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全是秋燥的症狀,醫生教你這麼做

2019-09-05     儲護士來了

秋季是燥氣當令。早秋多受溫燥之邪侵襲,晚秋則多為涼燥外感。受秋燥的侵襲,人們常常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燥病特徵:乾咳少痰、口舌潰瘍、皮膚乾燥、便秘、口鼻乾燥等。

防治皮膚瘙癢症

秋季,人體皮脂腺分泌開始減少,皮膚容易乾燥,常引起瘙癢。而老年人的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減退,皮膚更乾燥,因此,本病常見於老年人。

1、預防

  • 注意「忌口」,對於魚、蝦、酒、辣椒等食物儘量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 儘量少接觸含有化學成分的物品,如洗衣粉、肥皂等;
  • 皮膚癢時,切忌抓撓或用開水燙;
  • 平時可搽一些潤膚乳液。

2、治療

治療上中醫常用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中藥(如當歸、蜂蜜、雞血藤、荊芥、防風、白蒺藜、蟬蛻、白僵蠶等)內服或配合口服抗組胺藥物(如撲爾敏、西替利嗪等)。

外用苦參片、白鮮皮、百部、蛇床子、地膚子、花椒等煎水全身熏洗。

防治便秘

秋冬季節氣候乾燥,因此臨床上便秘病人也逐漸增多。不少患者出現便秘後,自行購買通便藥服食,導致吃藥即瀉,不吃則便秘的狀態。因此秋冬季節該該如何防治便秘呢?

1、首先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秋冬氣候乾燥,燥邪易傷津液,致使腸道因缺少津液而乾澀,大便停結腸腔,引起便秘。故預防便秘要調節飲食,一日三餐,葷素搭配,組合粗糧細糧,不能偏食,也不能過飢過飽和暴飲暴食。

儘量少吃或不吃油炸辛辣等易上火的食物如燻肉、熏魚、火腿、臘肉,以及紅紅火火的火鍋鮮香麻辣,易致便秘。

少喝濃茶、咖啡等鞣質含量高的飲料。可適量吃一些水果,補充體內津液的不足。如梨、獼猴桃、香蕉、甘蔗等均有潤肺補津,養津通便的作用。

2、養成好的起居生活習慣

如養成良好的排便。每天排便時間最好在早晨,入廁時不要看書閱報,蹲廁時間不要太長。蹲廁時還要集中注意力,不要一心二用,抑制便意。

另外還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體育鍛鍊來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如飯後散步。按摩臍周圍,按摩足底穴位等。

便秘患者還經常服食有助於通便的菜肴:

黃芪肉片湯:黃芪30克 瘦肉100克 將黃芪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後,去渣取汁,加入瘦肉片,煮成肉片湯,可酌加鹽蔥花調味。該菜補中益氣,調和氣血。適用於大便雖軟,但無力排出,面色恍白,心悸氣短,肢軟乏力的患者服食。

當歸黃芪蝦:首先在砂鍋內放入高湯,再分別將黃芪當歸枸杞子紅棗放入砂鍋,開鍋10分鐘後放入料酒少許,味精2克,精鹽適量。然後把鮮蝦開水過一遍,再放入藥砂鍋中煮2-3分鐘,出鍋即可。該菜功能補氣益血,滋陰明目。適用於體質虛弱,無力排便者服用。

黑木耳炒芹菜:將黑木耳提前一天浸泡洗凈,把芹菜洗凈斜向切成絲或片,用開水焯過過備用。油鍋燒熱後,把切好的芹菜、黑木耳分別放入鍋中炒熟,再加入適量鹽和味精,拌勻既可食用。該菜功能清熱養陰,潤腸通便。適用胃熱熾盛,大便乾結者服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IAKA20BJleJMoPMX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