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的衰落,是必然的

2019-08-24     大鬍子說房

很多去過長沙的人從五一廣場走到太平老街,再走到湘江中路去看湘江北去,遠望橘子洲頭。

而在這一路上,你會看到高聳入雲的長沙地標國金中心IFS、曾經承載了長沙商業輝煌的王府井百貨、解放西路上年輕人最喜歡蹦迪的蘇荷酒吧和樂巢酒吧,還有老遠就飄出臭豆腐香的太平老街、小吃雲集的火宮殿,還有學生伢子人手一杯的茶顏悅色。






夜幕下的長沙,燈火闌珊、活色生香。



這條號稱全長沙最繁忙的五一大道,見證了長沙城的變遷。

1952五一大道建成,將原本長沙火車站到湘江港口碼頭的距離,縮小到4.4公里,從此確立了長沙以五一路為城市中軸線,向南北兩廂發展的戰略。




50年代剛剛新建的長沙市五一路,一直到80年代都號稱湖南第一路。右側那棟建築為中蘇友好館,門口還可以看到一幅列寧畫像。後來,中蘇友好館成了長沙口腔醫院。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長沙最繁華的市中心依然在五一大道。




變化的除了街道兩旁的風景,便是五一大道人行路上的梧桐樹早已被砍掉,兩車道擴到四車道再擴到六車道,時至今日,已經八車道,但還是一樣擁堵不堪。

在五一大道開車,你得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眨了一下眼撞了人;在五一大道走路,你更得小心翼翼,因為你不僅要擔心自己被車撞翻,還要擔心被人撞翻。

看來,砍了幾棵梧桐樹,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畢竟連人走路空間都沒有了,又怎麼會有樹的生存餘地呢。

然而,五一大道上的擁堵、狹窄、侷促,並不是只有這條城市主幹道才獨有,而是整個老城區都是如此。

綠化稀少、房屋密集、路網混亂交錯...長沙老城區甚至比全國其他城市的老城區還要更滿載。




畢竟,從1952年五一大道建成,不僅僅是拉近了火車站到湘江港口碼頭的距離,更確立了長沙以五一大道為城市中軸線,向南北兩廂發展的戰略。

而這57年來,長沙市中心就一直在這條五一大道上。

長沙政治、商業、教育、醫療全都集中在這條短短的五一大道上,而長沙817.5萬人,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區上。

太擁擠了,真的太擁擠了......

長沙還有大把的土地,城市發展還沒有走到要啃老城區存量土地的地步。




況且長沙老城區的拆遷也是不好拆的。

當黃興路的老業主拿出解放前的地契,堪比文物一樣的東西,你說老城區要怎麼拆?怎麼拆得動?

城市新老中心的輪替,是必然的,長沙老城區的衰落,也是必然的。而且,背後還有是土地財政在推動。

而深圳僅僅是40多年的城市歷史,市中心都已輪換了幾波,從羅湖到福田,再到現在的南山。







其實,早在1972年,長沙就已建成了湘江大橋(現橘子洲大橋),使五一大道與河西麓山路對接。

但是長沙真正邁過湘江重點發展河西,是2007年,距離河東河西相連,已經過去了35年。

而且長沙是在河東已經完全滿載,擴無可擴之下,才想起河西還有大片的葡萄園凈地可供利用。



長沙發展河西,確實是晚了一步的,但可能正是因為晚了一步,不至於讓河西淪為像河東一樣建築物密集、路網混亂交錯、土地利用低效的城區,而是有空間在一片空白的土地實現新長沙的抱負。

現在的長沙城市結構非常清晰:奔流北去的湘江水、靜臥江心的橘子洲、屏西而立的嶽麓山。

那麼在河東老城區之後,接下來的城市中心唯有可能在河西的梅溪湖和濱江。




所以長沙除了有限價紅利之外,還有極其強烈的城市擴張紅利,正處於新老中心更替的過程。

而且梅溪湖距離老城區五一廣場也非常近,就僅僅只是7公里,幾個地鐵站的距離,城市並不是跳躍式的發展,而是緊密連接的。

摸索多年,長沙終於有了清晰的城市的發展思路,也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梅溪湖和濱江,你是可以很明顯看到其中蘊含的爆發力:濱江CBD、麓谷高新區,還有梅溪湖的產融結合。



我們來對比一下五一廣場和梅溪湖的衛星圖,看看他們的差異。




主要分為3方面 :

1. 綠化

梅溪湖規劃了湖濱公園、江濱公園、山景公園,還有非常好的道路綠化,小區內也有好綠化,營造了很好的公共空間。

2. 路網

老城區的路網混亂,無法擴路,而梅溪湖都是幾乎都是雙向8車道,還規劃了人行道、自行車道,交通順暢,而且社區內部道路還講究人車分流。

3.房子品質

老城區房子陳舊落後,很多都是單位家屬院,沒有電梯,停車位不足,物業差,居住品質不高,梅溪湖都是設計現代的商品房,從社區到產品,更符合年輕人的居住需求。




老長沙不要不相信,當你走出長沙,你會發現老城區的衰落是必然。

杭州的市中心從西湖區變成了錢江新城,蘇州的市中心從姑蘇區變成了園區,武漢的市中心未來也會從漢口變成光谷,長沙沒有理由例外。

梅溪湖和濱江還有很長的故事可講,而曾承載的歷史榮光的五一廣場,要讓位了。

濱江


很多老長沙人所鍾愛老城區的原因多是因為地段和學區,隨著城市新老中心在更替,這些因素也會越來越淡化。

關於地段,梅溪湖和濱江都有地鐵,我想,有了地鐵之後,年輕人應該是不願意窩在老城區的,會更願意買房買在嶄新的新城區。

關於學區,長沙的梅溪湖展示了:教育資源也並非是不可轉移的。

只要片區足夠優秀,一樣可以成就名校。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梅溪湖不止是引入一個名校,而是多個名校分校的集聚效應,從而使得片區內所有的小區帶的都是優質學位。

硬體設備可以重建,名校分校反而更有空間去建設更好的教室、實驗室、多功能媒體室、圖書館。

至於老師和生源,梅溪湖的各分校也有將本校老師往名校分校疏導。

而且規劃高端的梅溪湖,生源是比老城區要更好的,畢竟,能買下金茂府,也是長沙相對優質的家庭了。




當然全國也有例外,不是所有城市中心未來都會遷移。

北京,北京集聚的政治資源,決定了北京市中心永遠在東西城區,通州再多也只是個副中心,也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廈門,廈門的地形是全國最特殊的,市中心在一個島上,由於天然地形原因導致的主城區與郊區的割裂,再加上一線海景的加持,決定了廈門市中心一直都會在島內。

雖然廈門也在規劃發展翔安南部新城,但最好的商業、教育、資源都是在島內,翔安新城要想成氣候還是很難。

真正的城市新中心遷移,其實都是符合城市發展方向的,也不要被打著城市中心遷徙的概念來賣房子的坑盤給收割了。

走過長沙,我越來越篤定一點的是:老城區的衰落是必然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IasCm0BJleJMoPMAk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