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七月

2024-08-26     鄭州日報

陳愛松

鄉村的七月來了。每一顆果實都沉甸甸的,枝頭上的,藤蔓間的,秸稈上的,土裡埋的,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經歷了農人的汗水澆灌,仿佛一顆顆珍貴的寶石,等待著粗糙而厚實的手最溫柔地撫摸。

七月是從一場雨開始的。七夕真是一個神奇的日子,雨肯定是要下的,而且扯不斷。母親說,唉,如果牛郞織女在六月相會就好了,下個透雨,玉米就不會減產了。父親說,下吧,不晚,玉米還能長兩天,紅薯要長大個呢。

母親坐在大門過道下挑著籮箕里的黃豆,新豆就要下來了,陳豆挑好,讓孩子們帶走打豆漿喝。幾隻雞圍著她,啄食,踱步。

父親戴著橡膠手套,跟一堆綠皮桃核較勁。綠皮核桃倒在地上,一踩,一部分核桃皮就裂為兩半,滾出一個個濕漉漉的圓球來。而那些不肯輕易分離的,正被他各個擊破。

核桃是買來的。村裡有一條溝,以前全被渴望溫飽的手開墾成了莊稼地,哪怕只有巴掌大小。如今年輕人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比一畝地一年的收入還多,誰還去種荒溝里的小片地呢?前幾年,村裡免費提供核桃樹苗,於是,溝成了核桃溝,那可是鐵桿莊稼,不用怎麼管,還比種玉米划算。今年核桃下來了,父親就去買了200斤。他說,如今天天像過年,也應該讓孩子們過過核桃癮吧?不比買「六個桃核」喝強?

雨帶給鄉村的是福音,尤其是對於望天收的土地來說。雨一停,老人的性子就急了,天天去地里轉。紅薯葉鋪滿了窪地,像無邊的蓮葉,它們正使勁喝水,長著呢。誰家的穀子種在高坡地,穗子粗長地彎著,讓人眼饞。天旱,玉米都減產了,穀子卻不怕旱,看來,不收這樣收那樣,明年啥都得種點。東崗的玉米硬籽了,西溝的花生該出了,劉家窪的芝麻馬家墳的黃豆要不了多久也要割了。每一塊莊稼都像老人外出打工或出嫁的孩子,哪個啥時回家都記掛著,天天念叨著。這段日子讓農人坐臥不安,明明知道馬上就有許多活兒排著隊到來,現在卻只能這麼閒轉著,只能等著莊稼一天一天地鼓脹、飽滿、硬實,把每一粒果實都儲蓄成一個香甜的日子。

最先感知「白露」到來的,是花生。花生的葉面上有了些許雀斑,就像待產的女子,羞澀地宣布著自己的秘密。收花生,一般要用钁頭挖。但最好是雨後天晴,地不幹不濕,不用費大勁,雙手就能拔起一棵來,抖抖土,花生都在根上一個個繫著,像無數打鞦韆的娃娃。拔花生是要技巧的,不能使蠻力,要韌著勁兒,才能把娃娃給引出來。否則,勁大了,莖就斷了,娃娃也會脫落在地里,仿佛與你捉迷藏,讓你又扒又挖,好一番尋找。新鮮的花生煮一大鍋,只要放上鹽,就奉獻出最美的味道來。母親種花生不多,也從來不賣,孩子們分些,親戚送些,大家吃得香,他們就覺得是最豐厚的回報了。

芝麻葉也滄桑起來,每一株芝麻從小腿到脖子都是莢。莢們抿著嘴,守著內心的香。掰開一個莢,摳住莢溝邊,一彈,芝麻就蹦進嘴裡了。農人的嘴就是最精密的儀器,測得出他們成熟的精確時間。如果連脖子上的莢都硬實了,就收割了吧。這些小活先幹著,不能讓它們給將要到來的打仗般的日子添忙。

芝麻種得也不多,只是為自家榨油吃。把牆縫裡的鐮刀取下來磨亮了,帶上一條舊床單兩捆谷稈去地里。割芝麻這活,老年人不願叫兒女干。他們粗手粗腳的,使勁割一下,芝麻稈一晃,就有許多白花花的芝麻粒掉地上了,撿都撿不起來。還是他們最了解老夥計的脾性。要輕柔,要溫和,割一把,把芝麻稈頭倒過來,敲敲,芝麻就簌簌地掉到展開的床單上了。等芝麻稈放倒完了,就捏幾根谷稈,擰成草繩,把一捆芝麻稈的腰束起來,讓它們靠在一起,站到地里曬太陽。過幾天,就帶上床單來看它們,讓它們再倒立起來,吐出來一些還隱藏的寶貝來。來幾次呢?看情況,一直到完全獻出它們的珍藏。

眼看著就到七月底了。東崗那塊種得早的玉米棒已變成黑鬍子了,撕開包衣掐掐,玉米粒硌指甲。好了,可以掰了。兒子媳婦回來了,閨女女婿也來了,老掌柜領著一大家子人下地。走在路上,鄰居見了,都會打招呼:哎呀,孩子們都回來了?這活不愁了!老掌柜很謙虛地回應,臉上卻分明自豪得像冠軍,威風得像將軍。

老家種玉米最多,因為地勢不平,收玉米的大機器還未能開到這裡,完全靠體力。收玉米的活兒不好做,玉米葉像劍,隨時會在裸露的皮膚上留下劃痕,汗水一漬,麻辣痛。扛玉米袋子、把玉米秸稈抱到地頭能把腰累折,撕玉米苞衣撕得指甲痛。可是,這是兒女該做的活兒呀。回不回來做活兒,是村裡老人相互評判兒女孝不孝順的重要依據,哪怕兒女寄回再多的錢也不行。

「搶秋搶秋,不搶就丟。」搶著搶著,就搶到了八月,直到大地上的收成顆粒歸倉。不敢喘氣,緊接著,犁地,耙地,直到把種子送到平整鬆柔的土裡。

鄉村的七月是一本老皇曆,從下雨開始記載,隨著莊稼由綠變黃一頁頁翻著,在揮動的鋤頭和躬起的背上飄過。每一片豐收的土地,都預示著一個個黃道吉日,讓鄉親們有了過日子的底氣,汗水像露珠一樣,閃爍在一朵朵盛開的黑牡丹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9ac20e3c1f32f988c20d6e163c3cf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