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里探尋東漢歷史

2023-12-04     竹鶯說事

原標題:在古詩里探尋東漢歷史

王小柔

習慣了《唐詩三百首》,所以猛一提《古詩十九首》,還得在大腦庫房裡使勁搜索一下。時間回溯到公元25年,劉秀「光武中興」重建大漢王朝之後,一眾匿名者為我們留下了有著「五言冠冕」之稱的《古詩十九首》。重新品讀「一字千金」的《古詩十九首》,你能從中挖掘出隱藏著的東漢文人的生活,品味世情與歷史。

東漢的文人,他們忍受別離,遭受苦難挫折,陷入困境而又努力掙脫,尋求減輕痛苦的辦法,他們憧憬、渴望、期待,卻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失望與挫折……他們發出「歲月忽已晚」的感慨,卻仍在追求不止。短短的十九首詩,簡單平實地道出了東漢文人的憂傷、思念、期望、憤懣、堅持……

東漢士人的情結

士人在中國古代泛指讀書人、文人、有學問的人。先秦時,士人作為獨立的階層,其身份是自由的,可以隨意流動,有自己的理想和自身的精神追求,有與統治者不相干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品質。先秦的士人與國君面對面說話,討論天下大事、共商大政方針,幾乎平起平坐。待秦統一天下,士人無處可以流動,只能依附朝廷,畢恭畢敬地待命。漢武帝時,朝廷「變更制度」「以經術潤飾吏事」,需要既有思想又有理論的人才,於是士人以屈原之「忠」而「直言極諫」為從政榜樣,又以屈原的「不遇」,抒發「忠而盼遇」之懷抱,以求仕途通達。

東漢時,朝廷選士制度是由地方官吏推薦鄉里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有賢良、方正、孝廉、秀才等名目,然後由中央或州、郡徵辟。當時還有養士制度,在京城建立太學,到了質帝劉纘時代,太學生已發展到三萬多人。太學生並不局限於貴族官僚子弟,也有大量脫離生產的平民子弟。在這種政策和制度下,當時的政治首都洛陽就必然成為謀求進身的知識分子獵取富貴功名的逐鹿場所。可是,求功名富貴者多,而獲得者少,於是得意者少、失意者多。尤其到了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宦官、官僚三者互相傾軋、發生衝突,官僚集團是其中的失敗者,中央政權被宦官把持,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本來士人是依靠官僚的援引,通過徵辟以求進身的,當官僚集團遭受打擊,尤其是當時一批重要官僚和平日敢於議論朝政的士人遭到殺戮和禁錮之後,社會上出現賣官鬻爵現象,賄賂公行,政治上的腐化和墮落達到頂點,士人當然更是沒有出路,充滿著彷徨、苦悶、失意、沉淪之感,原來的理想與希望,在現實面前遭到不斷打擊而漸趨渺茫。

士人看不見人生出路,凝聚在心頭的是被限制、被壓抑的悲哀;他們極端苦悶,甚至產生消極頹廢的情緒;他們長期外出,與家人別離,彼此之間就會出現傷離怨別的情緒。

比如《歲月忽已晚》一詩,講述了東漢文人的日常生活。「歲月忽已晚」有多重意味:一是年歲的老去,歲月流逝對個人來說是無可奈何的;二是人生的急迫感、焦慮感,這在《古詩十九首》每篇中都有所表露,這些哀怨、哀傷集中體現在「歲月忽已晚」的感慨之中,是東漢文人生命意識的情結。

背後的文人故事

東漢章帝、和帝以後,社會生活漸趨混亂。至東漢末年,統治階級治理不善,政治黑暗,百姓生活往往陷於絕境,據《後漢書·孝靈帝紀》載,竟然發生「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的慘劇。不但流民征夫常常死無葬身之地,就連許多遊宦的士子和支差的中下層官吏也往往死於行旅之中,而永無回鄉之日。

由此我們知道,為什麼《古詩十九首》中「不是遊子之歌,就是思婦之詞」,詩歌的吟詠,就是在這樣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下發出的。

總之,一切皆為茫然,只有「歲月忽已晚」是確切不誤的。現實生活的失意令他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切的認識,所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這就是「人的覺醒」,所謂對人生的執著,不是執著於朝廷、執著於儒學、執著於禮教等外在之物。

每一個詩人心中都裝著一個理想的虛構世界,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在詩作里,詩人往往通過想像、預測、期許,表達自己對未來世界的希望,這個希望應該與人類的共同願景相契合。

《古詩十九首》所描摹的文人,是遭受苦難、遇到挫折、陷入人生困境的一方。他們期望解脫、努力掙脫,或者尋求減輕痛苦、增加人生希望的辦法,卻迎來一個又一個失望、一個又一個挫折。他們不是與社會苦難、人生困境鬥爭的勝利者。他們忍受離別,遊學遊宦,走進城市,參加宴會,但他們成功了嗎?詩中沒有給出答案。他們依戀親人,思念家鄉,採花送花,鴻雁傳書,但也只能與親人夢中相會而已,詩中始終沒有描述他們返歸家鄉、夫婦團聚情景。他們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吟詠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是飲美酒、服藥物、嚮往神仙還是堅持努力,對此,他們感到茫然。他們尋找知音,但結果是「昔我同門友」「棄我如遺蹟」。

沒有比「思君令人老」更刻骨銘心的思念,沒有比「涉江采芙蓉」更浪漫的姿態,也沒有比「努力加餐飯」更鼓舞人心的激勵。作者用細膩流暢的語言,描繪了東漢文人的遠遊、求學入仕、交遊等方面的生活狀況,呈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對朋友愛人背叛的憤懣……東漢文人的故事,生動而富有趣味。作者在解讀古詩的同時,剖析背後隱藏的東漢社會的諸多方面,道出東漢文人強烈的生命意識覺醒,揭示東漢時期複雜多變的世態與人情。

在 · 線 · 閱 · 讀

疊字的魅力與作用

「囉嗦」「碎碎念」之類的話語,大家應該都不會喜歡。然而,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在古詩中,疊字的運用是很常見的,它們有著強化敘寫、強化抒情的作用。《迢迢牽牛星》就運用了六組疊字,通過這些疊字,詩人抒發了戀人相隔相離的痛苦之情。「囉嗦」的疊字,在古詩里有它們獨特的魅力與作用。——編者按

《青青河畔草》篇描摹「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六組疊字的使用。《迢迢牽牛星》也是使用六組疊字。開頭四組疊字,其中三組用於織女。難道描摹女性,以疊字的使用為宜?詩末又有兩組疊字,一為描摹景物,另一為描摹人物神態。為什麼要用疊字?疊字就是重複著說、反覆地說,就是為了強化敘寫,強化抒情。

詩作先以「迢迢」敘寫牽牛星,「迢迢」的意思即遙遠,是從我們讀者遙望星空的角度說的,但也自然就設下伏筆,怎麼個「迢迢」呢?再以「皎皎」敘寫「河漢女」,「河漢女」即織女星,「皎皎」的意思即明亮,這裡也設下伏筆,為什麼要說「皎皎」呢?前輩解析詩作說,「迢迢」「皎皎」是互文,牽牛星與織女星,相隔「迢迢」、相望「皎皎」。

「纖纖」以下四句,專寫織女。「纖纖擢素手」之「擢」為動態,是要突出下文的「札札弄機杼」,「擢素手」是要去「弄機杼」的,因此,與《青青河畔草》篇盪子婦的「纖纖出素手」不同,其「出素手」只是「皎皎當窗牖」所顯示出來的。「札札弄機杼」,以聲音表現織女的行動,可謂奇思妙想,雖然「皎皎」,但是如此「迢迢」,如何聽得出「札札」呢?通過視覺「皎皎」的逼真、清晰,讓人也仿佛有聽覺「札札」的逼真、清晰。儘管看得到「素手」之「纖纖」,甚至聽得到清晰的「札札弄機杼」之聲,卻是「終日不成章」,哪裡織出布帛來,只是「泣涕零如雨」而已。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二句,似是回答「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原因,織女與牛郎只是隔著清清淺淺的銀河,相離又有幾多距離?但就是不能相聚在一起,由此可知前述的「迢迢」,說的不是路程,而是有所阻隔。「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文選》五臣注曰:「盈盈,端麗貌。」脈脈,含情脈脈的樣子,「盈盈」「脈脈」說的都是「河漢女」。一般來說,「盈盈」是形容「一水間」,但如此寫來,就顯得與「河漢清且淺」重複,再從《青青河畔草》篇「盈盈樓上女」來看,「盈盈」為描摹「河漢女」無疑。「不得語」,呼應前面的「迢迢」,有所阻隔而不得通話,那就更不要說相聚了。於是我們知道,身體活動「札札弄機杼」而「終日不成章」,是要抒發相隔相離的痛苦。詩作至此,戛然而止,不作任何說明,一切都在「不得語」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cb56b8edcae1c3a3cab9f9ce5bc1f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