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Nico
01.
媽媽,我以後可以當李佳琦嗎?
最近,一段媽媽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流傳於網絡,深深吸引了我。
對話大致如下——
疫情期間,這位媽媽觀看了朱廣權與李佳琦跨界合作的直播活動。
觀看過程中,兒子突然向她發出疑問:
媽媽,我以後想當網紅,想做李佳琦,可以嗎?
大多數家長,遇到這種問題,往往都會措手不及。
而這位媽媽,卻做出了一個不錯的示例。
她沒有急於給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誘地讓兒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想當李佳琦,而不想當朱廣權呢?」
兒子回答:「因為李佳琦很火,在直播間裡說說話,就能賺很多錢,還能和好多明星在一起直播。」
媽媽略微沉默,又緊接著問兒子:「你想做哪個李佳琦?」
兒子一頭霧水,李佳琦不是只有一個嗎?
這位媽媽隨後拿出了兩張照片,分別向兒子展示出了李佳琦所經歷的兩種境況:一張光鮮亮麗,是李佳琦成名後的直播狀態;一張黯淡無光,是李佳琦成名前在隔間做直播的狀態。
媽媽說:孩子,你想成為的,只是那個光鮮亮麗的李佳琦。
她和兒子分析:李佳琦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默默付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汗水與努力。
他一年做389場直播,並曾在一場直播里連續試色380支口紅,試到嘴唇乾裂。
有時忙碌起來,他還要十幾小時不停歇地連軸轉。
不過雖然李佳琦的成名路充滿了艱辛,但這位媽媽,卻並沒有一味地對兒子進行打擊。
接下來,她和兒子說:
之所以告訴你這些,並不是不認同你的想法,而是想讓你知道,如果你能認定目標,吃下這份苦,那麼無論你今後選擇做什麼,媽媽都支持。
看完這段母子對話,我也感慨萬千。
畢竟,大多數父母在聽說孩子想當網紅後,恐怕第一反應,都是急於否定。
可殊不知,就是在這些一時興起的「荒唐」提問里,隱藏著孩子們對自我的認同和對未來的渴望。
還好,也有不少父母,能夠在了解孩子真實意願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決定。
例如對話中的母親。
她的孩子未來還會有很多個夢想,還會有很多個奇怪的關於世界的提問,但她的回答總能給孩子的夢想鋪上一條廣闊的路。
也許其中的某個夢想,就成了孩子畢生的追求。
只要孩子的夢想被家長重視,就有可能會照進現實。
02.
當夢想得到回應,孩子們得到了什麼?
細心觀察會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夢想家。
每個孩子心裡,都埋有一顆夢想和探索的種子。
有時候,他們會從自身出發,對一件平常的事物,發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提問。
比如,月亮——
「爸爸,我可以爬到月亮上去嗎?」
「月亮是什麼味道的呢?」
「媽媽,我可以摸摸月亮麼?」
「為什麼月亮不睡覺呢?」
……
提出這些問題,他們並不是為了「為難」父母。
而是想將自己的夢想間接地告知父母,並得到父母的理解與認可。
如果父母此時,能夠給出合適的引導,那麼就有可能點亮他們的夢想。
多年之前,一個美國男孩,也曾對媽媽發出類似提問:「媽媽,我可以跳到月亮上去嗎?」
媽媽稍作遲疑,然後愉快地回答:「好啊,記得回來吃飯哦!」
這句話隱藏的意思是:
你當然可以啊,這是一件可以完成的事情。
所以大膽去做吧。
媽媽就在家裡做飯,等你實現夢想後回來。
而沒想到的是,男孩媽媽這句玩笑般的回答,竟在33年後等到了回應。
「媽媽,我回來吃飯了。」
這是阿姆斯特朗登月後說的一句話。
而當初那個要跳上月球的小男孩,便正是這個後來的「登月第一人」。
為什麼母親的回應可以起到作用。
因為它代表著一種可貴的情感:重視、理解和接納。
年幼的孩子經常會受到父母回應的影響。
如果父母給孩子設限,那麼孩子也會自我限制。
只有父母正向地接納孩子,給孩子一種「你有可能做到」的感覺,孩子才能愉快地接納自己,更加心無旁騖地追逐夢想。
類似情形,還發生在「飛人」喬丹和他母親身上。
7歲時,小喬丹看完德國慕尼黑奧運會,開心地跑進廚房,對母親說:
「媽媽,我以後要打籃球,成為世界冠軍!」
「哦,真的嗎?」母親問。
「是的,我一定會贏得金牌!」
「太棒了,我相信你!」母親高興給了他一個肯定。
成功後,喬丹常常說起——母親的激勵一直是他前進的動力。
總的來說,阿姆斯特朗和喬丹的人生路徑,都起源於幼時立下的一個小夢想。
當他們將夢想告知媽媽後,媽媽們都沒有從主觀經驗出發,給他們設置各種難題,而只是簡單的理解和接納。
但就是這個簡單的反應,就已經足以給他們追夢之路提供無限的動力。
03.
為孩子築夢,我們該做些什麼?
每個孩子,都對家長充滿依賴。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夢想能夠得到父母的尊重與支持。
當孩子告訴我們夢想時,我們可以用以下這幾種方式,正向、積極地對他們做出回應:
認真地傾聽孩子。
在孩子有了奇思妙想,也願意和我們分享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予耐心,去認真傾聽,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並因勢利導,推動孩子的夢想發展。
平等地尊重孩子。
我們要將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地對待。
成人的世界也許有很多條條框框,但孩子的世界沒有局限性,擁有著更多的可能。
所以我們儘量少用狹隘的視角去框定孩子們的腦洞,而是可以多鼓勵、多激發。
開放地回應和引導孩子。
孩子的世界,有時真的很讓人費解。
但多次的溝通,可以讓我們更懂彼此。
比如,文章開頭那個反問兒子「為什麼想成為李佳琦」的媽媽,就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例。
畢竟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財富。
而麥當勞和所有的父母一樣。
重視高質量的家庭時光,也珍視每一個孩子最童真、最質樸的夢想。
麥當勞相信:
孩子每個千奇百怪的問題並不是「為難」父母。
這些問題背後,其實是孩子對世界無盡的想像,很可能隱藏著他們或大或小的夢想。
父母們若能給到孩子合適的引導和回答,就有可能點亮他們的夢想。
如果你的孩子,也像視頻中的男孩那樣,興高采烈地對你提問:我可以跳到月亮上去嗎?
你會怎麼回答呢?
是叮嚀他不要摔倒,還是呵斥他想法的不切實際?
是毫不留情地戳破童真,還是擲地有聲地予以肯定?
而視頻中阿姆斯特朗母親的回應,印證了麥當勞想告訴所有父母的話:
父母合適的回答,會點亮孩子的夢想。
為了和父母們一起守護孩子的夢想,麥當勞早在2018年,建立起了「點亮夢想」活動,旨在助力中國家庭,讓孩子無拘無束地去表達自我。
而今年,麥當勞更是與中國探月達成了三年戰略合作。
在2020年的點亮夢想活動中,我們以繪畫為載體,用嫦娥五號發起助力,讓孩子們的夢想奔向月球,飛得更高更遠。
截止7月31日,只要在官方畫紙繪出夢想,並上傳「i麥當勞」小程序點亮夢想活動頁面。
就可以讓孩子們的夢想畫作隨著「嫦娥五號」登上月球,並獲得由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頒發的登月證書。
同時優秀畫作小作者, 還有機會親臨文昌觀看嫦娥五號發射哦。
有麥當勞和嫦娥五號助力,孩子的太空想像和登月夢想,也有了積極的回應和啟發。
所以快快行動起來吧!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