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玄奘「西天取經」,是古絲綢之路上不朽的紀念碑?

2023-10-23     國家人文歷史

原標題:為什麼說玄奘「西天取經」,是古絲綢之路上不朽的紀念碑?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顧歷史,我們會想到張騫通西域,想到路上絡繹不絕的各國使者、商人、探索者。其中,有一個人,他不僅是行走在絲綢之路上高知名度的歷史人物之一,更通過一本著作為我們記載了絲路沿線的所見所聞。由於經歷傳奇,後世小說家甚至以他為原型,創造了大型神話小說,位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說到這兒,很多人是不是已經猜到答案了,沒錯,他就是玄奘,那個時代最勇敢的人之一。

唐代高僧玄奘負笈圖(局部),此畫為宋代無名畫家所作,由當年到中國的日本僧人帶回國,原作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唐僧玄奘

艱辛的偷渡旅程

玄奘並不是《西遊記》里描寫的「奉旨取經」,更不是唐太宗的御弟。一路上最大的困難也不是所謂的妖魔鬼怪,而是通關的風險和惡劣的自然環境。

小說《西遊記》插圖。《西遊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以玄奘取經為背景創作而成

玄奘剛到涼州,其出國求法的消息就傳到都督李大亮那裡,李立即派人找來玄奘,要求他打消西去的念頭,強令其東還長安。其後怕他繼續西行,還發出「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的通緝令。堂堂一代高僧,剛到武威就成了「犯罪嫌疑人」。玄奘晝伏夜行到達今甘肅瓜州時,當地州吏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理解並敬佩玄奘西去求法的志向,便放了玄奘一馬,但催促玄奘趕快離開,以免遭到官吏的追捕。

瓜州前方就是湍急的葫蘆河(今疏勒河),然後是玉門關和五烽,偷渡能否成功呢?出於僧人的信仰,玄奘便來到瓜州當地的一所寺廟禮佛。正好遇見同樣也來禮佛的胡人石槃陀。石槃陀告訴玄奘自己信佛並希望成為居士,要求玄奘為他授戒。玄奘發現石身強體壯又有心向善,便為他授戒,並告訴他欲西行求法的意圖。

做了玄奘徒弟的石槃陀不僅支持師父的想法,還表示願為其嚮導,護送他出關。到了晚上,石槃陀又帶來了一名同行的老胡人和一匹又老又瘦的紅馬。誰知,老者在見面後卻勸玄奘不要西行冒險,「願自料量,勿輕身命」。老者告訴他,前面過了河就是玉門關,守官盤查很嚴。玉門關西北外方向有五座烽火台,均有將士日夜值守,隨時捉拿偷渡出關者,或索性將人亂箭射死。各烽火台之間相隔百里,期間儘是沙漠荒丘,水源只存在於五個烽台的警戒點內,要想取水而不被發現簡直難比登天。過了烽火台,就是方圓八百里的莫賀延磧,又稱流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且常有鬼魅出入。西去之路即使眾人結伴而行,也時常迷路而葬身沙海,獨自一人通過幾無可能。玄奘則告訴他,我為求大法,不論有多少艱難險阻,不達目的絕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老者聽後非常欽佩,表示自己雖不能捨命陪玄奘上路,卻把那匹「瘦老赤馬」送給玄奘,告訴他這匹馬雖形象不佳,但已往來伊吾(今哈密)十五次,老馬識途,希望能助其一臂之力。

唐隴右道西部。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樣,玄奘和石槃陀師徒倆在夜色中踏上了偷越國境的道路。到葫蘆河邊,健壯的石槃陀斬木為橋,布草填沙。兩人過河後便解駕小憩,相隔五十餘步,各自鋪褥安歇。但就在玄奘半夢半醒之間,他隱約感覺石槃陀正在拔刀一步步向自己走來,復又折回,折回後又走回來。

剛入僧門的石槃陀怎麼會對自己的師父拔刀相向呢?原來,唐朝的法律非常嚴厲,偷渡國境是死罪,而協助偷渡者也將一併處死,眼看前方就是玉門關和五烽,石槃陀想起那位老者的話,不免有些害怕,於是動了殺掉玄奘滅口的心思。玄奘發現後,也不驚慌,起身開始誦讀經書,念起觀世音菩薩。石見玄奘起身,便把刀放回,又去睡了。到了白天,在玄奘的追問下,石槃陀終於說出原因:您肯定過不去,您要被捉了,我還得受連累。玄奘見此,便向石槃陀發誓保證,我就是被捉也絕不會連累你,你儘管回去吧。於是石槃陀返回瓜州,只剩玄奘孤零零一人騎著那匹瘦馬向邊關繼續行進。

沒有「護照」的玄奘只能繞過玉門關,唯一的選擇就是穿越邊關五烽。這期間,先要經過八十餘里的沙漠,他孤身一人循著白骨和馬糞前行,經過艱苦的跋涉,終於到達五烽中的第一烽——白墩子。因擔心被官兵發現,他白天藏身在沙溝里,到晚上才爬出,悄悄來到水源旁取水。正在玄奘取出皮囊盛水時,突然一支冷箭射過來,險些射中膝蓋,接下來又是一箭。顯然,他被發現了,玄奘趕緊大叫:「我是僧人,從京城過來。不要射我。」邊喊邊向烽火台靠近。

台上的哨兵開了門,帶他去見校尉王祥,幸虧王祥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聽了玄奘的陳述後表示非常敬佩,但他勸阻玄奘不要冒險西行,願意送他到自己的老家敦煌長住講經。玄奘堅決予以回絕,並斬釘截鐵地說:「我為了探求佛學真諦,才冒死出國。如果校尉不肯放我西行,我情願領受刑罰,但絕不東移一步。」

玄奘西行的意志感動了王祥,留住一夜後,不僅送給他水和乾糧,還給他指了一條直達第四座烽火台的路,並告訴他:「第四烽的校尉王伯隴是我的一個宗親,也是心地和善之人,你只要說是我送你來的,他一定會幫助你。」這樣,玄奘不僅順利地通過了第四烽,王伯隴還送給他很多給養,並告訴他一個繞過第五烽的道路。

有了這兩位校尉的幫助,玄奘只過了一、四兩個烽,少了不少的麻煩。過了五烽,實際上就已經離開了當時大唐的轄區,偷渡就算成功了。

八百流沙界 三千弱水深

顧不上偷渡成功的喜悅,擺在玄奘面前的是八百餘里的莫賀延磧。莫賀延磧位於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古稱沙河,這並不是一條由水而是由大量的流沙構成的「河流」。那裡死寂一片,「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小說《西遊記》里收沙僧的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應是據此想像生髮而出。玄奘一人和他的那匹瘦老赤馬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大漠之中,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後,困頓疲憊的玄奘在從馬背上取下皮囊準備飲水時,不料竟失手打翻了皮囊,水很快就被沙漠吸乾了。懊悔的玄奘想重回第四烽取水,當他勒轉馬頭準備返回時,想起自己曾經發過的「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於是下定決心: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他調轉馬頭,繼續堅定地向西走去。

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一望無際的大漠,四顧茫然,孤身行走的玄奘眼前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幻覺,他看見無數妖魔鬼怪襲來,一會兒又見一支軍隊,還有隨風飄揚的旌旗。今天我們知道,這就是海市蜃樓。白天沙漠中的熱風,裹挾著黃沙,悶熱難耐;黑夜中的莫賀延磧,只有死人的白骨閃爍著磷光。作為一名虔誠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誦《心經》和觀世音菩薩來支撐自己不斷往前走。走了5天之後滴水未沾的玄奘已達到他生命的極限,口乾舌燥、呼吸困難,眼睛也睜不開了,最後人和馬都昏昏沉沉地臥倒在沙石上。僵臥到半夜,忽被一陣清風吹醒,頓時渾身倍感清爽,那匹識途老馬也站了起來,馱著玄奘前行。再走了一段時間後,那匹馬忽然精神煥發,拚命般地向一個方向跑去,飛奔了幾里之後,玄奘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中間是一汪清泉。真是天無絕人之路,玄奘與他的那匹瘦馬在這裡都喝了個痛快,終於從死亡線上掙扎了過來。

玄奘在這裡整整休整了一天,第二天盛水取草,繼續西進。兩天後終於走出了恐怖的莫賀延磧,到達伊吾,開始了他的西域各國之旅。

受困高昌與路遇悍匪

來到伊吾的玄奘還未來得及休整,消息就傳到高昌國王麴文泰那裡。位於吐魯番火焰山下的高昌國,當時是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國王聽說從漢地來了這樣一位高僧,立即安排了幾十匹好馬和一干人等去迎接玄奘。本來玄奘西行的路線中並不包括此地,無奈之下,在一干人馬的護送下,他來到了高昌。

絲綢之路遺產點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東面40多公里處,遠處即為火焰山,玄奘西行時曾取道高昌

在高昌,國王麴文泰對玄奘極盡殷勤,幾天後,當玄奘提出要繼續西行時,麴文泰說出了他的目的:希望您能「受弟子供養以終一身,令一國人皆為師弟子」,不要再想什麼西行啦,直接當高昌的國師豈不很好。玄奘聽後連忙回答,我此行只為求法,供養之事萬不可行。國王聽後表示:「弟子慕樂法師,必留供養,雖蔥山可轉,此意無移。」玄奘則回答:「玄奘西來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並婉轉地批評道,您世代修福,今天當上了國王,本應理解並支持我西行求法的願望啊,怎麼能阻礙我呢?

國王一看軟的不行,就威脅道:您要麼留在高昌,要麼我就把您遣送回唐朝,您看著辦吧。未想玄奘根本不吃這一套,也同樣撂出重話:「只可骨被王留,識神未必留也。」說完,便泣淚連連。麴文泰一看,也不好再勸,只好每日照樣殷勤款待,寄望於玄奘能夠回心轉意。

玄奘一看國王仍不改初衷,便開始絕食,連續幾天,滴米未進。眼看玄奘奄奄一息,生命垂危,麴文泰這下害怕了,趕緊叩頭謝罪,並在玄奘的要求下,在佛祖面前發誓答應放玄奘西去。不僅如此,他還與玄奘結拜為兄弟,為助其求法偉業,又準備了大量的物資和二十五名隨從。他還寫了二十四封書信,給西行途中要經過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請求各國給其弟西行求法提供必要的協助。同時也提出希望玄奘取經回來務必再取道高昌。

有了這位「國王哥哥」的幫助,加之沿途很多國家都信仰佛教的緣故,玄奘這之後的旅途相較以前確實有所好轉,但前方也絕非坦途,在穿越西域至其留學目的地——印度那爛陀寺之間,玄奘也曾多次遇險。

首先就是強盜。一路上,玄奘多次遇到強盜。在那揭羅曷國(位於今阿富汗楠格哈爾省)玄奘去朝拜佛影窟的道路上就遇上了強盜,但玄奘臨危不懼,居然說動強盜放下屠刀跟著自己一起去看佛影了。

恆河是印度教徒們的「聖河」,但就在玄奘乘船沿恆河而行時,卻遇到了其旅途中最為兇險的一次劫難。

無疑,這一次玄奘又是遇到了強盜,但這伙強盜與以往遇到的卻有不同,他們除了搶錢之外,還有著特殊信仰。這伙盜匪信奉印度教突伽神,每年秋天都要尋找一位英俊出眾之人殺掉來祭祀神靈。此時正值祭祀時節,他們發現了長相出眾的玄奘,「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於是強盜們開始認真地準備起祭祀來:取來恆河水,把玄奘洗乾淨,然後在樹林裡整地設壇,把玄奘拖上祭壇,準備開刀祭天。此時的玄奘自知在劫難逃,便對這些賊說:「願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說完便微閉雙眼,盤腿危坐在土壇之上,默默地誦經許願,將一切置之度外了。

但就在強盜舉起屠刀的一剎那,突然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這時與玄奘同船的一位老者高呼:「這是報應啊,取經的和尚殺不得啊!」強盜大驚失色,趕緊放下屠刀,忙問玄奘的同伴「此沙門從何處來?叫什麼名字?」同伴告知這是從唐土來求法的僧人。這伙有著虔誠信仰的強盜見此情況,覺得一定是自己的天神不允許用這位來自東土的法師祭神,於是趕緊懺悔。

端坐在祭台已經入定的玄奘卻毫無反應,一個強盜戰戰兢兢地去觸動祭台上的玄奘,他才從入定狀態中清醒過來,睜眼問匪徒「時至耶?」匪徒忙答:「不敢對法師無禮,真心向法師懺悔。」於是玄奘起身,手觸匪徒頭領天靈蓋上,口念幾段心經,然後為其授戒,曆數佛門十惡不赦之規。授戒畢,狂風停息,河面平靜,眾賊當即扔掉劫具兇器,歸還玄奘等人的衣資,頂禮辭去。

行程中另一大考驗還有惡劣的自然環境。戈壁沙漠還好,因為畢竟比起玄奘之前孤身一人,現在多了其他人的照應。這一段對其身體意志考驗最大的可能就是雪山了。凌山,也就是蔥嶺的北麓,是著名的冰山,海拔七千多米,終年積雪,異常險峻。山坡又冷又滑,攀越非常艱難。若遇雪崩發生、冰層斷裂,巨大的冰塊則會滿山滾落。玄奘與高昌國王派出的護送人員翻越凌山用了七天七夜。整個凌山沒有一塊乾燥之地,他們只能「席冰而寢」,而且由於氣壓太低,飯菜也根本無法煮熟。一行人過了凌山後,凍餓而死者便十有三四。

西行雖不易,但玄奘一路還是巡禮拜佛、弘揚佛法、探訪高僧,並記錄下沿途的諸多奇聞。在唐貞觀五年(631),經過三年多的艱難跋涉,玄奘終於抵達了他心目中的聖地——那爛陀寺。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那爛陀寺是當時世界佛教的學術中心,也是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

玄奘一進那爛陀寺,就得到了幾乎是最高規格的待遇。寺中專派勤雜一人和一個婆羅門做僕人,食宿方面也有特殊照顧,出行可乘坐象轎,又不用承擔任何寺里的事務。一切安排妥當後,玄奘又到那爛陀寺周邊去遊歷、禮拜佛跡,轉了一圈之後,才開始其長達五年的留學生活。

經過五年的系統學習,玄奘學業已成,但他感覺那爛陀寺雖是最高學府,但仍有所不足,還有拜訪其他學府和高僧的必要。他離開那爛陀寺,遍訪了印度其他地區,只要遇到學有所長的人就會停下來求學。

等他又經過五年的遊學再次回到那爛陀寺後,應戒賢法師之囑,為大眾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因其綜攝各師所長,學識並世無雙,聲譽也越來越高。但就在此後,聲譽日隆的玄奘卻被捲入到一連串的辯論當中,而且辯論的舞台越來越大、規格也越來越高。

當時有一個順世外道來到那爛陀寺挑戰,書論點40條懸於寺門,聲稱若有人能駁倒他,便情願輸腦袋相謝。戰書掛在那爛陀寺門口,一連幾天,無人敢出去應戰。這時,玄奘挺身而出,他命人將其喚入,請戒賢大師等人作證,與這個順世外道展開了論戰,最後駁得對方啞口無言,心悅誠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腦袋。玄奘說:「佛門弟子不會害人,你就做我的傭人吧。」之後他又駁倒小乘佛教的頂級高僧般若毱多,而其最輝煌的表現當屬戒日王在曲女城(今印度的卡瑙季)舉辦的全國辯經大會上。 

這次法會極為隆重,戒日王邀請了十八國的國王、3000多名大小乘僧徒、2000多名婆羅門和外道、1000多名那爛陀僧徒。這些人都是各個教派挑出的頂級高僧和有名望的學者。遠近前來觀禮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大會儀式開始後,玄奘法師登上富麗堂皇的論壇寶座。戒日王恭請其為論主,稱揚大乘教義。法會以玄奘所著《會宗論》《制惡見論》的論點標宗,開出的條件是「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斬首相謝」。十八天的法會結束,沒有一人提出異議。據印度風俗,玄奘應騎象遊街,戒日王精心挑選了一頭大象,上插彩旗,但玄奘不肯。戒日王說:「這是古來的規矩,不可破壞。」玄奘堅決推辭,於是用了其袈裟遊街遍唱。玄奘法師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大乘教徒尊他為「大乘天」,小乘教徒則尊其為「解脫天」。自此,玄奘在印度榮耀備至,成為人盡皆知的人物。

絲綢之路遺產點興教寺,於公元669年專門為遷葬玄奘而建,其名因唐肅宗題塔額「興教」而得名

潛心譯經 圓寂玉華

公元641年,42歲的玄奘滿載取回的經書和一些印度奇花異果的種子踏上了回國的道路。相較西行求法之艱難,東歸的旅程就要好很多了,因為有印度戒日王安排護送。但正如《西遊記》所描述的,回程中玄奘確實經歷了渡河失經這一難。不過現實中並不是被大白賴頭黿拋入水中,而是在渡信度河(今印度河)時,船到中流,突然起了風浪,船上有五十夾經本及花木種子失落河裡。對此玄奘除了懊惱也別無他法,只能盡力沿途補抄。過了這一關,前方基本就沒什麼大災大難了,玄奘一路禮佛講經,於644年抵達了于闐(今新疆和田)。

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於闐他還得知麴文泰的死訊,自然也就無緣兌現他取經回來取道高昌的承諾。就要進入國境,玄奘向唐廷上書,秉報自己求法歸來的消息。想當年他是偷渡出國,如今歸來,還是要探一探官方態度的。七八個月以後,唐朝的使節帶來了唐太宗的敕令,「可即速來,與朕相見」,並安排了沿路的接送事宜。有了這道手諭,便了卻了玄奘的一切擔心。公元645年,玄奘在離開祖國近20年,歷盡磨難後終於回到了長安。長安城一時萬人空巷,爭睹這位高僧的風采。正在洛陽指揮遼東之戰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消息後,亦傳令玄奘速到洛陽與之相見。

在這次與玄奘的初次會面上,太宗見玄奘舉止文雅,言行得體有度,又考慮到一個去異國他鄉的僧人能在西天佛國取得如此巨大的聲譽,非有過人的膽識與才學而不能為。這樣的人才不正是當朝所需的嗎,於是便向玄奘說:「大師如能脫去袈裟,參與國事,一定能建立不朽功業。」玄奘回答:「奘自幼出家,一心向佛。所學全是出世超脫之理,與入世之道相悖,恐無助於朝政。」並提出「貧僧只能以弘揚佛學來報國恩」。說到歸國的打算時,他請求太宗恩准他去少林寺潛心翻譯所帶回的佛典。

玄奘從洛陽返回長安,奉命住進弘福寺,全身心投入到譯經工作,並撰寫《大唐西域記》一書,記錄沿途的見聞經歷。公元648年,玄奘再次拒絕唐太宗要求其還俗的請求,並於同年擔任慈恩寺的住持。此後,這裡便成為其譯經和居住的主要場所。652年,在玄奘的奏請下,又在寺內修建了用於貯存佛經的大雁塔。據統計,玄奘及其弟子從公元645年5月到663年10月,18年6個月的時間共翻譯佛經1335卷,平均每年超過72卷,每月6卷多,每5天就翻譯一卷。玄奘每天對當天需要完成的任務都有詳細安排,做到「計時分業」,白天不能完成時,晚上也要補足。

公元645年,玄奘取經歸來,僧侶與信徒們在長安的寺院前迎接馱著來自印度的佛教畫像與經書手稿的馬隊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在譯完《大般若經》之後,玄奘感覺力所不支,突然停筆對弟子說:「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從此他絕筆不再翻譯,而是專心悟道拜佛。

正月初八,玄奘一弟子因夢見一尊莊嚴高大的佛塔突然倒塌而驚醒,趕緊找師父解夢,玄奘告訴他:「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徵。」一天後,這位一生中走過千山萬水、曾經用腳步丈量過絲綢之路的僧人在玉華寺跨越屋後的水渠時,不慎跌倒,小腿處「稍許皮破」。從這天開始,玄奘再也沒有起床,靜養了幾天都不見好。

在生命彌留之際,玄奘不停地念誦佛經。從二月初四夜開始,他右手支撐頭部,左手伸左腿上,舒足重累右脅而臥。初五日夜半時分,其弟子問:「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您是不是已經決定可以生到彌勒佛凈土呢)?」玄奘答:「得生。」

留下這兩個字後,玄奘法師便在玉華寺內圓寂,終年六十五歲。

玄奘法師像和絲綢之路遺產點西安大雁塔,大雁塔是公元652年在玄奘的奏請下修建,用於貯存佛經

一千多年前,玄奘西行,歷經艱難險阻,終成中外交流史上的一顆明珠。一千多年後,「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也在當今世界閃耀著光輝。回首玄奘西行之路,既是一場追尋真理的旅程,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不朽的紀念碑。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玄奘用實際行動證明,用虔誠與善意溝通往來,才能讓人類文明走得更遠。

(本文作者黃金生,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7月上,原標題為《唐僧玄奘玩命驢友 偉大海歸》,有刪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7bb29bfc08b3ebe9533f93fb7534e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