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綱要
經常在五大橋上開車路過,橋下的湘江由東向西緩緩流過。橋的東邊是上游的株洲,西邊是下游的湘潭。古桑洲在橋的東邊,屬於株洲天元區馬家河鎮。
我的老家在株洲農村,卻在湘潭城裡生活了五十年,從未去過近在咫尺的古桑洲。或許是古桑洲地處市郊,處於兩座城市的交界,因為偏遠而很少去了解它。
有了五大橋,古桑洲就不再偏遠,且暴露在路人的視野當中,從橋上俯瞰,濃密的綠植覆蓋了整個綠洲,綠樹掩映中露出一些農舍、樓房。
最近,偶然看到朋友圈關乎古桑洲的圖片,看到了「古桑洲候船亭」和帶遊覽性質的商業介紹,便心動了。
四月中旬的一個周末,我們踏上了去古桑洲的路程。開啟車載導航,過五大橋,下橋往江邊走,穿過五六公里的一段鄉村大路,車子上了江岸大堤。大約二十分鐘,看到了江邊一個小亭,不少小轎車停放在路邊。看到江中的綠洲,我估計「古桑洲候船亭」到了。
渡口的人稀稀拉拉的,有的在江堤上吹著江風,有的在江堤的坡岸上尋著艾草、野菜當吃食。
渡船不大,大約一次可承載30人。江面不寬,十分鐘不到就過渡到了古桑洲。綠洲不大,長僅3.5公里,寬約250米,面積約560畝。島上常住人口也不多,60多戶,200多人。整個綠洲上,有一條水泥鄉村道路處於陸地的中央,貫穿西東。行走其間,可見民居散布在道路沿線,兩三層的樓房很多,破落的平房偶爾也見,不時有酒家的招牌在醒目地招徠遊客。
綠洲上很是幽靜,雞犬之聲也無。居民悠閒自在地在屋前坐著,看著不多的遊人,賣著蠶絲、桑葉粑粑等小商品的店主人,輕聲介紹著自己的產品。路上除卻行人,不見四輪機動車的機器聲。洲上居民的生活水平,與周邊其他農村地區相差不多。
最吸引人的,是桑葚園的果子。沿著洲上唯一的水泥鄉村道路前行,路的兩旁都是密密的桑葚樹,樹不算高,僅過人頭;葉子嫩綠,比平常看到的桑葚葉似乎要闊大一些;枝頭的果子大多呈現紅色,也有極少的紫色。遊客站在路邊,「順走」幾顆果子放入口中品嘗,大概是允許的,沒人來吆喝驅趕,當然,也沒有看到任何禁止採摘的提示牌。
紫色成熟的桑葚果子雖少,撥開濃密的葉子,總能驚奇地發現幾顆。無需清洗,直接送入嘴巴,濃郁的原汁原味的桑葚味道撲面而來,仿佛穿越到了兒時的生活空間。
這裡的桑葚,樹成林、成規模,古桑洲的得名,應該是與洲上的桑葚樹有關。在一家商店小坐,吃著女主人的桑葉粑粑,聊著小洲情況。女主人介紹,古桑洲有著久遠的歷史,這裡的居民世世代代以種桑養蠶為生,現在正是蠶寶寶吃桑葉的成長期,再過兩三個月,便可把蠶繭煮熟,剝下蠶絲出售了。我們提出想看看蠶寶寶,女主人婉拒了,稱蠶寶寶很嬌嫩,對外界的氣味很敏感,會引起不適。
還說,十天半個月之後,桑葚就熟了,可以來體驗採摘的樂趣。那時候,整個小洲就像過節一樣熱鬧。
在小洲的最東端,看到了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崇義坊」,牌坊下是一座古墓,即羅瑤之墓。想起渡口處的「古桑洲三古」廣告宣傳資料,介紹洲上有著古樹、古畫、古墓。古墓,就是這座羅瑤之墓。此墓是明代大學士張治,為恩人羅瑤所建,見證著古桑洲歷史的久遠。
在渡口返程的時候,不少人相約著十天半個月之後,桑葚果子熟了,再來古桑洲采果子。回味著剛剛「順走」的紫色桑葚果子的滋味,我盼著時間再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