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航天的輝煌歷程中,聶海勝的名字非常耀眼,在常人眼中,擁有如此成就,家庭生活一定非常幸福,殊不知即便是航空英雄,依舊要面臨家庭的問題。
這位三次飛天的「英雄航天員」,背後承載著怎樣的艱辛與付出?
命運的轉折
1964年,聶海勝出生在湖北棗陽一個普通的農民家裡,家境並不富裕,八個孩子,他是排行老六的長子。
那個年代的農村,生活異常艱辛,一家十口人全靠幾畝薄田的收成過活,聶爸聶媽為了孩子們能吃飽飯,每天早出晚歸,辛勤勞作,一年忙到頭也存不下多少錢。
儘管這樣,父母還是堅持讓孩子們上學,他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希望孩子們能離開農村,迎接更廣闊的機會。
聶海勝對童年的記憶,除了繁重的農活,就是父母為了湊學費而四處奔波的身影,為了讓他上學,家裡只能賣了牲畜,還向親戚朋友們借了不少錢。
聶海勝清楚地記得,每次開學前,父母總是愁眉不展,為了湊夠學費,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這種為了求學而付出的艱辛,深深地烙印在聶海勝的心裡,也成為他日後努力學習的動力。
他明白,讀書是他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也是對父母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報,學校里的聶海勝異常努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數學,他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天賦。
這份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整個家庭的希望,聶海勝雖然物質條件不充裕,但他的生活熱情一點也沒減少,反而更珍惜能學習的機會。
他知道,想改變命運、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就必須靠知識,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希望能用好成績來報答父母的努力。
初中畢業時,聶海勝成績優秀,順利考上了縣裡的重點高中,在那個年代,能考上縣重點高中,無疑是鯉魚躍龍門,意味著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整個楊壋鎮,只有他和另一個同學被錄取,這對於聶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耀,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聶海勝一有假期就去打零工,搬木材、裝茶葉,用他稚嫩的肩膀撐起家庭的責任。
雖然肩膀磨出了繭,手上也全是老繭,但他從來沒抱怨過,他知道,要想讓家人過得更好,得靠自己的努力。
儘管如此,高額的學費對這個困難的家庭來說,還是壓力很大,學校得知聶海勝家的困難後,幫他減免了一部分學費,這樣他才能繼續上學。
高中生活緊張而充實,聶海勝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營養,他知道,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信息來源:環球網 2022-8-4——放牛娃飛行員航天英雄,他書寫的傳奇讓所有中國人驕傲!
母親的堅持
好景不長,命運的無常總是突如其來,聶海勝讀初二時,他爸爸生病去世了,這對本來就已經很困難的家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作為家中的長子,聶海勝深感責任重大,他主動提出輟學打工,幫母親分擔家庭的重擔,然而,母親堅決反對他的決定。
她明白讀書有多重要,希望孩子們能靠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她告訴聶海勝,讓孩子們好好讀書是她和丈夫共同的心愿,不能就這樣放棄。
多虧了媽媽的堅持和國家政策的支持,聶海勝才能繼續上學,這段經歷讓他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也更堅定了為國家貢獻的決心。
父親的離世,讓聶海勝一夜之間長大,他變得更明事理,更勤奮,也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他清楚,要改變命運就得靠知識,這樣才能對得起去世的父親,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學習上,希望能用好成績報答媽媽的辛苦,同時也想完成爸爸未完成的夢想。
高中畢業,正值空軍招飛,聶海勝從小就有一個軍人夢,他渴望能夠翱翔藍天,保衛祖國,他希望能通過當兵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聶海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名參加空軍招飛。
信息來源:新浪網 2005-10-16——哥盡忠我盡孝 聶海勝八弟也是幕後英雄
初識愛情
1983年,聶海勝如願以償地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聶海勝刻苦訓練,勤奮學習,駕駛過殲-5、殲-6等多種機型,累計安全飛行1480小時,並被評為特級飛行員。
在部隊的時候,聶海勝認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聶捷琳,聶捷琳那時候在一家軍隊醫院工作,兩人都是軍人,有共同的目標和追求。
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兩人慢慢互相有了感覺,最終走到了一起,1990年,聶海勝和聶捷琳步入婚姻的殿堂,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
婚後,兩人彼此支持,一起成長,日子雖平凡,卻甜甜蜜蜜,暖暖的,聶海勝在部隊里的優秀表現,為他後來成為航天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與聶捷琳的相遇相知,則為他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他們的愛情故事,如同涓涓細流,滋養著彼此的心田,也為他們未來的共同成長之路埋下了伏筆。
愛情的考驗
原本平靜的家庭生活,因為一條消息而起了波瀾,1996年,中國正式啟動了載人航天工程,並開始選拔第一批航天員。
得知這個消息後,聶海勝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然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妻子聶捷琳的強烈反對,她知道航天員訓練有多辛苦和危險,特別擔心丈夫的安全。
長期從事醫療工作的她,更加了解航天飛行對人體帶來的巨大挑戰,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聶海勝理解妻子的擔憂,但他心中早已埋下了為國奉獻的種子,成為一名航天員,飛上太空,探索宇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他知道,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風險的職業,但他願意為了國家的航天事業付出一切,聶海勝耐心地向妻子解釋自己的想法,他告訴妻子,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也是他作為一名軍人的責任。
他深知國家培養一名航天員的不易,他不能辜負國家的期望,也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聶捷琳不是不懂丈夫的理想和抱負,但她更牽掛的是丈夫的安全。
她深知航天飛行的風險,她害怕失去丈夫,害怕家庭的破碎,於是她「威脅」自己的丈夫,只要敢去,就離婚。
這突如其來的「最後通牒」讓聶海勝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一邊是妻子的擔心和家庭的責任,另一邊是國家的期望和個人的夢想,他該怎麼決定呢?
最終,聶海勝選擇帶著妻子來到航天員訓練基地,讓她親眼目睹航天員的訓練生活,感受航天事業的偉大意義。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妻子理解他的選擇,並得到她的支持,在航天員訓練基地,聶捷琳看到大家為了實現夢想,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包括她的丈夫和戰友們。
她看到了他們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和執著,也看到了他們為了國家的航天夢而做出的犧牲,參觀之後,聶捷琳的想法變了。
她開始理解丈夫的選擇,也開始支持他的夢想,她明白,丈夫的選擇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更是為了國家的航天事業。
英雄背後的故事
2005年,聶海勝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乘組梯隊,這是一個舉國歡騰的時刻,也是聶海勝夢想成真的時刻。
然而,命運的考驗再次降臨,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他陷入了忠孝兩難的困境,就在神舟六號發射任務進入倒計時之際,聶海勝接到了家裡的電話:母親突發腦溢血,病情危急。
這對聶海勝來說,真是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一邊是即將執行的航天任務,一邊是病危的母親,他該如何抉擇?
聶海勝急得不行,多想馬上飛回家看媽媽,他知道,母親一直為他感到驕傲,也一直期盼著他能夠飛上太空。
如今,他終於實現了夢想,卻無法在母親病重之際陪伴在她的身邊,時間緊迫,任務在即,聶海勝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
就在聶海勝左右為難之際,弟弟打來了電話,弟弟在電話中告訴他,母親的病情已經穩定下來,讓他安心執行任務,不用擔心家裡。
弟弟的擔當,讓聶海勝放下了心中的包袱,他知道,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他不斷前進的動力,他毅然決然地投入到任務準備中,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即將到來的航天飛行中。
聶海勝匆匆趕回家看望了母親一眼,便又匆匆返回了航天城。
人生的遺憾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聶海勝與費俊龍一起,開啟了中國人的第二次太空之旅。
在太空中,聶海勝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就在聶海勝完成任務,凱旋歸來之際,卻傳來了母親病逝的噩耗。
這對於聶海勝來說,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他沒能見到媽媽最後一面,也沒能照顧她,盡到一個兒子的責任。
結語
三次飛天,聶海勝的名字與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緊密相連,在他背後,妻子聶捷琳一直默默地支持著他。
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愛情的佳話,更是平凡人成就偉大夢想的生動寫照,他們的故事,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了夢想而奮鬥,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