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對人工智慧造成大規模失業、不平等加劇的可能性深感擔憂

2024-06-18     北青網

當地時間周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刊出了一份名為《拓寬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收益:財政政策作用》的經濟學研究報告。

非常吸引眼球的是,IMF直言對「AI大量搶走人類飯碗」深感擔憂,同時呼籲各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自己的經濟。

生產力與失業率一同增長?

IMF在報告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促進生產力增長和推進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但該組織也警告稱,這種技術引發了有關「大規模失業和不平等問題不斷加劇」的深刻擔憂。

IMF預期,AI轉型可能會更加頻繁地影響高技能勞動者和白領工人。在之前的生產力暴增時期,以機器人技術為例,主要影響的是藍領工人。IMF認為,與過去的顛覆性技術不同,人工智慧時代存在諸如「高技能職業工作崗位減少」的可能性。

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IMF財政事務部副主任埃拉·達布拉-諾里斯也用上了美聯儲同款的「higher and longer」描述。她表示,對於面對更高失業率、更長失業周期的工人們來說,轉型可能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年紀大一點的勞動者可能沒有人工智慧時代所需的技能,可能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時間來獲得這些新技能。

IMF也給這份預期增加了更為混沌的猜想——除了高技能工人外,AI也有可能使得機器人更加智能,從而導致藍領工作進一步變得自動化,這可能會加劇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失業率上升的同時,勞動者的平均工資一同上漲。

該組織警告稱,生成式AI也有可能營造出一個「日益集中和贏家通吃的市場」,資本將聚集在個別極少數的公司手裡。

這份報告也不是IMF第一次對AI重塑就業市場發出警告。此前在今年1月時,該組織曾警告稱AI可能會影響全球接近40%的工作,取代其中的一部分,同時創造出一些新的工作。與之持有相近觀點的還有高盛,這家華爾街大行去年曾預測AI可能會取代全球3億份工作。

當然,往好處看,IMF的模型也顯示,從5年以上的周期來看,AI最終還是有機會實現壓低就業率,提高勞動者收入的遠期效果。但對於受到影響的勞動者而言,5-10年的過渡期顯然會對職業生涯產生巨大影響。

政策能做些什麼呢?

IMF總結稱,鑒於人工智慧未來的不確定性,各國應該採取更為敏捷的方法,為潛在「高度破壞性的情境」做好準備。

這份報告還列舉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改善失業保險體系,同時教育和培訓政策也需要適應新的現實,從而幫助勞動者為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做好準備,同時更加重視提供一系列「終身學習」服務。IMF也指出,基於行業的培訓、學徒制度和技能再培訓計劃,可以在幫助工人轉型到新領域期間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稅務政策方面,IMF也建議不要特意對人工智慧收稅,指出此舉可能會阻礙生產力的增長。與此同時,IMF建議提高資本利得稅、增值稅和企業稅,來幫助抵消不斷增長的財富不平等。

編輯/樊宏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089cd9a58c8e8b4eba50558497690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