總是說『媽媽我不會』,我告訴他『你不會,媽媽教你』,孩子說『媽媽你教了我,我也不會』」。這位媽媽對這個問題很困惑,想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

樊登給出的解釋是「孩子嚇壞了」,說孩子之前就被嚇壞了,自信心被打擊過,所以才會主動的說不會。然後又說了很多「父母要感受孩子愛」之類的話。

我對此持不同意見,然後在下面評論了,下面是我評論的截圖。

在我看來,孩子不是被嚇壞了,而是因為他們始於嬰兒期的全能自戀感,使得他們好勝心太強了,他們不想失敗。而媽媽讓他要做的事恰恰是他不會的,他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

然後有個網友覺得我說的不對,提出了他的不同見解

我也針對他的評論一一做了回復。

就我個人來說,我喜歡這種有理有據的辯論。理不辨不明,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只要不是攻擊謾罵,我都歡迎。 但是這種有理有據、禮貌的討論很少,在我參予的討論中,基本說不了幾句就露出本性,開始人身攻擊、謾罵,實在是讓人惱火的很。

因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記錄下這次討論,也歡迎大家評論我的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

好,回到主題,我為什麼說樊登的解釋是錯誤的,我的觀點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孩子為什麼害怕嘗試

樊登認為孩子之所以拒絕嘗試是因為他害怕,因為他之前努力但沒成功後被父母打擊了,導致現在孩子現在自信心不足了,所以孩子現在害怕再去嘗試了。

有這個可能嗎?有,但是我認為這種原因不具有普遍性。

更普遍的原因是孩子本能的抗拒失敗,在他們的眼裡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甚至可以說,失敗意味著失去一切。

為什麼成功對孩子如此重要呢?這跟兒童早期的自我認知有重要的關係。

人們的自我認知經歷了一個從全能到自信的過程。

什麼是全能?

就是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就是神,就是上帝,我是最厲害的。

什麼是自信?

就是知道自己的優缺點,知道自己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不自卑,但也不盲目自信。

對於兒童早期的孩子來說,一般是6歲以下,他們普遍有較強的全能感自我認知。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無所不能。這種例子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你就可以隨處可見。你跟孩子玩遊戲、比賽時,孩子都是必須要贏,不能輸,輸了就會撒潑打滾。

為什么兒童會有如此強烈的全能感呢?

因為這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孩子來到世界上之後,他首先要建立的就是面對這個世界的自信。如果他面對這世界時缺少自信,是膽小、自卑的,那他有什麼勇氣面對世界上的各種挑戰呢?又怎麼可能生存下去呢?正是這種全能感帶來的自信,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們才會勇於探索,積極發現,才會儘快的掌握這個世界的知識,才能儘快的適應這個世界。

這是幾百萬年基因選擇的結果,人們出生後必須要有這種全能自信。那些自卑膽小的基因都被進化了,因為有這種基因的孩子不適合這個世界的激烈競爭,註定被淘汰。

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很快會意識到這種全能感和現實是不匹配的。

人不可能無所不能,也不可能什麼都是最厲害的。尤其是面對成人時,這種全能感簡直就是一無是處。但是如果孩子就因此放棄全能感,徹底的承認自己的不足,那麼帶來的就只有一個結果:承認自己是不行的,孩子變得自卑、內向,他們也就無法應對我們這個世界的挑戰。

那怎麼辦呢?幸好我們人類還發展出一套心理防禦機制,避免認知不協調,來維護這種假想的強大。而逃避就是一種防禦機制。當孩子在內心預測到很大可能會失敗時,他就會拒絕嘗試,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全能感。不去嘗試,當然也就不會失敗來,自己的全能感當然也就不會受到打擊了。

這就是孩子拒絕嘗試的主要原因。

其實這種全能感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比如孩子輸不起、臭美、愛慕虛榮等等,都是他們全能感的一種表現形式,目的都是為了讓他們顯得自己是最厲害的,最成功的。

最後

好了,這就是我對「孩子不敢嘗試」的看法。

我雖然不敢說所有的人一定這樣,但是我相信我的解釋應該比樊登的解釋更有普適性。

歡迎大家點評,發表自己的評論。

其實這類問題我在我專欄里都有過相關的介紹,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GgOR3EBnkjnB-0zVV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