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生物中報:凈利縮水超九成,股價如坐過山車

2023-09-01     支點財經

原標題:明德生物中報:凈利縮水超九成,股價如坐過山車

圖源:明德生物官網

曾憑藉新冠核酸檢測產品走上巔峰的明德生物,如今正面臨業績大幅滑坡的尷尬。

8月30日,明德生物(002932.SZ)發布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5.38億元,同比下滑89.77%;歸母凈利潤1.13億元,同比下滑95.92%。

對於業績大幅滑坡,明德生物解釋稱,傳染病檢測產品市場需求下降,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下降。

業績走下神壇

除了業績大幅下滑外,外界最關心的是明德生物巨額應收帳款何時收回。截至上半年末,明德生物的應收帳款為21.6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為27.11%,相比去年底的25.6億元,減少了約4億元。此前,明德生物曾對2022年的資產做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10.14億元,其中,有約5351萬元計提壞帳的應收帳款已經收回。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明德生物僅是一家年營收不足兩億、凈利潤4000萬的企業,業績並不突出。隨著2020年疫情爆發,明德生物通過新冠核酸檢測試劑抓住市場機遇,業績突飛猛進(相關閱讀:明德生物:核酸檢測需求大增,一季度盈利趕上去年全年)。明德生物在2022年年報中透露,自2020年以來,公司累計發貨超27億人份新冠核酸檢測試劑,檢測服務超過3億人次。

2020年至2022年,明德生物實現營收9.59億元、28.3億元、105.3億元,同比增長429.43%、195.05%、272.12%;歸母凈利潤4.69億元、14.13億元、42.08億元,同比增長1029.24%、201.37%、197.79%。

隨著疫情的爆發和消退,明德生物的股價猶如坐上過山車,由2020年年初的約36元/股持續增長至2022年5月份最高143.45元/股,此後股價開始走下坡路,由2022年年末的約57元/股跌至目前的約23元/股,相比高峰時期縮水了84%,相比去年底縮水了60%。

明德生物股價暴漲期間,明德生物實際控制人的一致行動人新余晨亨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和明德生物副總經理、董秘王銳2021年12月20日至2022年5月6日期間多次減持股票,累計共套現2億元。

市場競爭加劇行業風險

在經歷業績暴漲暴跌後,明德生物將去往何處?明德生物表示,未來,公司營業收入以及營業利潤將以免疫診斷、分子診斷、血氣診斷等常規產品為主。

明德生物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武漢,實控人陳莉莉、王穎在創業前曾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醫生。自成立以來,公司主要是做快速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2018年7月,明德生物在深交所上市,發行價20.45元/股。上市後,明德生物開始拓展業務線,由最初的POCT(即時檢驗)體外診斷產品逐步發展至免疫、分子、血氣診斷等。

一直以來,體外診斷試劑是明德生物的營收支柱。2018年至2019年,快速診斷試劑營收分別為1.5億元、1.6億元,占營收的比重為87.24%、89.25%。2020年至2022年,體外診斷試劑營收分別為7.8億元、24.7億元、97.8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分別為81.5%、87.3%、92.9%。

2023年上半年,明德生物的體外診斷產品和解決方案實現營收3.07億元,同比下滑93%,占營收比重為57%。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營收1.98億元,同比下滑14.88%,占營收的比重為36.85%,相比往年貢獻的收入大幅提升。

有業內人士對支點財經表示,檢測行業在疫情後產能出現過剩,後面進入了整合洗牌期。隨著自身業務發展需求,產品線更加豐富,比如明德生物從一家POCT公司變成了布局半個產業的公司,走的是大而全的發展思路。不過,免疫、分子等體外診斷領域部分細分領域已是紅海。

以免疫診斷中的化學發光技術為例,因其靈敏度高、特異度高等受到市場廣泛認可。東北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國外品牌在國內占據主導地位,2021年羅氏、雅培、西門子、貝克曼共占據77%的市場,國內企業市場份額領先的企業有新產業、安圖和邁瑞,分別占據6.2%、3.8%、3.2%的市場份額。

分子診斷主要應用在傳染性疾病檢測、腫瘤個體化診療、血液篩查等領域。2021年,除了國外品牌羅氏和雅培占據國內22%的市場份額外,華大基因、達安基因、科達生物、聖湘生物等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

也就是說,要想在上述市場中搶奪蛋糕,明德生物面臨不小的挑戰。

明德生物在財報中也表示,市場競爭加劇行業風險,體外診斷行業因臨床檢驗需求帶來試劑耗材消耗,可帶來可觀現金流且利潤率水平較高,吸引了成百上千家企業進入,每一個細分行業都有幾十上百家參與者,導致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此外,隨著體外診斷行業集采不斷深入,生化、化學發光等檢測試劑均已集采降價,未來技術壁壘低、國產化率較高的細分行業或面臨更大降價競爭風險。

明德生物稱,如果將來不能在技術儲備、產品布局、產品質量、銷售與服務網絡等方面持續提升,激烈的市場環境可能對公司生產經營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b6d74948ab08ad9d11e9d2034eb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