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周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給寶寶們報名各種早教班,早教機構又融合著蒙氏、華德福、瑞吉歐等早教體系,幫助和激發寶寶們實現自己在智力、創造力方面的潛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家長會帶著寶寶學習各種圍棋班、舞蹈班、樂高班等興趣活動班。現在的家長開始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了。
什麼是黃金七年
《2019年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調查了全國20餘個省市中的7090名家長來進行數據收集,調查顯示:
家庭子女教育的年支出集中在1萬2~2萬3和2萬4~3萬6兩個範圍內,分別占23%到24.2%,39.8%的家庭會把全年收入的2-3成投入到子女校外教育和培訓中。
其中每年對於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支出占比比大學更高,占比為26%。 呈現子女越低齡,家庭教育投入越高的趨勢。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三大幼教體系影響和目前早教機構的盛行,正式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孩子早期的教育會與他們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哈佛大學經過研究發現:早期教育和早期的經歷對孩子未來的影響高達70%~80%,尤其是0~7歲的時間,更是培養他們安全感、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能力習慣的黃金時期, 被稱為「黃金七年」。
「黃金七年」的各階段
那麼,「黃金七年」應該如何按照年齡來鍛鍊他們的不同能力呢?
一歲
安全感
特點:經過一年的發育完善,伴隨著寶寶們認知能力、行動能力等的提高,他們的好奇心、探索心、冒險精神都會有所增加,他們想要去探索周圍環境的角角落落,他們會用自己的小手、小腳去探索旁邊的環境,旁邊物體的形狀、顏色和觸摸的感覺。
所以這個階段, 他們只會以探索、好奇心為主,因為不了解事物、環境危險的一面,所以很有可能受傷。
做法: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要用儘可能多的時間去 保護、陪伴、守護孩子,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認知能力,一方面在他們認知能力提高,去嘗試、熟悉周圍環境的時候,可以幫助他們規避危險,建立安全感。
兩歲
語言能力
特點:這個時候,孩子會咿呀學語,在自己的腦海里建立自己的小詞庫,來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交流。
做法:家長要多和寶寶說話,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等他們的語言能力提升以後,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結交更多的朋友,同時對於他們的說話、寫作能力也有更好的提高。
三歲
想像力
特點:初具自我意識,大腦會迅速發育、發展,想像力會天馬行空,學習和模仿動畫、電影情節。會說害怕鬼怪、喜歡蜘蛛俠飛檐走壁,覺得自己像超人一樣厲害,能飛,力量大。這些都是他們想像力的表達,這是屬於孩子的能力,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被改變。
做法:對於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爸爸媽媽不要粗暴干預和打斷,隨著他們的成長,會逐漸減少,只要不影響日常交流和生活就可以允許他們繼續想像。
四歲
開發左右腦
特點: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是抽象腦、學術腦,負責邏輯、抽象、語言、文字、推理、分析等;右腦為藝術腦、創造腦,負責音樂、情感、想像、創造、圖畫、韻律等。
這個時候的孩子,大腦處於發展的高峰期,大腦的發育曲線會直線上升,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右腦極為活躍。
做法:對寶寶的左右腦進行左右腦的開發,讓他們的智商和情商全面發展。
五歲
立規矩
特點:孩子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處事方式、生活習慣、甚至是三觀的養成,
針對孩子的生長規律和學習能力,如果爸爸媽媽不及時給他們指定規矩,很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規則意識。
做法:首先,儘可能他們樹立分享、社交等禮儀,比如上課應該怎麼做?與人交往應該怎麼做?
其次,培養他們的自尊心,比如被人欺負如何應對,欺負別人是不正確的;
第三,樹立他們的界限感意識,告訴他們做事情要有自己的范範圍和底線。比如作業沒有完成不可以看動畫片;比如吃飯前一定要等家人都坐齊才可以動筷子。
六歲
專注力
特點:專注力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他們的專注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這個時期可以重點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在同樣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
做法:比如帶著孩子一起看繪本,逐漸延長故事的篇幅,延長他們的專注力時間;
比如帶著他們去戶外觀察小動物,引導他們去觀察並且講出自己看到的內容了;
可以按照寶寶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的專注力。比如搭積木、畫畫。逐漸增加遊戲難度,提高們的注意力時間和快速反應的能力。
七歲
智商
特點: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完全建立了大腦功能的基礎功能,可以從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表達能力進行綜合訓練和提高。
做法:首先,讓孩子們最好親力親為,自己去嘗試勞動,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其次,給予他們寬鬆的啟發性環境,讓他們持續拓展自己的腦容量,活躍腦細胞,開發智力。
第三,可以學習一些音樂,畫畫,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視覺欣賞水平,持續開發他們的右腦。
參考文獻
【1】Alfred Adler,《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牧之,《兒童行為心理學》,台海出版社,2020
【3】李群鋒,《兒童情緒心理學》,古吳軒出版社,2017
【4】李群鋒,《兒童性格心理學》,古吳軒出版社,201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lcwh3UBXUDM5GzGi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