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是一句空話

2024-05-07     竹鶯說事

原標題:「學習」不是一句空話

李偉明

學習不僅僅是學生的事,對每個人來說,都應當是終身之事。尤其在世界瞬息萬變的今天,學習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幹部群體更應加強學習,把學習放在重要位置,否則,無法擺脫「本領恐慌」的困惑,難以跟上工作的節拍。但有些幹部,卻習慣把學習當作口號喊一喊,當作形式走一走,並不往深處去,離「入心入腦」還有一大段差距。

不把學習當回事,終將使自己陷於被動,錯過很多機遇,甚至犯下顛覆性錯誤。這話不是危言聳聽。

不學習,不知形勢。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很多人為什麼還那麼麻木,還在犯低級錯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幾乎從不學習,對當前的形勢毫無所知,因無知而無畏。我們曾經查處過一名幹部,連最基本的紀法常識都沒有,甚至不知道自己受賄有哪些後果,被留置後,還鬧著要早點回家,讓人大跌眼鏡。這樣的情況見得多了,讓我們深切感到,幹部們的學習,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幹部不學習,如何對當前形勢有正確理解、深刻認識?又何以加強自我約束,做一個不掉隊不出局的人?

不學習,無以自知。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想成為什麼人,適合幹什麼事,有哪些優勢,有哪些短板,如果不學習,就無從準確了解。有些人為什麼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因為缺乏學習,既不知道別人的長處,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於是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盲目自大,裹足不前。這種習性,從小處說,影響的是自己進步。如果身為領導,往大處說,則影響相應部門或地方的發展。對個人而言,越學習,越知道自己的定位,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自己的努力方向,就懂得見賢思齊,向標兵看齊。通過學習,可以正確認識自己,不斷克服做人做事方面的種種不足,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做一個走到哪裡都受歡迎的人。善於學習的人,往往是謙虛的、理智的、穩重的。這種人做事,靠譜。

不學習,難長本事。學習是進步的原動力。每個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不斷學習提升的。能力強的人,首先是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強,一旦投入,就能夠讓學習迸發巨大的力量。不妨溫習一下「士別三日」的典故。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勸部下呂蒙,平時要多讀書,這樣對自己有好處。呂蒙回答說,自己軍務繁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孫權批評他:「你軍務繁忙,但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吧?當年光武帝統帥兵馬的時候還手不釋卷,曹操也自稱是老而好學,更何況是你們年輕人!」呂蒙感到慚愧,於是開始認真學習,終日不倦。後來,魯肅見到呂蒙,大為驚訝:「我以前說老弟是一介武夫,沒想到如今學識也如此淵博,已經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呂蒙不無得意地說:「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看。老兄知道事情也未免太晚了些吧!」學習,讓別人從此不敢小看了呂蒙,也成就了呂蒙以後的功名。現在很多人喜歡學呂蒙的前半段,以「工作忙」為由而不學習。如果他們能學呂蒙的後半段,定然也能讓人刮目相看。

學習可以改變現狀,學習可以重塑自我。《三字經》云:「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蘇老泉即大文豪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他開始努力讀書時年歲已大,但同樣走向成功,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要懊悔已往的歲月,只要覺悟了,什麼時候學習都不算晚。學與不學,情況完全不一樣。不斷從學習中汲取營養,讓自己的能力與時俱進,一定能收穫一份讓自己滿意的成績。

學習需要付諸行動,千萬別以為它是一句裝點門面的空話。當今社會,各方面競爭越來越激烈,年輕幹部尤其要認識到學習的價值,注重學習,加強學習。一日不學習,就可能跟不上隊伍,就可能落後於時代。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鬆懈。讓自己隨時保持自信,不管在哪個崗位都胸有成竹、遊刃有餘、揮灑自如,就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將學習當作畢生的追求,把學習轉化為制勝的利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f4e94e313daad3b70df1eba20f8af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