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早入園,家長又經驗不足,入園哭鬧是必然的

2019-09-07     及時雨宋尚春

過早的分離是這一代小孩的特徵

兩歲半,甚至有的不到兩歲,因為父母上班,小小的孩子就送去了幼兒園。國外有的地方,公立幼兒園只設一年或兩年,是在小孩五歲六歲的時候去上,主要為小孩提供學前的一點準備。更多的接受四歲左右小孩的小型幼兒園,主要是給小孩提供一個玩和交朋友和處所,基本沒有什麼課程,小孩非常自由,而且一般只在五個小時也即半天左右。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這樣的情況才是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發展的。小孩三歲以前包括三歲,必然更多的依戀家庭父母,到了四五歲,他自然會有嚮往開拓眼界,發展空間的心理要求,那個時候如果你提供給他一個好的幼兒園,他不想去才怪。

孩子一般關注於眼前,沒有經驗,不能想像離開家庭到一個新的地方會遇到什麼樣的境遇,也就不會因此產生不良的情緒。但家長不同,孩子長到三歲,就不得不離開了。經驗告訴家長:家中已有的生活狀態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將孩子交給陌生人,生活在一個不了解的環境中,孩子肯定會受不了。這些顧慮給家長造成不安全感,他們感到焦慮,而這些情緒又會直接傳導給其他家庭成員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園前的心理準備主要是家長的心理準備

家長的心理準備

大自然給人類的生存方式,帶給父母一種天然的心理狀態——將自己的寶寶緊緊地抱在懷裡,才能使自己心中安穩。

職業媽媽上班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無論是託付給老人,還是花大錢請一位可靠的阿姨。在經歷了一段不放心造成的焦慮後,逐漸適應了每天早晨離家,傍晚下班後將孩子擁入懷中的生活方式。由於孩子發展需求,經過考察比較,費盡心思地選好了幼兒園。雖然理智告訴自己應該相信幼兒園,但總會無意識地一陣陣心中發慌,感到焦慮。這種感覺會傳導給孩子,造成孩子提前對幼兒園過渡在乎,使之成為孩子心目中一個神秘的地方,在還沒有體驗的時候就充滿了各種不切實際的想像,給孩子正式入園後的體驗和感受帶來困難。

冉冉的媽媽工作非常忙,每天早晨七點十分出門,晚上7點半之後回家,平時孩子由奶奶照顧。冉冉的媽媽發現,奶奶過度的精心護理可能會對冉冉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於是決定將孩子送到離家不遠的一所幼兒園開辦的蒙氏班。做決定之前,她詳細地考察過,覺得蒙氏班的硬體不錯,老師也溫和可親,感到非常滿意,於是回家做家庭成員的工作。為了說服家人,她熱情洋溢地介紹幼兒園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是個孩子的樂園,搜尋儘可能美好的詞彙,感染了家裡的每個人。

但是在上班時,或者一個人走在路上,她還是會心裡一陣陣莫明其妙的發慌,大腦中不斷地出現小冉冉在別人懷中向媽媽伸著小手掙扎著痛哭的情景。其實這幅圖象是自己有時候要加班,冉冉在奶奶懷中的樣子。但如果將奶奶換成那位年輕的老師,她就受不了。她無數次的想像老師在她離開後怎樣的安慰冉冉,或者相反,在自己離開後,將冉冉扔到牆角,惡狠狠對孩子說:「哭吧!」每次想到這裡,冉冉媽眼淚就會禁不住流出來。為了不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好感,她一次次地對冉冉說:「幼兒園可好了,老師可好了!」不斷地向孩子介紹幼兒園生活的美好情景。

實際上,冉冉媽向孩子描述幼兒園時,同時也是在說服自己。這時候她已經將自己焦慮傳遞給了孩子,使「幼兒園」這三個字成為冉冉心中神秘莫測的詞彙,由於沒有實際的體驗作為內涵填充,冉冉會感到不安全。

冉冉還有兩個月才入園,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個月,媽媽開始出現一些不良的情緒狀態,回家後莫明其妙的找茬,與冉冉的爸爸吵架,使得家庭氛圍異常緊張。這種氛圍也給冉冉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祖輩的心理準備

與孩子朝夕相處兩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園期,也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適。還有一些保姆,因為長期和孩子生活,也難以避免依戀感。一想到孩子即將不在身邊,便提前產生了離別恐懼,她們無法忍受內心空虛、度日如年的日子,這種恐懼使他們無意識地抵毀幼兒園,並更加緊緊地將孩子控制在自己身邊。

嘟嘟的奶奶在已經在嘟嘟家住了兩年多了,之前,她和老伴住在自己家,每天早晨出來散步跳健美操,過的非常充實。嘟嘟出生後,兒子請她來幫忙看孩子,她當時還一度感到發愁。現在嘟嘟就要上幼兒園了,她不能想像自己的身邊沒有孫女的小身影后,如何打發每天的時間。奶奶的情緒便開始變得不好,經常偷偷抹眼淚。一次,媽媽和奶奶一起領著嘟嘟熟悉幼兒園,奶奶跟在後面,到處挑幼兒園的毛病,對老師的態度也非常冷淡。回家後,奶奶開始在兒子面前不停地叨叨幼兒園不好的地方。結果,嘟嘟爸爸對這所幼兒園的信心開始也動搖。因為不了解奶奶的心理狀況,嘟嘟爸爸以為奶奶的閱歷豐富,不會有錯,於是便指責妻子沒有經驗,很多事情看不到。家裡剛剛平息的戰火又重新燃起,和諧的氣氛被打破了。

孩子的心理準備

孩子的思維模式是視覺型的,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他沒有相關的經驗以及在經驗過程中的心理感受,無法在大腦提前想像將來的情景,並產生在特定的情感。俗語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也是這樣的道理。因此孩子在對幼兒園的產生印象之前,不會提前產生離別的恐懼。

成人則不同,他們有豐富的經驗,當經歷某事時,與之相類似的心理感受就會隨之出現。種種情緒中,離別的苦痛是最讓人難以釋懷的,所謂「何處生成愁,離人心上秋」,離別是最難面對但又必須跨過的一個關口。當成人在給孩子進行入園前的心理準備時,常常會將自己曾經的體驗和心理感受當成孩子的心理感受,從而將自己的情緒傳導給孩子。如:媽媽小時候與母親分離的心理體驗深深地印在腦海中,雖然痛苦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遺忘,但卻隱藏在內心深處成為一種潛意識。平常沒有遇到類似情景的時候,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曾經有這樣的體驗。當孩子將要與媽媽分別,或者孩子要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去時,那種潛意識就會浮上來,使媽媽重新體驗到曾經的痛苦。這時,媽媽會把這種感受也當成是孩子的,認為一提上幼兒園,孩子也會自己一樣感到難受和焦慮,於是試圖用興奮誇張的語言安撫孩子。但孩子這時並沒有對幼兒園產生擔心情緒,反而被媽媽暗示出擔心。

如果成人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緊張的狀態,不將幼兒園描述得過於美好或過壞,就不會給孩子的入園造成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a46Nm0BJleJMoPMfG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