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病秋季高發!2歲以上寶寶經常中招,特別容易被忽視!

2020-10-01     孕媽學堂

原標題:這個病秋季高發!2歲以上寶寶經常中招,特別容易被忽視!

梁小姐發現4歲多的兒子最近黑眼圈特別明顯,一開始以為是晚上沒休息好的原因,之後發現很長的一段時間也總是像「感冒」似的,特別是上午的時間,總是噴嚏不斷,還不停地流鼻涕。

於是梁小姐帶孩子去醫院,醫生建議去耳鼻喉科看看,醫生經過檢查後發現,原來這「感冒」是過敏性鼻炎所致,而這「黑眼圈」,也是過敏性鼻炎「惹」出來的。

經常有寶媽在後台諮詢芽芽媽,說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喘氣等疑似「感冒」症狀,但服用感冒藥後,卻沒什麼用。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寶寶很有可能是得了「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很普遍

過敏性鼻炎在兒童中非常普遍:

國外的資料顯示其中 0~17 歲兒童患病率高達 19.9%~50.1%;

2001 年中國香港地區的 6~7 歲的兒童約 1/3 患有過敏性鼻炎;

國內資料顯示在 3~6 歲兒童中患病率在 5.3%~25.8% 之間;

美國 2012 年資料顯示兒童過敏性鼻炎患病率為 13%,且有上升趨勢。

兒童為什麼會得過敏性鼻炎?

1.遺傳造成的過敏體質。

一般特定發生在具有過敏性體質的兒童身上。過敏性體質與基因有關,通常遺傳所致。

2.接觸過敏原。

家中最主要的過敏原是塵蟎、黴菌、寵物和昆蟲等,在與人體密切接觸的床上用品、內衣上,塵蟎及其排泄物較多;室內黴菌易在潮濕、溫暖、通氣不良的環境中生長;多種昆蟲,包括蟋蟀、蒼蠅、飛蛾,特別是蟑螂的排泄物都是一定的過敏原。

過敏性鼻炎有什麼症狀?

如果寶寶出現以下症狀,媽媽們一定要加以重視:

鼻癢,鼻塞、鼻粘膜蒼白,大量流清鼻涕。

有時能連打好幾個噴嚏。

眼睛發紅、發癢、流淚。

雖然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有可能會自行減輕,但局部的慢性炎症不會完全消失。

所以很容易和感冒的症狀混淆,如果將它誤認為是感冒放任不管,大病小治可就麻煩了。

嚴重時會導致中耳炎、影響大腦發育、破壞消化道正常運行,還會導致上頜骨變長、牙齒向外突,嘴唇變厚的「鼻病面容」。

過敏性鼻炎與感冒有啥區別?

【普通感冒】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伴有發熱、頭疼、全身酸痛等症狀,病程6~7天痊癒。多在秋冬和季節交替時,以鼻塞為主,打噴嚏為2到3個,一般不超4個,鼻涕開始為清水樣,逐漸變成黏膿性。

【過敏性鼻炎】

對某種物質過敏所致,臨床表現很像「感冒」,但沒有先驅症狀和全身表現,病程較長。打噴嚏多為4個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個,流鼻涕多為清水樣,不隨時間改變,且沒有全身低熱乏力等表現。常伴有鼻癢、眼睛癢等。

過敏性鼻炎發生在什麼季節?

我們可以看看北京同仁醫院關於鼻炎的大數據分析。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各種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時間基本集中在秋季。

在立秋之後開始上升,處暑到寒露之間,也就是8-10月份,尤為嚴重,芽芽媽身邊很多朋友的親身經歷以及醫院的臨床表現也驗證了這一點。

兒童過敏性鼻炎治療誤區

很多家長認為,控制好過敏原,不讓孩子接觸,孩子就不會患過敏性鼻炎了

這種想法不完全正確。

一是因為控制過敏原不讓孩子接觸只是控制過敏性鼻炎的第一步,但是過敏原不是100%能控制的了的。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新過敏原頻頻進入人們生活領域,人們的活動地域不斷擴大,所以過敏原的接觸範圍也增大,因此過敏原是無法掌控的。

二是因為孩子過敏性鼻炎的原因除了過敏原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過敏體質的問題,過敏性體質一天不調理好,過敏性鼻炎就會跟隨孩子一生。

還有些家長為了減輕孩子鼻塞、流鼻涕的症狀,一著急就想打吊瓶,使用抗生素。

專家也指出,其實,只有由細菌感染而引起鼻炎、咳嗽、哮喘發作時,才需要使用抗生素,對於過敏引起的鼻炎,抗生素效果並不理想,反而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寶寶得了過敏性鼻炎怎麼辦?

1.避開過敏原——室內的和環境的都要避開,這是治療該疾病的根本。

2.清洗鼻子,把過敏原、鼻涕沖走,這樣能緩解孩子不適,降低過敏反應。

3.首選藥物——鼻部糖皮質激素噴劑,該藥品直接治療鼻腔的過敏性炎症,效果最好。

4.激素效果不好的,聯合使用抗組胺藥,抗白三烯藥,減充血藥(緩解鼻塞),肥大細胞穩定劑。

芽芽媽愛叨叨

對過敏性鼻炎,預防的關鍵是避免接觸過敏源。

在日常生活方面,芽芽媽可以給大家的建議是:保持室內通風良好,空調網定期清洗,多到戶外活動,多進行日光浴,家裡的衣服、被褥多曬。

在飲食方面,要注意讓寶寶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等。

參考文獻

[1].變應性鼻炎臨床實踐指南: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推薦.2015.

[3].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 天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xrf53QBd8y1i3sJ7n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