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個時期最好自己帶,父母知道原因後扎心了

2019-07-29   媽媽要成長

導語:

昨天同事和我聊起了她的家事,提起孩子的嬸嬸,嬸嬸的孩子從出生就放在家裡由婆婆帶,她整個人就像沒有結婚一樣放飛自我。就在前兩天,家裡蓋房子,她竟然撇開家中的孩子瀟洒的找老公去了。因為家中正在蓋房子,老人還要照看兩個不滿兩歲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和妯娌的孩子同歲),家裡格外的忙碌。同事滿口埋怨,也表示很無奈。

「我沒有他心狠,我的兒子白天上班,由孩子的奶奶帶,晚上即使再累我也要把他接回去。她嬸嬸真是輕鬆慣了,一年不在家幾天,孩子照樣不摟,兩個人二人世界很是瀟洒。」同事說。

「那孩子和她親嗎?」我問。

同事說:「啥叫親,回來要帶著孩子去姥姥家,孩子硬是死活不去。看著她想看見陌生人。」

「那你的孩子呢?」我問。

「我家兒子可粘我了,一回家就伸著手要媽媽抱抱,和他爸爸更親,那叫聲連我聽了都吃醋。」同事說起兒子一臉的幸福。

01.老人帶孩子

記得我家小兒子一歲半的時候,因為工作原因,把他送回老家由奶奶照顧。小孩子老人照顧自然很親,可我總感覺虧欠了孩子很多。雖然一個月半個月都回家看看孩子,可每次回去他都哭著不願意在老家,以至於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回去。總想著孩子在家不愁吃穿,也受不了什麼委屈。可等到把孩子接到身邊,發現無論孩子的性格還是其它生活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就拿孩子晚上睡覺來說,他每天晚上要摟著我的胳膊才能入睡,每到半夜的時候幾乎都能聽到孩子的哽咽聲。起身看發現孩子並沒有醒,而是在夢裡哭泣。每次看到孩子這樣,我心裡就很不是滋味。性格方面孩子更顯得脆弱,不知道那句話說的不對了,他就一個人鑽到房間裡偷偷的哭(那種不出聲的哭泣)。

02.嬰幼兒安全期

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李玫瑾教授講的嬰幼兒安全期,孩子在三歲之前有父母陪伴,孩子能很好的建立安全期。這樣孩子在以後成長的路上思想會更加健康,人格上會更加的健全,生活的更加有底氣。

記得馬伊琍曾在一檔節目裡被問對她影響最大的人誰,馬伊琍提到她的父親。她說她最幸運的是有一個對她要求嚴厲並深愛她的父親,父親很尊重她的選擇和建議,讓她從小就生活的很有底氣。父親的愛讓她從裡到外感到安全,正是因為這份安全感,讓她面對生活多了份韌勁和勇氣。

現在孩子跟著我生活已經三年多了,大概半年以後他明顯半夜哽咽的次數就少了,現在孩子六歲,哽咽基本消失了。

父母生育孩子以後,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離家,我們就有了留守兒童。記得一個很戳人淚點的公益廣告,一名快遞員去山區送快遞,一個小男孩偷偷的鑽進快遞箱,就因為他聽說這是北京來的快遞,爸爸媽媽在北京打工,跟著快遞車就能找到父母。

就像我剛剛提到的同事妯娌的孩子,雖然爺爺奶奶也很愛孩子,但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更多的肢體語言,缺少愛的互動和交流,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總感覺缺少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她也說不清楚是什麼。

我喜歡說不缺愛的孩子是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和童年缺愛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和辦事能力上有著明顯的區別,愛中長大的孩子更自信,更喜歡參加挑戰,因為無論在哪裡都有一份家人的愛在默默的陪伴他。而缺愛的孩子則辦事總是小心翼翼,總是害怕出錯,對自己缺少一份自信。

現在原生家庭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雖然孩子的很多問題不能完全歸結為原生家庭,但有句話我非常的認同。「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