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到底讓哪些人致富了?

2024-01-07     金牌輿情官

原標題:短劇,到底讓哪些人致富了?

有人在小紅書上問:看短劇會不會變傻?有編劇自嘲:「看短劇不知道會不會變傻,但是寫短劇會的。」會不會變傻不知道。但確實讓一部分先富了起來。

短劇火的有些「眾所周知」。今年8月底,短劇《無雙》上線24小時充值超過5500萬元,8天收入過億,一躍成為新的暴富神話。拍豎屏短劇,最大的優點就是快:拍攝快——一般一周拍完;製作快——25天左右完成剪輯;資金回籠更快——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切片投放,引流到小程序收費。每部80-100集,每集1、2分鐘,看完一整部劇基本要花費上百元,只要上線很快就能看到收益。

而另一邊, 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微短劇全年備案數量為398部,2022年備案數量接近2800部,同比增長600%。2023年上半年我國各網絡平台共上線480多部微短劇,超過2022年全年的數量,相當於平均一天就要上線2.7部。

2022年全國電影票房不過300.67億元,而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73.9億元,2027年有望達到1000億元。

有意思的是,這種火還燒到了國外,霸總成了文化輸出的一大「產物」,連慶祝流水的蛋糕上面,都出現了越來越多海外劇的身影。

短劇給市場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掘金神話又能持續多久?

短劇盤活影視圈,滋養的是普通人

短劇從一開始就有著清晰的商業化路徑,有點類似於網文模式。短劇成本整體分為兩部分:製作成本+買量成本,營收分別有C端用戶付費模式、品牌合作(廣告植入)收入模式以及衍生模式(達人主播、電商帶貨),自然讓熱錢為之躍動。‍‍‍

據央視財經報道,微短劇行業的月充值金額,已經從今年6月份的4000萬元增長至10月份的6000萬元,預計2023全年將達到250億至300億元。雖然市值巨大,但短劇在影視行業一直穩居鄙視鏈底端,被評為「熱的只有資本,沒有人才進來」。

(充值頁面)

不過,這裡的熱錢和低門檻,的確滋養了大量各行各業的普通人。短劇里的「逆襲」在現實中時有發生。編劇、製片、影視城、演員,只要你在這個業態裡面,都會獲得比以前高的收入。據說新人一部劇能拿到1.5-2.5萬的基礎稿費,在這個基礎上還有提成,一旦劇成為爆款,編劇的分成甚至能高達40萬。

短劇還盤活了上市公司,例如點眾科技,在前兩年還增長乏力,且二度上市失敗,落後於行業。但就在2022年,轉型布局短劇,打造出數款收入過億的爆款作品,成功翻身,成為短劇行業的頭部玩家。

短平快的商業模式,讓熱錢涌動,也讓橫店、象山這樣的影視城又一次被激活。據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管委會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在橫店拍攝劇組累計達470多個,已遠超去年全年接待量,其中微短劇成了影視產業發展的新增量。

橫店每天籌備、開機、殺青的微短劇有近百部,熱門場景五六個劇組同一天拍攝是常態,最熱時候,可能有100多個豎屏短劇劇組同時開機,還有200多個組在籌備。連製片人都發愁:下一部劇要在橫店開機了,現在好多景都訂不到,整個橫店基本上人滿了,也讓那「橫店」有了「豎店」的戲稱。

就算是新「橫漂」和沒戲拍的新人也不愁接活。不少橫漂朋友圈被豎屏短劇拍攝需求刷屏,平均每個月能接六七部,拍完甚至都不記得片名。而他們的報酬也水漲船高。有過拍攝經驗、形象氣質良好的群演片酬已從200元/天提高到300-400元/天,普通演員一天價格在4000元左右,如果有短劇爆火,可能會到7000元甚至到3萬一天。這也吸引了很多普通人來橫店實現「草根飛升」。有劇本殺DM今年6月來橫店試水,5個月拍11部短劇,從跑龍套變成大女主,片酬半年翻了近十倍。辭去大學舞蹈老師職位的張淵元,僅僅3個月,就拍攝了3部橫屏劇和8部小程序劇。除了一次在湖北襄陽拍古裝戲,他完全就是紮根在了橫店。

而老牌的影視城針對短劇也開始主動出擊,橫店、象山等還針對短劇設置了文創園。專門針對短劇做棚,每個房間單獨算錢,最便宜的房間是一天3000元,貴的是一間7000-8000元,一天很多個組去拍,還有超時費用,超時一小時另算500元。短劇追求快速拍攝、快速製作,也直接使橫店場所的「翻牌率」大大提升,非常賺錢。

「正規軍」來了,在潑天富貴退潮之前

本身「短平快」的特點,加之近期短線市場大量的熱錢湧入,短劇正在迅速變成慘烈的紅海。明星玩家、上市公司不斷介入商業環節中。

芒果TV也於不久前宣布參與短劇賽道。而在11月底,王晶的新作《億萬傻王子》已經在橫店開機,首次嘗試短劇創作。就連沉寂已久的美妝CEO大佬陳歐也搖身一變成為短劇領軍人物,目前陳歐正在組建短劇平台並推進版權交易,通過收購劇本擴充版權庫。據說TVB也在摩拳擦掌準備進軍短劇市場。據最新公布數據,已有305部微短劇、共11245集通過廣電總局11月規劃備案。

不過,股市中短劇概念的震盪,或許能說明這個行業存在的一定問題。短劇製作已不是一本萬利的事情。和任何依託於平台的生意一樣,成本端最大的占比是購買流量,即「投流費用」。一般短劇製作成本只需要幾萬到100萬,遠低於傳統影視劇成本。但投流費用可能要占到付費收入的80%以上。在完成一部微短劇的剪輯後還會準備三四百個切片,給到負責投流的投手進行病毒營銷式的狂撒。切片用最抓人的點把觀眾引進來,底下會掛上小程序的連結,把流量引到平台里。很多時候,投手也會加入到後期工作中,確保投流邏輯貫穿剪輯的始終。

也就是說,短劇各環節的吸金能力並不同,最大的贏家仍然是占據著流量入口和渠道資源的公司。分帳並不透明,數據掌握在平台手上,製作團隊只能讓平台拿捏得死死的。

供應端快速起量,蓬勃發展也難免帶來內容上的良莠不齊。低俗、色情擦邊等部分短劇充斥其中,這一行業迎來嚴監管是大機率事件。去年以來廣電總局持續開展網絡微短劇治理工作,針對部分內容呈現低俗同質化的問題,下線了兩萬多部微短劇。11月15日廣電總局再發通知開展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而《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與內容審核細則》也即將出台。

被風口吹上天后,沒有人敢輕易停下。能賺到多少真金白銀雖然有待觀察,但留給窗口期的時間已然不多,更大的內容革命正在開始。全產業鏈成本正在飆升,設備、人工、買量的價格都在快速上漲,以前也許20元能引流一個用戶,現在已經漲到50元了。

然而,短劇的「潑天富貴」是存在倖存者偏差的。任何行業的頭部都是賺錢的。短劇往往是用10%的爆款去彌補90%的虧損。作為頭部平台的公司九州文化曾表示,公司每月推出50到60部短劇,每部成本20到30萬,其中七成能保本,爆款率10%到15%,撲街率30%,還有10%為純虧損。

作為爆款破億的短劇《無雙》,利潤也並不算高,其承製方西安豐行公司創始人李濤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短劇重度依賴投流支出,所謂的破億,指的是整體收入,其中流量成本就超過九成,還包括人力和拍攝成本,扣除後凈利潤大約在幾百萬元。

在影視賽道,資本助推下的造富劇本無數次重演。水漲船高的短劇成本、越來越卷的製作團隊、千篇一律的短劇內容等等不斷湧現的新桎梏。

一次次休整和退潮,各個鏈條漂浮動盪,短劇正趁著這個越來越緊縮的紅利期,爭取一些未來的籌碼。我們相信,良性的發展仍然有,潮水退去,市場依然存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44dab06f32470adbe1c1e191265c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