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茉家親子餐廳給您在介紹最後一期——如何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
輔食添加不僅為嬰幼兒提供營養,還與飲食習慣養成、心理行為發展密切相關。合理的喂養方式不僅有利於兒童體格生長和神經心理發育,而且對預防成年時期的肥胖、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如此,進食行為更是所有行為活動中最受養育人關注的環節之一,好的進食習慣還可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那麼,如何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呢?
01
首先,給兒童提供適宜的進餐環境:
父母需要根據嬰幼兒的年齡準備好合適的食物,並按嬰幼兒的生活習慣決定食物喂養的適宜時間。從開始添加輔食起,就應為嬰幼兒安排固定的座椅和餐具,營造安靜、輕鬆的進餐環境,避免進食時看電視或玩玩具分散其注意力。
02
要學會識別兒童特別是嬰兒的饑飽信號:
喂養時,父母應與嬰幼兒保持面對面,處於便於交流的位置,應及時回應嬰幼兒發出的飢餓或飽足的信號,及時提供食物或停止喂養。如當嬰兒看到食物表示興奮,小勺靠近時張嘴、舔吮食物等,表示飢餓;而當嬰兒緊閉小嘴、扭頭、吐出食物時,則表示其已經吃飽。
03
要堅持以正面的態度鼓勵嬰幼兒進食:
父母可以表情、肢體語言等鼓勵,但不強迫嬰幼兒進食,幫助嬰幼兒建立對飢餓及飽足的內在感受,發展其自我控制飢餓和飽足的能力。
允許嬰幼兒在準備好的食物中挑選自己喜愛的食物,對於嬰幼兒不喜歡的食物,父母應反覆鼓勵其嘗試;鼓勵嬰幼兒嘗試自己進食,可以用手抓或使用小勺等,為嬰幼兒準備合適的手抓食物,增強其對食物和進食的注意力和興趣,並促進嬰幼兒逐步學會獨立進食;鼓勵嬰幼兒在良好的互動過程中學習自我服務,餐前洗手,並開始學習和了解用餐時禮儀。
04
父母自身必須保持良好的進食行為和習慣:
父母的進食行為和態度是嬰幼兒模仿的榜樣,父母必須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進食行為和習慣。3歲左右的兒童常常出現挑食的表現,可持續至4歲,尊重兒童對食物的愛好和拒絕態度,給兒童製作可口的營養、平衡的食物,使兒童能選擇有利於自己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