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西青|汪氏手工制笙 笙聲不息

2019-10-24     頭條天津

笙管笛簫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管樂器,它們曾是皇家貴戚、古廟大寺雅樂妙音的主角,而笙更在這些樂器中占C位,頻頻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成語中。

但對於我們來說,這種叫「笙」的樂器只是「夜夜笙歌」中那個貌似熟悉卻非常陌生的樂器了。

「我常常在博物館裡看到,有些孩子指著笙問父母這是什麼,而父母也認不出這種有幾千年歷史的樂器。」

這是汪忠樂提到的令他十分痛心的事。

汪忠樂是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當城村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制笙匠人,他家製作的笙被稱做「汪氏笙」,手藝已經流傳百年。

寧缺毋濫大音希「笙」

汪忠樂幼年就跟著父親學做笙,7、8年後就已熟練掌握制笙技藝。 1980年代,這個制笙世家的笙曾經供不應求。如今,買笙的人越來越少,但年過半百的汪忠樂老師依然在日復一日地手工制笙。「那時跟著父親,每年能做100到200個,如今一年做幾十個就已經不錯了。」

不過,數量少並非是因為訂單少,「有些培訓班一次訂購幾十個,只要求快速交貨,這樣的活兒我是不接的。」

精益求精匠心打磨

汪氏笙在製作上,除要求制笙的人要會吹笙外,從選取原料到加工完成一般要經過繪圖、裁剪、焊接鑄造、鉗工、木工、車工、噴漆、拋光等十幾種工藝一百多道繁瑣工序。在製作過程中,既要保證音色音質,又要精緻美觀。由於全部為手工作業,製作完成一把基礎笙需要至少6天的時間。

汪老師解釋制笙細節,「一把笙的音色好壞,簧片是關鍵,只有40年乃至百年的老銅才能有這樣的音色。」

所謂老銅,是老式銅鑼等打擊樂器,明顯可以看出上面有手工打造的痕跡,輕輕一彈,鑼雖無聲,但顫動已可入骨。這樣的老銅器只能用小鏹刀,慢慢切割出小胚子後精心打磨,最終成品應該是薄如髮絲,韌如蒲葦,氣息穿過時,音聲清澈。這還沒有完工!每個簧片還要經過一個月的「回形」,「簧片是最容易出廢品的組件,一絲一毫馬虎不得。」

薄如蟬翼的簧片,陰乾三年的笙苗,錘打4000下的笙斗,用一周乃至一個月組合成器,音聲便可以百年不變。

「笙鬥打3000下行嗎?形狀是有了,但是和手的觸感還不契合,只有接近4000下時,某一個瞬間,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成了』,那這個笙斗就接近完工了。」

每一次切割、每一個開孔、每一道劃線、每一個零件的製作都是依靠汪家人獨特的製作技藝,不是用機器微米毫釐計算的,是靠作者對音樂的精美感應,這是機器根本無法替代的。

「我做的笙,跑得比我遠多了」

做一把笙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可謂既辛苦又不出活兒,可汪老師說,自己喜歡跟笙打交道。他手上的老繭和刀痕,正是這幾十年制笙歲月的無聲記錄。

「雖然現在吹笙的人少了,但北京還有客戶,他們經常帶著我的笙去全國各地演出,前兩年還去國外表演。」想到自己親手做的笙漂洋過海,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這種古老的樂器,汪老師覺得自己的堅持很值得。

笙遇到汪老師,汪老師遇到了笙,便是惺惺相惜,高山流水一般的知音了。

文/劉晶

責編/采芹

圖片/部分由傳承人提供,部分源自圖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GTtlKW4BMH2_cNUgA93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