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孩子的認知算法,幫他們重新構建認知世界的方式

2020-02-21     神通奶爸

當你孩子考完試拿成績回家後,父母對孩子說:「成績還可以,要是再努力點的話就更好了。」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孩子聽後感受卻不同。

有的孩子會關注父母的表揚「成績還可以」,因此沾沾自喜,很喜歡聽父母說這種話。

而有的孩子則會關注父母的期望「再努力點的話就會更好了」,因此會覺得父母是在批評他們不努力,於是他們就很排斥父母這話。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聽後感覺完全不一樣,這是由我們的固化的認知方式決定的。不同的人固化了不同的認知方式,因此他們解讀世界的方式也就不同。

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理解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就比如你是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嬰兒,你的身體各項機能完善,但是大腦是空白的,你會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你會感覺亂七八糟,混亂不堪,因為你雖然看得見摸得著各種東西,但是各種信息太多了,你的大腦不知道如何處理。就比如你面前放著一碗米飯,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也不知它能幹什麼用,你甚至不知道關注它哪一方面。總之,你的感覺器官不知道採集何種信息,你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信息。

這都是因為你大腦還沒有安裝認知方式這種軟體,因此你不知道從何下手。

只有當你大腦里安裝了認知方式這種軟體,這時你就可以通過你的認知方式來判斷,如何區分它們,應該關注哪些方面,採集哪些信息。我們才會感覺周圍的環境井然有序,這就是認知方式的作用。

認知方式可以幫我們甄選紛繁複雜的各類信息,從而高效的處理信息。

但與之對應的,它的優點同時也造就了它的缺點。

認知方式在判斷信息時運用的是選擇,有選擇就必然有得失。比如說一瞬間你視覺可以採集10個信息,你根據自己的認知方式,選擇了你認為重要的2種,然後把別的信息忽略掉了。但問題是,你的判斷可能存在錯誤,你最需要的信息反而被你拋棄掉了。這就使得我們的依賴認知方式做出的判斷可能存在失誤。這種失誤不可逾越,只要我們運用認知方式,就必然存在這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判斷出現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任何認知方式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是,因為使用環境的問題,有些認知方式就更加適合,而有的認識方式相對來說在這環境缺點更多,因此在某些環境內,認知方式是有高下之分的。這也是我們確認培養哪種認知方式的依據。

比如說,在我們的大環境下,積極勇敢是一種相對更好的認知方式,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應對環境。而如果處於危險的環境,積極勇敢可能就不是一種好的認知方式,反而可能容易置我們於危險境地。但是總的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積極勇敢是好的認知方式,我們有必要培養這樣的認知方式。

認識方式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這種工具一旦固化,我們便會形成路徑依賴,以後就會一直使用這種認知方式,因此我們有必要固化更加適合我們環境的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的認知方式是在童年構建起來的,從我們一出生就開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搭建。因為人的認知方式是以「我」為起點的,所以它的構建過程與個人的自我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自我認知是我們認知方式的核心,認知方式是在自我認知上的外延,我們構建了什麼樣的自我畫像,我們就會形成相對應的認知方式。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以己度人」。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建立了善良的自我畫像,那麼他會認為別人也都是善良的,也會更多的關注到別人善良的一面。相反,如果他建立的是自私自利的自我畫像,他就會認為別人也都是自私自利的,也就更多的關注到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面。

因此,我們要判斷一個人的認知方式,通過他創建的自我畫像就可以做出大體判斷,而通過建立自我畫像也就建立了認知方式的基礎。

而我們父母所謂的教育其實就是在給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畫像。

比如父母教育孩子要勇敢,當孩子把勇敢這個特徵固化到他的自我畫像上之後,他就會在面對任何事物時都採用勇敢的姿態;當我們父母孩子積極向上時,孩子把積極向上的特徵固化到自我畫像上之後,他在認知各種事物時也就從積極向上的態度思考它們……

所以,我們所謂的教育,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把一個個的認知方式固化到孩子本身的自我畫像上。

但是,人的成長是自身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完全父母教育的結果,父母想固化什麼就會固化什麼。很多時候,可能父母或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被孩子固化了。這種固化一旦形成就成了最初的自我畫像,它將影響後面的認知方式。這時父母再想固化可能就會失敗了。

比如孩子在偶然間固化了自己是膽小的自我認知,這時父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還想繼續給孩子固化勇敢認知,但是因為孩子已經建立了膽小的自我認知,當父母說他們勇敢時,他們就會在內心反駁,不認可父母的勇敢評價,當然也就無法建立勇敢的自我認知。

而這也是我們現在教育的難點。我們會發現,我們怎麼教孩子的不聽,不做出改變。因為孩子已經固化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孩子很難推翻原有認知。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新的自我認知

幫助孩子改變原有認知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問題,從而進行自我修正。

但是這顯然這不是那麼容易,因為認知方式一旦形成就會形成自動化,近乎於隱藏,我們自己很難意識到,就更不用說認識他們,修正他們了。而且我們很多成人都沒有這個認知能力,也就更不用說指望孩子自己修正了。

因此,如果要孩子修正自我認知問題,他們就必須需要幫助,來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認知錯誤,然後修正他們。而這也是我們的難點,因為很多父母本身自己都存在很多認知問題,自己的都搞不清楚,就更不用說教育孩子了。

所以,要修正孩子的認知問題,我們只有兩種辦法:

1、父母多學習,讀一些心理學書籍,從而可以分析孩子的認知問題,進而引導孩子進行自我修正。

2、引導孩子建立自我反省能力,從而不斷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pub3ABgx9BqZZIPI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