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棒棒》導演新作,重慶美女北大畢業,卻到山裡養殖蜜蜂

2022-03-13     重慶游品

原標題:《最後的棒棒》導演新作,重慶美女北大畢業,卻到山裡養殖蜜蜂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是繼《山城棒棒軍》後的又一講述棒棒生活的巨作,導演何苦為了拍攝出棒棒的真實情況,直接住進了狹窄逼仄的自力巷。

那時的何苦剛從部隊轉業,全身上下只有1000多塊錢,由於資金不足,導演、製片、攝像、監製都是他一個人,只額外請了一位攝像師協助。

前前後後體驗了一年多的棒棒生活,何苦在「老棒棒」的帶領下,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嫩頭青」,逐漸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新棒棒」。

最終,以不到2萬元的成本完成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真實而鮮活的故事,沒有修飾的鏡頭語言,《最後的棒棒》橫空出世,引起轟動,獲得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短紀錄片獎」、第八屆重慶藝術獎。

《最後的棒棒》放映會

金樹國際紀錄片節

通過《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何苦導演對作品的執著,拍紀錄片就一定要去體驗嗎?未必,能夠做到像何苦導演這樣投入的人屈指可數。

在重慶這座充滿江湖氣息的城市,各種小人物的生活被何苦導演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出來,在他鏡頭下的人物和故事幽默且動人,還接地氣。

因此,當何苦導演帶著他最新的紀錄片作品《牧蜂姑娘》在重慶舉行放映會時,我也沒有錯過。何苦導演表示,他的原計劃是《牧蜂姑娘》能夠在重慶排1000場,但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實現,他也很無奈。

《牧蜂姑娘》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潘藝文的重慶美女,作為獨生女,小潘從小備受寵愛,她的父親老潘經商30多年,在重慶主城有20多套房。因此,時常有人調侃小潘:「肯定很多人惦記你」。

遭人「惦記」的小潘不僅家庭優越,而且還是一位高材生,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又到海外留學,回到重慶後,親戚朋友都認為小潘將有一番令人羨慕的事業。

嚮往自由的小潘偏不,她不顧父母反對,毅然決然走進了重慶彭水縣的深山,開啟了「養蜂之路」。為什麼要養蜂?小潘直接說明的原因——父親先是查出膽結石,後來又得了直腸癌,蜂蜜作為藥引子,能夠治病。

三四百群中華蜜蜂和「兩口子(夫妻)」員工就是小潘的團隊,在小潘看來,能給這對夫妻開出月薪一萬的工資已經是不錯的了。

按照中華蜜蜂的產量,一群蜂能產20斤蜜,年產量也就是四五噸,2019年接到了一個6噸的大訂單,最後卻只收了600斤蜜,無法按時交貨。

不知道是時運不濟,還是老天爺弄人,大大小小的問題接踵而至,於是小潘找到了在當地被稱為「 巴渝蜂王」的龍七進行指導,幾經輾轉成立了公司,龍七出任又加入了秀才、會計等人,公司規模也逐漸擴大。

至於小潘最後創業成功了嗎?答案都在紀錄片里了。根據紀錄片的結局來看,艾瑞君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潘是成功的,幫助村裡成為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這是無上的榮耀。

但在紀錄片的結尾,導演也透露了小潘創業的現狀,經過3年的掙扎,依然還有許多糾紛仍然困擾著小潘,創業的未來道路也並不明晰。

何苦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只要是走進我鏡頭裡的人,我首先要和他成為真心的朋友,這樣在生活中才不會防備我,最起碼相信我不會出賣他,這就是我的本事,和紀錄片里的每一個人交朋友。」

正是因為何苦導演有這樣的「本事」,所以他才能傾其所以來拍攝紀錄片,為了拍攝《牧蜂姑娘》在深山裡待了3年,害得他脫不了身了,甚至還參與到創業項目中,為龍七擔保借錢欠了一屁股的債。

最慘的時候,整個團隊只有51塊錢,每天靠著礦泉水和麵包過日子,這樣的生活你能想像嗎?可能在很多人眼裡,拍紀錄片,又是導演,怎麼可能會沒有錢呢?

事實上,何苦導演從部隊轉行為導演,因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一切全靠自己的團隊。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以小人物為核心的紀錄片堪稱「異類」,說起自己的作品,何苦導演一臉苦笑:「哪個平台願意播,我都可以試試。」

何苦導演還透露,紀錄片《牧蜂姑娘》也會像《最後的棒棒》那樣,既有電影版,也有劇集版,《牧蜂姑娘》的劇集版叫做《追山人》,預計將在不久後上線,令人期待。

「美麗鄉村,追山的時代已經到來」,建議大家都去看看《牧蜂姑娘》以及何苦導演的其他作品。如果有什麼想要與何苦導演討論的問題,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4286b7f116e2c941befffb2bbbe20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