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麼在國內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韓國的《王國》在海外火?
問題雖然針對的是兩部劇,但其實反映的是整個國產劇與外劇的現狀。
我們一定會時常疑惑,為什麼同樣是本土熱播劇發行到海外,國產劇總是比不上美劇、英劇甚至韓劇?
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出品方不同。
誠然,不少知名美英韓劇都是由全球頂尖的流媒體平台Netflix出品,而諸如《權力的遊戲》出品方HBO也不弱,況且人家還有華納「媽媽」做後台。這些平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國內的優酷、愛奇藝等輩根本無法企及。
在《王國》等劇之前,韓劇進入我國電視劇市場的大多都是些都市情感劇,家長里短打情罵俏之類的居多。而在Netflix出手後輕鬆打造出了《王國》這樣在亞洲甚至全球風靡的劇集。
同樣地,以我國台劇為例。
近兩年,台劇總有驚艷高分劇作,近期的《想見你》口碑熱度碾壓了同期所有內地劇。而時間不久的去年,《我們與惡距離》更是真正玩轉了高水準華語劇情劇。它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由台灣公視與HBO聯合打造。
至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部能在海外也打開名聲的好劇,的確需要一個實力不俗的平台去開發它。
但是,千萬別顛倒了因果關係!
從根本上來說,一部能在全球風靡的電視劇,靠的是其質量,不是平台。
而打造一部真正意義上行的好劇,根本所在也不是平台有多闊綽,而是你願不願意去花費時間精力金錢甚至擔負風險,去跟隨時代的腳步而改變而創新。
國產劇的「坐吃山空」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在劇集長度。
一部劇剪不出40集以上,好像都對不起幾個月的拍攝時間。
《長安十二時辰》在國產劇中的場面製作上夠精良了吧?愣是把24小時的故事拍了48集。
2020開年大劇《新世界》,開播兩集好評不斷,沒多久就發現70集的長度簡直是個噩夢。
《慶餘年》《陳情令》《熱血同行》等口碑不差的熱播劇,幾乎都是50集起步。
要知道國內有主幹演員的粉絲群體買單,國外可沒有,這樣的劇別人沒人敢花錢海外發行就是有人想掏錢往國外賣,我們敢嗎?
但凡本土劇,都會不定量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到其中,我相信沒多少觀眾願意為了看懂一部幾十集的一部進口劇去翻閱相關的文化知識,因為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家都不是閒人。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媒體平台的崛起。
經濟的迅速發展,加快的是所有人的生活工作節奏,人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而自媒體平台例如抖音等就是利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讓用戶隨時隨地皆能閱讀、觀看。
從目前大眾對自媒體訊息、短視頻的喜愛來說,其內容大多都是新穎、有趣。可見大眾在碎片化時間內,希望通過不一樣的簡短的內容獲取想要的知識、新聞或者純粹的歡樂。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國產電視劇高集數的局面卻從未改善呢?
在網絡時代還沒有到來之前,電視機普及之後,電視劇是人們閒暇時放鬆、聊天的必備娛樂載體,觀眾可以接受一部劇長達七八十集甚至上百,反正有空就打開電視看看,看看知道劇情的總比時不時都是新劇帶來的陌生感強。
但時代在變,市場在變,電視劇創作者卻不願意變,因為變就要承擔風險。
隨著影視技術的進步,以及網絡的快速普及,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此時很多故事的創作上也因為受到海外先進影視工業的影響,創作者們在努力以精短的故事來拉攏觀眾,但與此同時給電視劇開發者帶來了問題。
觀眾要求高,劇本摳的越來越細,電視劇的製作成本也越來越大,其中對於一些大劇來說製作費用更是動輒上億,由此帶給電視劇的成本回收風險也不斷增高。
於是,國產電視劇選擇了一種儘可能規避成本回收風險的辦法是——增加電視劇集數。
搭好了場景,不用白不用,多拍點,到時候加集數,多拍一集就多賣一集。但大多數時候劇本會限制電視劇的長度,故事就那麼點,怎麼可能拍太多?
聰明的國產劇又找到了新的解決辦法——加對話、加空鏡、加「閃回」。
加對話很簡單,一個事件結束後加入兩人的一些閒言碎語,與劇情無多大關聯,重要的是拖住節奏就行;同樣滴,自然環境等空鏡頭也是重要的手段,還能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閃回不用多說了,最常見最明顯的注水方式,同一段戲來來回回切好幾遍,多幾段這樣的就能多出好幾集。
投資者一方面考慮的是成本回收,一方面還要「受制」於演員。一些大製作電視劇往往會請一些當紅流量以保證收視率,恰恰是因為當紅流量,他們往往檔期很滿,一部戲在拍攝過程中更不會天天駐紮在劇組,還是時不時去參加個綜藝。
於是,為了彌補主演的鏡頭不足,就要為配角加戲,但不是人人都是上世紀香港電影的金牌創作者,能臨時發揮加戲還讓整部劇看起來不彆扭甚至更有看點。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劇集長度在增加,劇情可讀性在減退。
事實上,一直以來對電視劇的長度從未有過明確規定,每個國家也依據本土市場而形成普遍習慣性,比如日劇一般周更,邊拍邊播,就比較短;一些韓劇長起來幾百集的也有。
只是,在長此以往的市場狀態下,雖然保證了創作者、投資者的成本回收,卻讓電視劇質量直線下滑。以今年為例,電影市場被迫遭挫,電視劇的市場空前廣闊,但至今都沒有一部質量過硬的劇,由HBO參與製作的我國台劇《想見你》成了華語電視劇2020年至今的最後「遮羞布」。
如果說今日的國劇是制度使然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倒是可以將如今國劇普遍的糟糕狀態輕鬆甩鍋。
猶記得清朝末年,清政府自上而下官僚腐敗、民不聊生,為了自救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人發起了戊戌變法,其中著名人物譚嗣同面對「勸降」有這樣擲地有聲的名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道理相通,影視行業的革新一定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傷痛。
正如今日華語電影蒸蒸日上的局面,也是犧牲了香港電影換來的,九十年代之後香港電影就已經陷入被動局面,昔日光輝不再,基本都在做困獸之鬥。
忍痛割捨香港電影的最後榮光,許多香港電影人選擇北上融入內地電影圈,開發內地電影市場。而後張藝謀正是以此契機,邀請了華語影視圈一切可用資源組合,打造了全明星陣容的古裝武俠大片,開啟了國產商業大片時代。
華語電影有這一轉折,但國劇至今沒有。
反而在國產劇在如今的發展過程中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隨著網絡時代的愈發成熟,網劇慢慢開始展露頭角。
從最初的小成本製作,到影響力提升後的大製作,網劇正在不斷充實日益蕭條的國劇市場。
近幾年的網劇如《毛騙》《靈魂擺渡》《餘罪》《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等等優質精短的網劇層出不窮,他們大多每季都以20集為限,少的甚至十幾集,通過精簡的長度講最精彩的故事,受到無數觀眾追捧。
目前優酷、愛奇藝等國內流媒體平台斥資打造的網劇也越來越多,開發項目也越來越廣。
對於觀眾而言,長劇的邋遢造成國劇如今的窘境,網劇的出現是在「救市」。事實上也是如此,長劇如果不改善「注水」等根本性問題,網劇勢必成為國產劇的新霸主。
但對於電視台和電視劇製作者而言,這是他們極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然而想要改善這一局面,創作者就必須割捨當下以賣集數而獲取回報的方式,創作精短劇,以質量取勝,去平衡市場。顯然,這個割捨對如今的創作來說很難。
沒人願意「流血」,那就只能看天平慢慢倒向精品網劇。
當然對大部分觀眾來說,只要有足夠的精品網劇,不看傳統電視劇也罷。
但問題是,如此態勢下成長起來的網劇在天然的優勢下,內部也會失衡,急功近利著的快速創作也會層出不窮。
最終,問題還是要回到國產長劇的自我革新上。
從電視劇的收購模式、播出方式等痛點角度開始,改變現有的弊病,去逼迫創作者創作精品。當然,這也許並不僅僅只是電視劇行業內部需要做的,必要的時候也需要有關部門介入。
說了這麼多,倒不是要讓國產劇一味地區追求簡短。
我們說一部好劇,往往叫「精品劇」而不是「精短劇」,這就是說好的劇體現在精緻的品質上,從內而外,從演員到導演,從創作者到投資者,都要負起責任,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
我相信,當一部影視劇每一個環節的創作者以創作一部好作品為目的時,賺錢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