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沒想到,北大教授也和我們中學教師一樣,為職稱的事情鬧心。
元旦期間,北大知名教授辛德勇在自媒體連發文章求職,想離開北大。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覺得自己應該評上「博雅講席教授」,最終卻沒有評上。
他覺得北大「欺人太甚」,所以萌生退意。
而對於新單位,他沒有特別的要求,不在乎學校的等級,不在乎工作地點,甚至「南極和北極也去」。
當然,他想得到和「博雅講席教授」同樣的待遇:
一是能工作到70周歲,二是工資也參照執行。
02
也上網搜了搜,對於辛德勇教授該不該評上「博雅講席教授」,網友們也是見仁見智。
不了解辛德勇教授的具體實力和北大「博雅講席教授」的評選辦法,對這件事無可置喙。
但有些網友的觀點卻頗有意思,有人勸辛德勇教授說,這事還得忍忍,不要一時衝動離開,因為離開了北大這個平台,可能會失去得更多。
有人甚至直言嘲諷:「北大不是因為你而厲害,而是你因為北大而厲害。」
03
想起了一些單位里的領導,特別喜歡轉發諸如「離開了單位你啥也不是」這樣的文章。
他們為什麼喜歡這樣的文章?因為領導代表著單位啊!離開了單位你啥也不是,言外之意就是你要老老實實聽話,有委屈也最好忍著,因為你一旦離開了,還不如在這兒受氣。
對很多人來說,這也是實情。
比如領導本人,離開了那把椅子,著實什麼也不是。
經常有人當官當久了,別人吹捧慣了,真的以為自己英明神武,能力超群,於是下海經商。
結果卻發現,沒有了手裡的那點權,自己只是普通人一個,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最終慘敗收場。
比如那些混日子的員工,要能力沒能力,要態度沒態度,離開了單位,可能真的活不下去。
但對於大學教授,尤其是頂尖的大學教授來說,不應該如此。
04
最好的教授,他頭上的光環應該學術成就,而不是大學的名稱。
就好像我們一提起愛因斯坦,都知道是他提出了相對論,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哪所大學的教授。
而不管哪所大學,能夠把愛因斯坦聘請過去,都是那所大學的榮耀。
真正的教授,應該是這個樣子,應該有這樣的底氣。
我不了解辛德勇教授的學術情況,但竊以為,至少他自己認為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他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只是因為北大的名頭才讓他成為了名教授,離開北大就啥也不是,那麼他不會做現在這樣的事情。
05
當然,單位和個人之間正常的關係,不是誰依附於誰活著,而應該是相互成就。
單位給了我們穩定的崗位,合理的薪水,我們也為單位貢獻了聰明才智,讓單位變得更好。
客觀地說,在單位里,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不公平或自以為不公平的事情。
而個體和單位硬槓,顯然吃虧更多。
想要不受那個窩囊氣,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隨時離開而且離開後過得更好的能力。
你強大了,才有資格說不。
從這一點上講,我倒是希望辛德勇教授這樣的人越多越好。
這樣的人多了,單位里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公平。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