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69歲肺炎患者「自愈日記」:病毒考驗的,不止是身體

2020-02-13     藝行

來源:張德芬空間


今早,湖北新增確診14840例,震驚了不少人。要知道之前的每日新增,最多的時候,是四千多。


數據之所以暴增,是因為,診斷標準更改。


湖北省的病例診斷分類中增加了「臨床診斷」,以便患者能及早接受規範治療,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什麼是「臨床診斷病例」?就是臨床上符合新冠肺炎症狀,但是沒有經過核酸確診或核酸確診是陰性的。


專家介紹,診斷肺炎時,能夠拿得到的病原學為百分之二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要靠臨床診斷。


這也意味著,在一線親歷病痛的人,有更多人被看見了,有了更多希望。


比如,武漢趙丹(化名)的媽媽。



01.

病毒,考驗的不止身體

大年初一,趙丹69歲的媽媽病了,咳嗽、高燒不退。


當時武漢已經封城,商場歇業,冠狀病毒的高傳染性,繃著所有人的神經。


媽媽趕到醫院就暈倒了,醫生的診斷是病毒性肺炎,因為缺少試劑盒,沒法確診是不是冠狀病毒感染。



沒確診,醫院也沒床位,只能回家隔離,醫生告訴趙丹媽媽,「在家吃好一點,多通風,多消毒。」


媽媽在醫院見了太多病人,家屬著急,醫生連軸轉,根本忙不過來,人人都在崩潰。

恐慌是會傳染的。


親眼見過這些的媽媽,當晚一夜未眠:一邊怕自己的病,一邊怕傳染一起住的兒子。


此時,長江另一邊,趙丹心急如焚。


過江隧道被封,她回不去,「有時候急起來,真的就想什麼都不管,直接衝過去。」


處在這樣的煎熬中,趙丹「偷偷哭了很多次,每天到3、4點才能勉強睡著,睡的也不安穩,很容易驚醒。」


重大變故面前,考驗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是情緒。



02.

情緒,是身體的信使


好在趙丹的弟弟一直是冷靜的。


在家安頓好媽媽,準備了充足的菜、糧食之後,為了讓媽媽放心,他去了酒店隔離,遠程關注著媽媽。


在家人都崩潰時,他跟她們說積極的方面:


  • 雖然傳染率高,但是病死率低,治癒的希望很大。
  • 媽媽去醫院早,症狀算輕的,在家還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好好吃飯,免疫力夠好,就能扛過去。


最重要的是,他說:「人心態好了,病才能好的快,人要自己絕望了,身體失去了鬥志,那吃藥也不行了。」


這話點醒了趙丹。


她放鬆了一點,第一次,睡了一個香甜的覺。


之後的故事就是,媽媽沒了後顧之憂,每天按時吃藥,好好吃飯,症狀在一天天減輕,弟弟身體素質很好,沒有被感染。


一家人,在3個不同的地方,共同等待疫情過去,等著可以相聚的那一天。



病毒面前,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像趙丹一樣,感受到最多的,就是無力,我們不是醫生,沒法做更專業的事情。


作為普通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力保護自己。病毒就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我們在明,它在暗,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就悄悄站到你身後了。


於是,長時間的神經緊繃,帶來了很多情緒:崩潰、憤怒、緊張、害怕......


在情緒的裹挾下,不停的刷口罩、酒精,刷關於疫情的各種新聞,完全停不下來。甚至懷疑自己被感染了,一天量十幾次體溫,總去對照患病症狀看自己,情緒變得不受控制。


更嚴重的,甚至出現軀體反應,吃不下,睡不著,很容易著急上火,口腔潰瘍,拉肚子。


這些其實都是,情緒積壓之後,身體的應激反應,它們也在提醒你,該把注意力從外面收回來,關注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了。


03.

給所有人的3個啟示


疫情持續一個多月了,如今,我們需要戰勝的,不僅僅是病毒,還有我們日漸疲憊的內心。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曾說過,「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採訪期間,趙丹感嘆,走到今天,真的是幸運。


不過我相信,所謂幸運,也都是在恰當的時候,做出了正確的反應。


她說,從媽媽生病到好轉,起碼做對了3個關鍵點:


1、及時就診。


發現症狀之後,媽媽很警覺,看醫生看的很及時,病情輕的時候就干預了,沒有發展成重症,這才有了在家治癒的可能。



2、保持冷靜,做好能做的事。


特殊時期,身體還出現和新冠肺炎高度相似的症狀,害怕、焦慮都是正常的。


情緒是人的本能反應,它其實是在給我們傳遞一些信息:


  • 恐慌,是在提醒你外面有危險了,需要做一些準備。
  • 緊張,是身體在蓄積能量。


如實的看到情緒傳遞的信息就好,之後,理性決策。


媽媽年紀大了,又生著病,作為子女,肯定是一萬個不放心。但是,如果在家陪護,結果也只會是白白增加感染人數,即便做好防護,老人的心理負擔也會很大。


所以,這期間,每天打幾個電話都是精心計算過的,打多了怕影響媽媽的情緒,打少了怕媽媽覺得不關心。


非常時期,情感的牽絆會放大,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冷靜。


3、在不明朗的情況下,看到正向的部分,調整心態。


  • 比如治癒人數一天天在增加;
  • 再比如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的迅速建成;
  • 還有家人都有好好防護,沒有感染等等。


不僅是每個小家在努力,整個社會都在一起努力。


起碼,做到這些,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在心裡,給自己的頑強點一個贊。


情緒abc理論認為,人們總以為是事件A導致的情緒C,其實,在A和C之間,還有一個信念B,正是信念B在決定你對情緒的反應。


比如,同樣的是面對疫情,有人緊張,有人不以為意,不過是因為一個怕感染,一個覺得沒多大事兒而已。


所以,如果情緒起伏時,調整自己的想法也很管用。


直到現在,身體慢慢恢復,趙丹媽媽仍舊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新冠肺炎,這次的病,對身體,對情緒都是一次大考。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段低谷期,都會成為你人生的寶貴資源。


趙丹說,等疫情結束,最想做的,就是和朋友一起,去大自然好好呼吸。


親身經歷一次才明白,值得珍視的東西其實很少,只是平時,我們都忽視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cINQnAB3uTiws8KQF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