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長肉先長肚」,原因竟然與它相關!

2020-08-26     中健康養

原標題:為什麼你會「長肉先長肚」,原因竟然與它相關!

夏天到了,溫度一天天高了,翻出去年的夏裝,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褲子「緊」了?

特別是經過年初那段「加強版假期」後,除了年齡,增長的最快的就數腰圍了。

長得誇張的甚至是,四肢一點肉都沒增,唯獨小肚子「吹了氣」似的膨脹。雖然已經有意識地減肥了,但也不見肚子小下去哪怕一丟丟;

這時候,我們女性朋友就尤為苦惱了:長肉先長肚,減肉先減胸,這是哪門子道理嘛!

為什麼你會長肉先長肚?

雖然同是長肉,但是為什麼有人先長腿,有人卻先長肚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遺傳因素

其實,人體上的很多特徵都可以歸結為遺傳,腹部肥胖就是一種。

肚子長肉快的朋友,看看家中長輩,是否也同樣擁有一個肉肉的肚子。如果有,那很大可能,你到了一定年紀也會變得和她們一樣。

如果你想要阻止這種基因的力量,那你可能需要進行大量的體力活動,並限制卡路里的攝入量,才能達到預防效果。

2、脾虛濕盛

排除先天遺傳的影響,從中醫理論來說,腹部肥胖還與脾虛有關。

《黃帝內經》中把這類肥胖人群叫膏人,有「縱腹垂腴,皮緩,肉不堅」的特點。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弛縱的腹部,下垂的肉,肚皮很鬆弛,肚皮里的肉不堅硬。

這是因為,在臟腑之中,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濕,當脾氣虛弱之後,水濕不能被及時運化,而出現內停。

而停滯的濕是一種彌散狀態的邪氣,瘀積久了,就會凝聚形成相對粘稠的病理的邪氣,中醫上叫做「化痰」,痰和濕聚在體內之後會形成痰濕蘊結的大肚腩。

中醫認為肥人多痰濕,也正是這個原因。

說到這,「糾纏不休」的小肚腩背後,還可能隱藏著不少健康問題呢!接下來咱們一起看看!

肚子大的危害

1、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眾所周知,肥胖是一系列代謝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而腹型肥胖則使這種危險成倍增加。

這是因為,腰圍主要體現的是腹部脂肪,尤其是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在體內代謝調節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這些脂肪會讓內臟器官壓力逐漸增大、內臟機能下降,各種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如脂肪肝、心臟肥大等。

其次,當多餘的脂肪進入血液後,還會引發動脈硬化,增加中風、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意味著,腰圍只要粗上一點點,就可能會帶來極高的患病風險。

2、導致大腦萎縮

表面上看起來,大肚子和大腦並不相干。

但是,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大肚子型肥胖容易導致大腦萎縮,影響人的智力和認知水平。

除此之外,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發現,與正常體重的人相比,胖人大腦組織平均少8%,大腦早衰16年。

一般超重者的腦部組織也比正常人少4%,早衰8年。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肚子越肥,大腦認知功能越差。

除了上述兩點外,更可怕的是:肚子上的贅肉會釋放致癌因子,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而且,在2千萬亞洲人中的調查還發現,粗腰與18種癌症風險升高有關。

怎麼才能甩掉大肚腩?

1、適當運動

中醫講:「動則生陽」,即在肌肉運動中可以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脾陽虛的人,可以適當鍛鍊。

每天快步走:快步走或快慢交替走,每天45-60分鐘,一方面會可以減掉腹部脂肪;另一方面也不至於讓人運動過度。

因為,運動過度會導致皮質醇過剩,反而促進腹部脂肪的堆積。

2、飲食有節

《說文解字》徐注說:「脾主信藏志,信生於土」。

「脾主信」是說脾發揮功能是有節律的。一日三餐時間規律,飲食有度,不暴飲暴食,才是強健脾胃最根本的辦法。

常喝減腹茶飲方:生白朮5克、陳皮5克、茯苓5克、澤瀉5克、大腹皮5克,水煮15-20分鐘代茶飲即可。

該方能健脾益氣、祛濕利尿,但陰虛火旺或血虛的人要少喝。

3、敲打帶脈

肚子所在的位置為帶脈與足六經的交匯處,就如同大街上的十字路口。

如果路口經絡不通,局部形成積水點、垃圾排不出去就會形成肥胖,通過敲打可以把積水點打通,排走垃圾。

方法:從肚臍前面橫腰一周,一直到腰椎中間,敲打一周,力道要大一點,有微微的疼或者脹的感覺是最好的,每次敲打30分鐘左右。

對於沒達到胖的程度,但是吃完飯容易胃脹、肚子脹的人,吃完飯半小時敲打帶脈還能消食健胃。

4、艾灸告別大肚腩

既然腹部肥胖與脾虛有關,那麼想要消除大肚腩,還需健脾補氣。

艾灸調法:關元、公孫

艾灸關元、公孫,一直做到小腹發熱,可以健脾補氣,有消減大肚腩的作用。

5、改變生活習慣

保證充足睡眠:專家發現,每天只睡5小時的女性更愛「長肉」,發福幾率比每天睡7小時者高出1/3。

隨時放鬆心情:壓力升高,一方面易導致內分泌紊亂,造成人體新陳代謝趨緩;另一方面會導致腎上腺皮質醇指數居高不下,增加人的食慾,

所以,適當的時候讓自己放鬆一下,也有利於減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PlIKnQBd8y1i3sJSu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