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3主持人大賽》打開解新時代主持人風貌通道

2023-12-17     金牌輿情官

原標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3主持人大賽》打開解新時代主持人風貌通道

「每一個參賽選手都值得敬佩。」

「無論是主持風格、專業技能還是講述內容,都能看到年輕主持人們正在綻放出不同的色彩。」

「《2023主持人大賽》教會我們:成功是什麼?無非就是你站起來比你倒下去又多了一次。」

前段時間,在網上掀起熱議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3主持人大賽》正式開啟第三階段。進入該階段的全國18強參賽選手分別是:楊旭、張靚婧、劉心悅、賀熠坤、何卿、高浩森、龔韻熹、董臻、沈鵬鳴、萇道勤、張慧鑫、付琰、嚴尚嘉、劉源、衣漪、孔皓、馮琳以及丹臻群佩。

18強選手經歷與背景不同,也有著各異的個性與姿態,他們的年輕朝氣賦予了這屆大賽多樣化面貌,也為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新時代主持人」風貌的通道。

對於觀眾來說,何為主持人?過去,主持人是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的樞紐。隨著時代的發展,角色嬗變,他們更像是觀眾和時代之間的交流媒介,讓觀眾得以透過他們的視角與內核,去感知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年輕一代人是新時代的創造者、貢獻者與參與者。站上央視舞台一展風采,於這些年輕人而言是青春閃耀的見證,而於觀眾,也得以在主持人的舞台上,管窺這個時代青年的群像。

依託節目賽制的變化,我們還得以看到本屆大賽確實以更為開放、包容的姿態展現了新時代主持人的鏡像。年輕、熱血、專業、專注、守正與創新,是這群主持人身上最顯著的特質,他們正在努力地接過前輩手中的「時代傳播者」接力棒,去開啟下一個「主持人黃金時代」。

「我就是風暴」,用經典重現傳遞年輕精彩

如果說《2019主持人大賽》讓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優秀主持人站在舞台上,需要兼備底氣和勇氣這兩股「氣」的話,那麼今年這群年輕人無疑又為節目立住了一道新「氣」,名為膽氣。

撒貝寧在點評環節中道出了選手站上這個舞台的意義,「一個好主持人就應該把自己的狀態調到最佳,然後在場上靜候風暴的到來」。大海用風暴考驗船長的技術和膽識,《2023主持人大賽》亦用「風暴」考驗主持人的專業和膽氣。

節目獨特的競賽模式變化是「風暴」。本季節目取消了「新聞」和「文藝」這兩個特定的專業類別,而是「把雞蛋都放進了同一個籃子裡」進行比拼,這無疑加大了選手競賽的難度。

賽制初始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三分鐘的自我展示以及限時90秒的即興考核兩個環節構成,第二階段以「經典節目實戰」為題進行考核,選手隨機抽籤兩兩分組演繹對應的節目。

對於這些年輕的選手來說,第二階段是挑戰,更是機遇,他們要做的並非是踩著前輩留下的腳印重走一遍經典之路,而是回到前輩來時的起點,在舊腳印旁開闢出一道新的印記。

這一階段考驗的就是他們在把握節目特性的基礎上,如何接軌新時代,突顯新審美。年輕主持人們用自己的專業積澱和機敏的反應,破解了難題。

付琰和龔韻熹抽到的是《網絡春晚》這一題,兩位選手都迅速抓住了節目的「網感」特徵。付琰在即興主持中採取了技術性的創新,靈活運用新時代AI技術把主持人、嘉賓以及觀眾置於同一空間,賦予了「網絡春晚」全新的表達。

龔韻熹開場就用「央視boys」的網絡熱梗活躍氛圍,強調節目「最懂年輕人」的調性,迅速拉近和觀眾的距離。

馮琳和孫慶坤對《中秋晚會》的演繹同樣做到了創新融合。這一題的核心是突出「帶爸爸上秋晚」的主題,馮琳巧妙掌握了晚會與個人的情感連接點,溫情講述自己和爸爸的故事,讓晚會主題得到升華。

孫慶坤則劍走偏鋒,把晚會設定成時下最風靡的「直播間」,弱化了自身的存在而強調與現場的互動,呈現一派熱鬧非凡的團圓景象。

新時代新形勢下,觀眾對主持人更高標準的要求,亦是這些選手需要面臨的「風暴」。觀眾想看到的,不僅是他們如何精於專業,同時也需要他們彰顯出年輕主持人的個性,闡述出獨到見解。

這些選手沒有辜負大眾的期待,他們合理展現了把握當下新媒體動向的優勢,哪怕是面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他們也能迅速找准自己的主持定位,將個人調性與節目旋律相融合。

董臻和蔡雲詠抽中的是《中國考古大會》這一檔節目,他們都很聰明地選擇了揚長避短的主持風格。董臻給自己的定位是歷史的「穿越者」,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良渚文化。

蔡雲詠則是把自己置於和觀眾同一視角的「遊歷者」,藉助放大鏡的道具打破和節目、和觀眾之間的壁壘,形成個人強烈的主持風格。

無獨有偶,王航和嚴尚嘉在即興主持《典籍里的中國》這一題時,也都融入了風格鮮明的個人特色。王航充分發揮個人的文藝特質,快速抓到「仰望星空」這一關鍵詞,將節目的古今信息巧妙串聯。

嚴尚嘉則代入「讀書人」的視角,與屈原進行了一場浪漫而又詩意的對話,用新穎的設定巧妙拔高了節目的立意。

這或許就是第二階段的意義所在,它讓觀眾看到了經典或許不可複製,但這些年輕人正在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發展勢頭開啟著屬於他們的精彩未來。他們勇敢無畏又來勢洶洶,對於你我這些岸上的看客來說,這群年輕人又何嘗不是開拓「海上傳奇」的新時代風暴呢?

「我就是未來」,用責任使命傳承時代精神

「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各位觀眾晚上好!」1988年,央視著名體育節目主持人宋世雄坐在小小的演播廳,開啟了第一屆名叫「如意杯」的央視主持人大賽。此後節目歷經八屆,鞠萍、曹可凡、撒貝寧、胡蝶、王寧等優秀主持人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至觀眾面前。觀眾和他們一樣是「主持人黃金時代」的親歷者,更是主流媒體時代更迭的見證者。

細細回顧一遍央視主持人大賽的歷史,也能從中窺得觀眾對「主持人」認知和評判標準的變化。所以與其思考現在的觀眾想看到怎樣的年輕主持人風貌,倒不如說,新時代的年輕主持人到底能讓觀眾看到什麼?

筆者認為,《2023主持人大賽》之於行業的意義不僅僅是觀察和引領新時代的趨勢,同時也成為了幫助觀眾重新認識當下年輕群體精神風貌的窗口。

年輕也可以專業,依靠平日裡的積累與沉澱,才能在任何即興環節中沉著面對信手拈來;年輕也可以深刻,可以憑藉豐富的思想內涵去記錄一代人的精神印記。

第三階段最新一期考驗的是選手「走出去」的采編播能力。劉心悅通過「跨時空」的對話方式,將已經退休25年的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與「95後」圖書館古籍修復師李明一的故事巧妙串聯。

但深入人心的不僅有文化傳承的力量,還有在對話探訪者中,劉心悅面對「工作帶給我很多幸福感」時給出了「我也是」的一句回答。

張慧鑫講述的是留左大鼓的文化傳承故事,通過自身體驗學鼓的經歷加強觀眾的共鳴,鏗鏘有力的鼓聲能振奮人心,好的聲音也有激勵人心的力量。

楊旭帶我們走進了「中國宮燈第一村」跟隨師傅體驗燈籠製作工藝,接地氣的選題和生動親切的講述,讓觀眾仿佛觸碰到了那高高懸掛的紅燈籠的溫度。

丹臻群佩藉助發生在西藏墨脫的「背夫故事」來體現時代發展後的家鄉與人文的變化。他娓娓道來的敘事感,讓觀眾感受到了滿滿的真誠。

除了有以自身力量助推傳統文化、家鄉發展的大局觀之外,這群年輕人也有溫情的視角,那些不曾被人看見的角落,這些年輕主持人都會用心探微。

前幾期節目中,龔韻熹關注到了被拋棄在數字時代外的老年人群體。她用老年大學、社區志願服務等公共政策正在日益完善的實例,讓我們看到當今社會對老年群體的關注與關愛;嚴尚嘉則關注到了一群特殊的聽障群體,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和聽障兒童一起成長的故事……

可以看到,主持人大賽的年輕人們極善於捕捉時代、家鄉,乃至國家萬千進步變化的細微之處,他們關愛人民、關心國家、始終與時代密切相連,踐行社會責任感,將新時代的感召落到實處,落到細微處。

通過這些主持人的的觀察和展現,我們得以看到萬千國人在新時代中的新故事、新成就、新氣象、新變化。

正如本季選手在節目中分享的關於主持人的一些想法,「主持人不僅僅是螢幕前的被記錄者,也是一個個高光時刻的傳播者,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

在這群年輕主持人身上,觀眾看到的是貫穿於職業與社會的個性表達,看到的是如何用難涼的熱血與堅守的初心開啟下一個主持人時代的序曲。在這裡,年輕即未來,觀眾終將從他們的一步步成長中照見同樣奮鬥中的自己,重燃青春獨有的膽氣。這便是《2023主持人大賽》所帶來的,比賽之外的美好。

這是一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時代。今年10月,90後主播王音棋首次亮相央視《新聞聯播》,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撐起時代的各行各業。一如央視總台台長慎海雄在總台「幹部人才隊伍建設全鏈條機制」調研座談會上發言的那般,「給年輕人信任,給年輕人機會,給年輕人兜底,多說幾句『你來試試看』」。

《2023主持人大賽》讓觀眾看到了一群身懷媒體理想、飽含人文關懷的年輕主持人群體,他們不僅有態度和速度,更有溫度和深度。讓我們期待著,正在茁壯成長的他們,將如何續寫下一個「主持人黃金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74fce0a01c97af6f9b4abda841b90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