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粥之爭:學會就事論事多麼重要

2020-04-21     南方周末

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已發生很大改變,很少有人再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顆汗珠摔八瓣」勞作提供血糖快速上升的能量模式了。因此,現代人的餐飲結構也需要隨之改變;尤其是上海地區,傳統上喝白米粥還喜歡加一兩勺糖……真應該好好聽聽張醫生的建議。

(新華社/圖)

日前,張文宏醫生建議給青少年的餐飲要注重營養均衡,增加些牛奶、雞蛋,同時建議不要給孩子喝粥,他所指的是白米粥,本人常年居住上海,熟悉東部地區民眾生活習慣,理解他言有所指的意思,而非廣州大米加瘦肉、魚片或梭子蟹熬制的粥類。

此言一出,一些人紛紛指責醫生不愛國、崇洋媚外、破壞傳統文化,等等,還有人開始質疑張醫生年薪很高,拿那麼高年薪是否道德?是否愛國?

這一話題,涉及到幾層思考:

其一:大米粥的營養結構問題。

不預設立場和偏見,而從科學與健康角度看,單純的白米粥,在營養結構方面,確存在問題與不足。

白米粥的不足:大米的營養結構,碳水化合物77.6%、蛋白質6.7%、脂肪0.9%、粗纖維0.3%……還有少量胺基酸、維生素;單純的大米粥營養結構單一。

僅米、面等糧食,難以維持人體長期健康;所以,食譜才要儘可能豐富;事實上,現代人的食物結構,雞魚肉蛋瓜果蔬菜等「副食」越來越多,而米、面「主食」的比重越來越低;因此,現代人的身體越來越健康,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良好的飲食營養,與醫學發展,是人類壽命延長、健康改善的主要物質因素)。

而傳統東南部飲食習慣,早餐往往是「稀粥+小菜」,小菜是腌漬的菜蔬,屬於對健康不利的鹹菜類型;早餐是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的一餐,不吃早餐或早餐隨意敷衍,對健康都不利;早餐配餐,除一定的碳水化合物之外,還應該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適當的脂肪供給。

這就是張醫生所言的牛奶、雞蛋,還要有瓜果蔬菜、肉類……張醫生所舉例的「三明治」就是由麥類、蔬菜、雞蛋、肉類等夾層構成,其營養結構比白米粥要豐富得多,而備餐並不複雜,不失為早餐的好選擇之一。

傳統早餐喜食白米粥,傳統上有重要的生產性功用:用較少糧食,就能養活儘可能多的人口;幾口粥喝下去,就有了力氣、身子暖和了、能迅速投入農業生產。箇中原因是:大米的澱粉在煮粥過程中,被溶解在水裡,飲用後,身體吸收迅速、血糖值上升很快,所以,很快就感到「身子暖和、有了力氣」。

白米粥的問題:正因其造成人體血糖值上升太快,因此不利於少年兒童身體發育,對糖尿病患者更是有害;糖尿病患者都清楚醫囑:少喝粥,儘量吃較為干硬的米飯、餅類;儘量以熱量較低、較難消化的雜糧替代精米、白面。

現代社會,糖尿病已成為發病率很高的常見病,嗜甜、喜吃精米白面的東南部地區,糖尿病發病率遠高於西北地區。

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已發生很大改變,很少有人再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顆汗珠摔八瓣」勞作提供血糖快速上升的能量模式了。

因此,現代人的餐飲結構也需要隨之改變;尤其是上海地區,傳統上喝白米粥還喜歡加一兩勺糖……真應該好好聽聽張醫生的建議。

其二:有些人的道德審判問題。

把一個科技問題,變成道德審判、立場爭執,是非常要不得的,這種狹隘、偏激、反智的思維方式,是一些社會問題的肇因。

牛奶、雞蛋、大米、瓜果蔬菜……哪有「姓社、姓資、東方、西方、傳統、破壞傳統」這些勞什子糾紛啊?

難道中國就不能有奶牛?不許母雞下蛋?中國奶牛產的奶、母雞生的蛋,難道是西方的?是反傳統的?

難道中國人就不能吃牛奶、雞蛋?只能喝白米粥?吃了牛奶、雞蛋,不喝白米粥就不是中國人?就忘本?反傳統?成了漢奸、賣國賊?

至於質疑張醫生的薪資問題,更是短陋的體現:

諸如錢學森、袁隆平、鍾南山、張文宏……這類高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中國所擁有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他們的薪資不是太高,而是吸引力還不夠。

古代的盛世,譬如盛唐,曾胸襟開闊、氣度恢弘,盛唐氣象下,高麗的武將、波斯的王子、日本的遣唐使,紛紛來長安做官、求職;他們總不會是為了窩頭鹹菜而來吧?

正因廣泛吸引了天下群英,盛唐才愈發強盛;如果全世界,包括美國的英才,都被大陸的開放、自由、穩定、高薪……所吸引,融入我們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綜合體,那麼我們還用發愁未來的前景嗎?

中國人能不能吃牛奶、雞蛋,與中國科技英才能不能掙高薪,這兩個疑問其實是一個問題,而且早在三十多年前的1980年代「思想大解放」討論中,就已經有了明確結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這是毋庸置疑的、經實踐檢驗過的結論;而今,卻有些人再次質疑之,說明有些人思想滑坡得很厲害,要為之警醒了。

其三:學會就事論事式討論。

不能再搞「牛奶雞蛋是不是西方化的,白米粥是不是更加傳統文化」這樣的思維。

應該多研究些具體的問題,學會就事論事式的討論。具體到「白米粥」,其實可以思考、改進、解決的問題層面很多:

一、老年人和腸胃有問題者,因習慣或身體疾患,喝粥會感到舒服些;為避免「白米粥」營養結構單一問題,可嘗試用多種食材混合煲粥,以改善粥類的營養結構;廣東的粥類,在這方面做得更好,怎樣進一步做得更好,怎樣向廣東以外推廣(很多北方人只是聽說過廣式「皮蛋瘦肉粥」),不就是問題麼?

二、喝粥時的配餐,改掉鹹菜、油條之類傳統;迅速提升血糖的碳水化合物,與高溫油炸的碳水化合物,再配上高鹽分腌漬食品……相當不健康。

三、牛奶、雞蛋等低碳水化合物的優質蛋白,以及高纖維素、高胺基酸、高維生素等營養結構豐富的食材,如何與粥相結合,以優化傳統「白米粥」的營養結構?

四、如果餐飲企業堅信粥是優秀的食物,那麼如何將其向世界推廣(而不僅僅是華人餐飲圈),以獲取更大利潤和影響力?

……

可以考慮、討論、努力、改進的問題非常多,不要空作審判,不要為難一位有貢獻的專家……要解決的問題非常多,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機會與利益,也非常大。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美逸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KRionEBnkjnB-0zRo_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