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平時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台購物時,你每搜索一種商品(關鍵詞)或點入某個商品連結之後,會有持續一段時間的類似商品推薦。
推薦的商品可能與你曾瀏覽的商品屬同一品類,或者價格差不多、受眾人群類似。有一次我逛淘寶的時候,手賤點了個胸罩的連結,從此我一上淘寶,滿螢幕各式各樣的胸罩……
其實很多時候推薦給我的東西,我並不需要,那這種推薦機制,算不算精準營銷?
精準營銷其實就是一道連線題,一邊是我們常說的用戶畫像,也就是性別、消費偏好、客單價接受範圍;另一邊是商家可提供的商品類型,如黑科技、高顏值、話題感強。
將連線題的兩邊進行標籤化拆分和對應,比如客戶A的用戶畫像標籤是「女性、吃貨、消費能力高」,那你就要給她推薦「客單價高的進口零食」,最好還是多吃不長胖的那種。
當標籤拆分的足夠細緻,連線題的左右兩端精準對應,才能夠稱為「精準營銷」。
平台做出推薦機制的出發點,肯定是「精準營銷」,但想要摸清個體用戶的精準需求是很難實現的。
大平台給用戶推薦,是靠用戶的主動行為(如搜索:外套)來給用戶添加標籤。這裡面涉及到一個標籤權重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最新搜索的關鍵詞,占最大的權重,隨著你搜索的次數越來越多,你會看到平台推薦給你的商品,大部分是你最近一次搜索過的商品類型。
通過這種方式,平台最多只掌握了用戶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偏好,而並沒有掌握更加細緻的用戶消費數據,其實不能算精準營銷,因為它並不精準。
目前來看,想要靠純數據統計給用戶貼標籤的方式實現精準營銷,是幾乎不可能的。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客戶第一次瀏覽就已經購買過商品A了,不再需要類似產品,所以之後推薦同類商品是無效的;
第二,客戶瀏覽商品A後發現價格太貴或太低,不在自己的消費範圍內,所以之後推薦同單價商品是無效的;
第三,頻繁的推薦機制,會給客戶一種個人信息被泄露的焦慮感,容易產生牴觸。
雲知團隊認為,最接近「精準營銷」的方式,應該是新媒體銷售。新媒體銷售的方式是用內容吸引用戶,並沒有給單個用戶定義標籤,而是將多個標籤趨同的群體用戶聚集在一起,他們的消費理念、消費偏好等都是趨同的。
然後再將對應的商品推薦給他們,形成更高的推薦轉化,通過不同的轉化率拆分更細緻的標籤。
區別於傳統電商平台的推薦機制,他們是通過用戶行為,給用戶添加標籤,而新媒體銷售是先提供標籤,再聚集符合標籤的用戶。
通過新媒體矩陣的內容引導,把個人化標籤模糊化,精準描繪用戶群體的標籤,這才是能夠做到精準的精準營銷。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