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戰爭:英軍史上的黑暗之日

2024-01-05     古今記實1

原標題:新加坡戰爭:英軍史上的黑暗之日

新加坡戰爭:英軍史上的黑暗之日

關鍵詞:邱吉爾派艦隊至新加坡、新加坡大屠殺

前因:邱吉爾派艦隊至新加坡

1941年,英國首相邱吉爾將「威爾斯親王號」戰列巡洋艦,以及「反擊號」和4艘驅逐艦派往新加坡,組成了Z艦隊以應付日本的威脅。

威爾斯親王號

後果:新加坡大屠殺

1941年,日軍在占領新加坡後針對當地人,進行種族清洗,10萬餘新加坡華人在這次清洗中被屠殺。

新加坡大屠殺

過程始末

一、珍珠港事件爆發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的第二天,日軍戰鬥機轟炸了新加坡。

當時新加坡和馬來半島等東南亞區域一樣,都是英國殖民地,駐有英國軍隊。在突襲美國珍珠港的同時,日軍中將山下奉文率師採取海陸並進的方式,突襲了馬來亞、新加坡、泰國等地。

隨後的兩個月里,日本人接連勝利,成功登陸新加坡,並在次年初迫使英國人投降,控制了新加坡。日據時期,日本人在新加坡製造了和南京同樣慘烈的大屠殺,按照新加坡官方的說法,有10萬人慘遭殺害。

山下奉文(1885年11月8日一1946年2月23日)

新加坡戰役後短短5個月內,日軍勢如破竹,重創了各國的海軍和空軍,將東南亞地區的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所有的海、空軍基地都歸己有。新加坡戰爭爆發以前,英國主要集中精力應付納粹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對自己造成的威脅。對於遠東地區的威脅,英國並沒有進行適宜的部署。

早在1921年,英帝國的防務委員會就決定在新加坡建設海軍基地,兩年後倫敦方面通過決議,撥款1100萬英鎊作為營地的建設啟動資金,隨後建立了海軍基地。

到了1940年,英國駐東南亞陸軍司令邦德中將認為僅靠海軍基地不足以阻止日本的入侵,要求加強新加坡軍事部署。然而這一建議並沒有被及時處理,因為在人員和物資的分配上,歐洲占據著更高的優先級。

「威爾斯親王號」戰列巡洋艦示意圖

二、威懾

僅作為威懾,英國首相邱吉爾將「威爾斯親王號」戰列巡洋艦,以及「反擊號」和4艘驅逐艦派往新加坡,組成了Z艦隊以應付日本的威脅。

直到新加坡戰爭爆發前一個多月,英政府還武斷地說,在希特勒德國打敗蘇聯之前,日本不會在太平洋發動戰爭。

然而,日本方面卻早早作好占領東南亞的準備。日本陸軍參謀部甚至提前一年就指派國武輝人少佐以外交官身份到新加坡收集情報。

邱吉爾

三、實行糧食配給制度

這是因為日本全面侵華第二年起便開始在國內實行糧食配給制度。到新加坡戰爭這一年,日本的戰略儲備只夠用3個月。為了獲取戰爭資源,日本決心奪取西方國家的東南亞殖民地。

8日進攻當天,日軍航空兵對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航空基地進行了多次空襲,將英國作戰飛機大部分殲滅。在馬來半島,上岸後的登陸兵迅速搶占附近的機場,基本掌握了戰場上的制空權。

9日下午,馬來半島的英軍機場多已落入日軍手中,英國皇家空軍無法為海上行動提供空中掩護。在柔佛海峽外,毫無空中掩護的Z艦隊在天氣晴朗的下午被日軍偵察機發現並追擊。

10日,日軍航空部隊出動,兩小時內將英國派來威懾日本的兩艘大型軍艦全部炸沉,死傷軍官及士兵超過800人。邱吉爾收到這一消息稱,這場戰爭中他「從未收到比這個更直接的衝擊」。

隨後,日軍未遇抵抗即占領重鎮吉隆坡,5萬英軍當了俘虜。英軍把剩餘部隊撤過柔佛海峽,集中到新加坡要塞。之後,英軍工兵炸掉了連接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堤道。

新加坡戰爭示意

四、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新加坡

不過,這一防禦措施沒起多大作用,很快有冒充平民的日軍偷乘橡皮艇渡過海峽,潛入新加坡。

當日,邱吉爾發電報至新加坡,命令英軍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新加坡,消滅入侵的日軍。然而,這樣的動員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隨著登陸的日軍越來越多,日軍的炮兵與航空兵對新加坡內的火炮陣地、機場設施持續猛烈的轟炸。駐守新加坡的英軍都認為自己是孤軍奮戰,沒有任何獲勝的希望。

當年二月,8萬英軍正式向日軍投降,加上之前在馬來半島被俘的5萬人,13萬軍隊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降軍,邱吉爾把這一天視為「史上最大的災難」。

19世紀末的東南亞

結論:

新加坡作為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的發展因日軍占領而中斷。日占時期開始後,日軍將領「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將之改名為昭南島。在行政上,新加坡則成為了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日本史》《世界歷史大辭海》《大英百科全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b6474aefe67393e4907197f9d4c5f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