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淺慧(爸媽進化論主筆)
近日,湖南長沙一個小萌娃和爸爸「頂嘴」的視頻引髮網友們的點贊。
在視頻中,小男孩抽抽噎噎地「控訴」爸爸「種種不是」:「你天天打遊戲,還搶我東西吃,你罵我,我還能喜歡你嗎……」
儘管如此,小男孩依舊在爸爸伸出手抱抱表示撫慰的時候,想都沒想就投進爸爸的懷抱,他的委屈一下子煙消雲散,下一秒就眉開眼笑。
英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個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小男孩敢於「控訴」自己的父親,而父親也樂於傾聽小男孩的「數落」,在一個的家庭中,這樣民主、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很難得的事情。
最理想的親子關係,父母既是孩子的人生導師,也是孩子的知心朋友。
能夠構建理想的親子關係,父母一定會教育孩子,尊重孩子,懂得孩子,理解孩子。
在這樣的基礎上,父母子女之間才有親密的互動,鬥嘴、玩耍、哭笑打鬧都是生活中的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親情的凝聚。
相反,糟糕的親子關係,更多的表現在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嘲笑、責罵、懲罰、畏懼、傷害等暴力行為,傷害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的是家庭的穩定。
教育家陶行知這樣認為:我們必須變成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
所以,好父母一定會教育孩子,而不是掌控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掌控孩子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孝」文化中,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可見,在倫理輩分排位中,是有等級的,存留至今,千年文化在國人觀念中根深蒂固。
很多家庭一直有秉承著封建式的倫理教育方式,父母與孩子之間是生硬的教條關係,造成了親情和心靈上的隔閡。
一個女孩因為媽媽禁止自己去打桌球,自作主張把自己嫁給了一個陌生的男孩,目的就為了與母親慪氣。母親找到女兒後,為了女兒的前途著想,媽媽把女兒鎖在家裡。
女孩為什麼做出這種不自愛、和媽媽慪氣的行為呢?難道她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的後果嗎?
女孩必然是知道的,明知不對也甘願自己以身冒險,可想而知,她是多麼想逃離媽媽。
媽媽打著「愛的名義」,以女兒的前途著想為理由,剝奪女兒的自由和興趣愛好,將女兒活在自己的掌控陰影中。
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擁有絕對掌控權,管教的權力越收越緊收緊,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越大。
家長應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自己的孩子?怎麼樣才能輕鬆與孩子親密的溝通交流?
兒童心理學家阮庚梅說: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會發現一個天真無邪的世界。
在生活中,家長很容易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和經歷,來審視孩子的言行舉止,喜歡用批判的方式、和一種「不自覺命令式」的口吻跟小孩說話,打壓孩子,以達到掌控孩子的目的。
父母剛強,孩子就學會從父母的喜怒哀樂中尋找夾縫生存的機會,「察言觀色」投其所好。這種掌控式的家庭教育,根本不利於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處。
孩子從小學會「偽裝」,真情實感不願意表露出來,家長也無法在生活中及時對孩子的情緒「對症下藥」,同孩子有平等的交流對話的機會。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 提出「霍桑效應」,"霍桑效應"是指那些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的個人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
父母說教的過程中,小孩從中反駁父母,就是「頂嘴」的罪狀;
孩子在日常調皮想和父母打鬧一下,卻變成父母口中「沒大沒小」的行為;
孩子開心時想要的分享、難過時想要的安撫,這些都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和關注,那麼孩子是多麼的失望啊。
如果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沒有領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訴求,父母永遠無法知道孩子的訴求,沒有溝通和理解,何來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呢?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掌控,父母本著尊重孩子的原則,在耐心的傾聽和溝通的基礎上,孩子才願意向你敞開心扉。
父母的「說教」勝於「不教」
「鬥嘴」小男孩不斷「質問」父親,而父親很耐心地傾聽孩子,沒有打斷他,讓他把話說完,然後爸爸安撫孩子,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萌娃思路的清晰、流利的表達讓網友紛紛點贊,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父母家庭教育的成功。
教育家陶行知說: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主動成長;壞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家長「不教」到「會教」之間,差別真的很大。家長「不教」的藉口,無非都是:
孩子還小,他不懂這麼多。
孩子還小,你不能讓讓他嗎。
你是誰?憑什麼管我的孩子?
…….
這就是典型的「不教」。「不教」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批判的:沒有時間教育兒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曾在《魯豫有約》中表示:對兒子從小要什麼給什麼。
捨不得打孩子,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有時候真想打,但不能打,就嚇唬一下,根本下不去手。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什麼都好,不能把孩子得罪了,孩子就是要有個性有稜角,不能要求他都聽話。」
結果,李雙江夫婦的不捨得教,不會教,不想教,放任這個原本有著大好前途的兒子為非作歹,最後走上犯罪道路。
有這樣一句話:「愛子不教,猶飢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
不是孩子不想學,是父母不想教育孩子,不捨得教育孩子,沒有能力教育孩子,沒有形成是非觀和糾錯能力的孩子,就是害了孩子。
父母的「會教」勝於「說教」
「不教」讓小孩一無所獲,但一味的「說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的「會教」勝於「說教」和「不教」。
「說教」式教育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比心理」。在父母和孩子「說教」時,孩子就很習慣地和父母進行對比。
父母催趕著孩子早睡早起時,自己卻開啟豐富多彩的夜生活;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時,自己卻轉身掏出手機刷個不停;父母要求孩子好好讀書時,自己卻拿出了遙控躺在沙發上看劇。
父母的這些行為看在孩子的眼裡,在心裡默默地對比,沒有以身作則的父母就失去了威信,也失去了孩子的尊重。
「說教」的弊端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不斷的尋找對方的錯處,不斷的比較,不斷的反抗。
不負責任的父母對孩子「不教」,掌控型的父母對孩子「說教」,負責任的父母對孩子是「會教」。
「會教」的父母,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陪孩子一同成長。
近日,「熊孩子高空潑墨將樓下街坊的衣物全部弄髒」事件上了熱搜。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犯錯後採取的態度,是選擇熟視無睹的「不教」和「說教」,還是教育孩子去承擔犯錯後的責任呢?
「會教」的父母並沒有包庇孩子,而是在孩子犯錯後帶孩子挨家挨戶去道歉,幫「受害人」洗衣服,清洗弄髒的外牆。
父母身體力行地去糾正錯誤,去承擔責任,教育孩子去解決問題,以身作則告訴孩子:你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事後的後果,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生活中吸取教訓,承擔責任,獲得經驗,這就是父母教給孩子的人生道理。
楊振武說: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
這才是真正「會教」的父母。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作者簡介:深淺慧,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5期基礎學員,二寶媽,專注兒童文學、情感育兒領域寫作,分享教育和養育心得,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U46e3IBiuFnsJQVlI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