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孩子花的每一分錢,就是他的價值觀

2019-11-16     藝行

「爸爸媽媽,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家長該不該把自己家的財政真正情況告訴孩子?

在眾多回答里,我感受到了家長們的糾結:

如果孩子知道家裡財產多,會不會花錢無度?

如果孩子發現家裡錢財少,會不會感到自卑?

如果不如實告訴孩子,又覺得自己是在欺騙。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52.0%的受訪家長會告訴孩子家庭財務情況,12.7%的不會,35.3%的會視情況而定。

也就是說,有超過半數的家長選擇如實相告,還有一部分家長選擇了隱瞞或迴避。

那麼,父母到底該不該把家庭真實財務狀況告訴孩子?

01.

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

在現實生活中,有兩種典型的父母,他們隱瞞了家裡的財務狀況,本意想保護孩子,卻事與願違。

第一種,哭窮的父母:明明有錢,卻愛跟孩子哭窮。

讀者小美回憶小時候,很多記憶都是父母對她哭窮:

  • 為什麼一定要這麼貴的東西,你看爸媽買過那些沒?
  • 我捨不得吃,都省出來給你吃。
  • 為什麼要和別人比吃穿,怎麼不比比學習成績?

其實,小美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老師,家庭條件雖說不上富裕,但也不至於拮据。小美從小就很懂事,很少有過分的要求,但是父母還是一味哭窮。

雖然小美理解父母這樣說是想讓自己從小養成節約、自力的習慣,但是內心總有一種莫名的壓力和自卑如影隨形。

第二種,裝富的父母:超過自己的經濟能力溺愛孩子。

最近有一句話很火,叫做: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養成了富二代!

我有個朋友小時候過得比較苦,一直沒有自信。現在自己經濟條件稍微好點了,立志要富養自己的孩子。

他經常對兒子說「只要你好好學習,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有錢」。

在我看來有一些過分的要求,比如不斷要買新的手機,朋友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打腫臉充胖子去滿足孩子。

結果,如今兒子在家裡呼風喚雨,花錢不過腦,就知道享受,不懂得感恩。最讓朋友痛心的是,兒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

楊瀾說:「窮養、富養,歸根到底是一個財富的價值觀的問題。不論男孩還是女孩,最關鍵的是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

其實,孩子的內心很敏感,你對他隱瞞家底,反而會讓他認為窮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或者富裕不是一個光明正大的事,這樣一來,肯定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02.

談錢不是問題,不談才是問題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會有其他人取代你,這個人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曾有一個新聞。

27歲的小劉沒有財務概念,在手機上借了多個平台的小額貸款。
他本以為借兩三千元不是大數目,而且可以分期還,並沒有放在心上。可是,多個平台相加,借款數額不知不覺就遠超了他每月穩定收入。終於有一天,債務爆發了。
小劉一時無力償還,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對父親說出了實情。
劉父本來準備過幾年退休,享清福的,如今卻不得不走上為子還債的道路。
為了幫孩子還完債務,老父親只好賣掉老家的房子。為了省錢,自己生病了,也不肯去醫院看。平時縮衣緊食,吃飯幾個冷饅頭就開水。
才50齣頭的人,劉父卻看起來像70多歲。老父親怕老闆覺得他年齡大而不敢用他,隔一陣子就將自己愁白的頭髮悄悄染黑。

看到這裡,我心裡真不是滋味。

糊塗的小劉因為不懂如何駕馭金錢,拆東牆補西牆,背上巨額債務不說,還連累父母賣房還債、辛勞一生。

董卿曾說過一句扎心的話:「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敵不過孩子敗家一年。」可見,從小讓孩子有正確的財務觀念有多重要。

小晴是90後,和大多數同齡人不同。我發現她在日常開銷上很有計劃,幾乎沒出現過「月光」的情況。

我問她是怎麼做到的,她笑著說,因為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家裡的經濟狀況了。

她讀初中的時候,爸媽在老家做生意,不管自家生意賺了賠了,她媽都會如實告訴她。所以她早早知道賺錢的不易,也知道賺錢和花錢是怎麼一回事。

對孩子說實話,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對難題。孩子也會明白,只要他們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

其實,我們的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懂事,你把他當大人他就是大人,你把他當小孩就是小孩。

家長如實告訴孩子家庭財務狀況,有助於讓孩子更準確地判斷事物的價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擔當感和理性的消費觀念。

03.

和孩子談錢,要選對時機

我們知道,好的教育都要把握時機。在和孩子說家裡財務狀況的時候,更是需要注意「天時地利人和」。

全世界最會理財的猶太人,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在家裡開設家庭理財課。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3歲:識別錢幣、紙幣和硬幣。

4歲:知道無法把商品買完,因此必須做出選擇。

5歲:明白錢是勞動得來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理財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平時節省一點錢,以便自己有較大開銷時使用。

11歲:學習辨識商業廣告,並有打折、優惠的觀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其來之不易,有節約的觀念。

12歲以後,完全可以參與成人世界的商業活動和理財活動。

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孩子12歲前後,家長常會翻開帳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麼花的,幫助孩子了解該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

我覺得,和孩子談錢,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猶太家庭里的理財教育課,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目標,不能操之過急。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

如果有一天,孩子問你「爸爸媽媽,我們家有錢嗎?」如果你一時無法回答,有一個萬能應急回應。

你可以儘可能用鼓勵的語氣反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

這個答案非常好用,也很實際。通過孩子的回答,你可以了解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解惑。

如果家庭條件好,你告訴孩子:父母的錢不等於孩子的錢。可以側重於教孩子學會如何理財,怎樣理性消費,讓孩子分清哪些是我們生活需要的哪些,只是我們想要的。

如果家裡條件不好,父母可以著重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擔當,參與家庭建設,樹立遠大志向。

問題就是答案。

孩子每一次天真的提問,都是一次對外在世界的探究;父母每一個智慧的回應,都是一次對親子關係的聯結。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只要方法正確,讓孩子知道家裡有多少錢,不會產生副作用;瞞著孩子,反倒不利於孩子成長。

作為父母,用正確的方法把家底攤給孩子看,孩子就會明白:窮並不丟人,勇於面對真相,就能改變現狀;錢是辛苦掙來的,學會珍惜和感恩,幸福才能長久。

共勉。

作者:JK不二子(張德芬空間「橙光計劃」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APPC認證少兒心理諮詢師,曾從事中學教育10年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razdG4BMH2_cNUgl8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