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什麼?做到這三點既不傷害親子關係,又讓管教起效果

2019-12-27   家學寶

關注家學寶,成為更好的父母

家學寶主筆團|狄奧根尼的木桶

01

近日,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引起了熱議。在傳統印象中,教師的形象從來和戒尺密不可分。舊時的私塾里,老先生如同父母一般管教弟子。


而當下,體罰和變相體罰,早已不被人們接受。但與此同時,個別學生在校園裡屢屢違規,教師卻不敢管。有的稍加管教,卻令自己招致各種社會壓力,讓教師成了「高危職業」。然而,當有媒體鼓勵「將戒尺還給老師」時,老師們卻紛紛表示:你敢給,我可不敢接!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之所以要有懲戒權,正是因為每個孩子都處於成長發展期,當他們的行為有不合理之處時,需要教師適時提出並予以教育。



前段時間,熱度很高的「眼睛裡冒紙片」事件,就從側面反映出了有失管教可能造成的後果。河南禹州李女士的女兒小花,最近一個月,眼睛裡不斷地冒出紙片,好端端的,孩子眼睛裡怎麼會有紙片?據調查得知,某日午飯後,三個男生,兩個架住小花的胳膊,一個強行掰起她的眼睛,往眼睛裡塞紙團,一下塞進去許多!小花的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不說,媽媽心裡也更是猶如刀絞一般。


新聞一出,立即引起了網友的憤怒。不少人指出:家長怎麼教育的?學校又是怎麼教育的?而出事之後校長的回應更是引起了諸多不滿——「當時老師沒在場,塞多少紙也不知道,七八歲的小孩他們也沒有惡意,就是小孩們在一塊玩了。」


「沒有惡意」、「只是玩」這樣的字眼都讓人不禁擔心學校事後是否能處理得當,做錯事的孩子又會如何教育?不少人都表示,對於這樣的事件不要和稀泥,不要大團圓,不要敷衍了事,要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全力以赴,用最嚴格的措施懲戒他,把他教育好!


疏於管教造成的結果自不用多說。而如今大部分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呵護的同時也少不了嚴厲管教。


而有的嚴厲管教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學習成績比較一般,而爸爸對孩子的期望值極高,並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用胡蘿蔔加大棒」才能鞭策孩子。於是只要孩子沒有達到預期分數,這位朋友就會「自覺」準備好紫藥水等藥物,因為第二天就會發現這個孩子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傷痕累累,全年不退。


不過有的嚴厲管教則有一定的考究,比如當孩子做錯事情時,要求他在每個專屬的地方冷靜思考幾分鐘;比如孩子沒有達到預期成績時,取消他這周娛樂和放鬆的時間;比如孩子把玩好的玩具散落一地,不主動整理,並屢教不改,就可能引來爸爸媽媽的怒火,並迎來一頓訓斥……在如此種種的循環往復中,我們或許會不斷問自己:到底要怎麼做,怎麼管教孩子,才能讓他們變成我心目中的樣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要讓他們日後不去犯錯。



這正是我們管教孩子,懲罰孩子的目的,但也是我們困惑的地方。因為現實是,有不少問題我們多次教育,且不說效果,有時還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害了親子之間的關係。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不驕縱,卻又讓管教起到效果呢?


02.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就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成人的干預。站在雨中,就會被淋濕;不吃東西,就會挨餓;忘記穿外套,就會感冒。


我有一個朋友黃女士的孩子磊磊,特別喜歡丟三落四,第二天上學到了學校後,總會發現有東西忘帶了,導致我這個朋友經常在上班時間趕回家裡拿,再趕到學校送到孩子手裡,被折騰得夠嗆。


有人說,那不如在前一天晚上幫孩子好好檢查一下,這樣就省了不必要的麻煩了。黃女士說自己也不是沒試過,可是一來她覺得孩子應該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來只要孩子發現媽媽會幫自己檢查,就越來越依賴媽媽,「反正忘記的東西媽媽會提醒我,實在忘記了也無妨」。因此,黃女士做的是每天晚上一再提醒,「想一想東西都帶齊了嗎?檢查一下!」、「東西千萬別忘帶了!」,可是孩子依然沒有什麼改善。


而當她後來選擇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時,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從某一天晚上開始,黃女士鄭重地對孩子說:「磊磊你已經長大了,明天開始要學會自己承擔責任了哦!如果忘帶東西,媽媽不會再給你送來了。」


當然,黃女士與班主任也提前進行了溝通。有一次,磊磊的音樂書忘記帶了,恰逢那一次要上公開課,本來磊磊打算回家好好熟悉一下,爭取有個好表現,可誰知就忘記放進書包里了,他想打電話讓媽媽給送過來,但媽媽堅持住了,她讓磊磊回想他們之間的約定。這下上課的時候,磊磊尷尬得不得了。之後還有一次忘記帶水杯,這天磊磊也過得非常不愉快,口渴的難受可想而知。經過幾次之後,磊磊便慢慢改正了這個小毛病。其實丟三落四的孩子並不是真的有多麼粗心,而是自己到底上不上心。


03.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


天天是一個還在上幼兒園的男孩子,家裡有好幾個柜子裝滿了他的玩具和書本,每到休息的時候,家裡就成了天天的樂園,散滿一地的玩具和書本最後通常都是媽媽一件件幫他整理好,時間長了,媽媽也覺得需要改變一下。


於是,她首先和天天做了一個約定:以後玩好之後,需要自己收拾好,把玩具放回原位,如果還散落在地上或亂放的,媽媽會暫時收起來保管一星期,等一星期到了之後數一數,有多少玩具離開了天天,到了媽媽的保管箱裡。



一開始,天天並不是特別在意,於是媽媽保管箱裡的玩具越來越多,等到後面幾天,天天想要找某個玩具找不到的時候,才對自己前面沒有好好整理玩具而感到後悔。慢慢地,媽媽保管箱裡的玩具數量在漸漸減少,而天天也不必再聽到媽媽腰酸背痛的抱怨,或者「告訴過你多少次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的說教。


04.轉移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將這個行為轉變為有貢獻的行為,這對於鼓勵孩子停止或減少不良行為很有效。


比如有的孩子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天之內說話滔滔不絕,在家裡跑來跑去,把房間搞得亂糟糟,這個時候只是用語言制止或者訓斥並不見得有效。我們或許可以說:「我看你精力特別旺盛,這樣吧,不如把你的精力換個地方用,來幫我忙!今天來教你做個菜吧!/幫我去倒個垃圾!」


不要擔心這會鼓勵他的不良行為,為了讓孩子做的更好,並不是要讓他們首先覺得特別糟糕。而應該是在孩子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在運用以上三種方法的時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事先和孩子溝通,約定好大家都同意的準則。

第二,在孩子承擔了行為後果後,不再責罵、說教,而是表達理解和共情。

第三,承擔的行為後果必須合理而不過分。比如要求一個錯字罰抄20遍,這顯然有些多了,因為過量的懲罰對成績的提高並沒有顯著效果。

第四,當孩子出現了可能傷害自己安全或者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必須多次反覆明確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


孩子的轉變從來不是在父母失控的情緒、竭力地吼叫、暴力地打罵中真正發生的,即使有轉變,多數也是因為恐懼或者暫時沒有其他選擇。


雖然以上的三種方法並不是萬能的,但是它可以幫助孩子明白他們的選擇可能會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強加的後果,並在未來成長為更幸福而有責任感的人。




集科學與實用於一身的家庭教育軟體

中華家教APP 已正式上架

歡迎下載

收穫更多家庭教育課程及內容

您的轉發、評論、點贊是我們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