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三鑰匙之一,音樂的學習非要燒錢才行嗎

2019-09-26     及時雨宋尚春
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

學習音樂對開發和促進智力發育的益處已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美育和促進智力的手段,音樂有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許多在人類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都從音樂中受益。如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愛因斯坦、孔子等。

人類大腦天生具有音樂審美功能。

早在嬰幼兒3-6個月時,就可以給他聽輕柔的音樂,一直聽到7歲。研究表明,聽音樂對寶寶的語言能力建成有幫助,他們在音樂的幫助下學習重複性音節。在正式說出第一個單詞前,大腦語言區和聲帶已經相互配合練習了半年多,說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聽音樂還有助於學會語言必需的節奏感。

柏拉圖說:「節奏和和聲可以洞入我們的靈魂深處。」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遇到特別喜愛的音樂會開啟單曲循環模式,如上癮了一般,一遍一遍地重複聆聽。

研究表明,大腦處理音樂的功能區包括正中前額葉皮層、眼窩前額皮質、杏仁體、海馬體、右側額下回、前扣帶皮層和體覺與運動區域等等。音樂可給人類創造愉悅體驗。被激活的多巴胺通路涵蓋腦幹核、中腦腹側被蓋區、腹內側和軌道額葉皮層、杏仁核、腦島和紋狀體。

孩子多接觸音樂是好的,多聽就足以得到大部分收益

許多家長樂意讓孩子很小的時候進培訓班,學習一門至幾門的特長。掌握樂器、舞蹈,或者繪畫,可以為生活增添許多色彩和情趣。這是好事情,值得肯定與支持。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孩子學習聲樂是家長安排的,而不是出於孩子自己的喜好。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學習音樂等藝術課,以有限的薪酬支付著不菲的教育費用,弄得不堪重負。而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孩子未必就真心喜歡這門樂器,這是典型的雙輸模式

要知道的是,鋼琴、小提琴、古箏、二胡等等樂器,都是展現音樂和表達情感的一件工具。如果僅僅是想要薰陶,多聽就行了。如果要以此為生,那需要有音樂和藝術的感知為基礎,也就是傳說的天賦,沒有天賦的人去從事藝術工作,就像讓孫悟空去當裁縫,不把衣服全部剪碎就不錯了。

所以,每個孩子都需要音樂,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學音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DVBmm0BMH2_cNUgbV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