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報道,對於常青藤名校的捐贈招生潛規則早已屢見不鮮。
名校接受「捐贈」不是新聞。
英國劍橋2000年就曾接受了比爾蓋茨捐贈的2.10億美元的資金。在2015年度,哈佛大學的捐贈基金已經高達364億美元,排名全美第一。同年,它獲得的捐贈排名全美第二。史丹福大學的捐贈基金規模排名全美第五,高達222億美元,它在2015年獲得的捐贈總額排名全美第一。
只是長期的捐贈文化下,捐贈者從「老生」衍生到「新生」恐怕就在所難免了。
早在2013年,《南方周末》就以一篇《美國大學招生「潛規則」》,細數美國精英大學招生「潛規則」。文中披露,「如果你能給哈佛大學捐款至少100萬美元,你就能獲得哈佛學校資源委員會(COUR)會員資格」
而這些子弟都是誰呢?
《衛報》拿特朗普的女婿賈里德·庫什納舉例子,說他「學生時期雖然成績平平,卻被哈佛大學錄取。這也許與他的父親曾承諾向哈佛捐贈250萬美元有關,又或許是招生辦公室認為,他才是最終為中東帶來和平的天才。」
「捐贈」似乎成了歐美名校名校和權貴階層最甜蜜的關係。
這一關係正進一步將更多的平民階層、非「精英」階層推在大門之外,成了社會關注的問題。也就是文章開始這一起訴訟的來源。
02
為什麼名校熱衷接受捐贈呢?
維護名校的體面 保持經營的獨立
對歐美的實力高校而言,是否能夠辦好,很大程度上看它能吸引到多少捐贈。這些關係到學校是否能夠擁有一流的校園設施,世界級的教師,最尖端的科研技術,同時還能讓許多無法依靠家庭承擔費用的一流學生進入其中學習。
私立大學的校長,其就職期間最核心的職責之一,便是為學校籌款,因為美國大學為了維持自身在學術、教育等各方面的領先地位,所需要的教育與科研經費,是非比尋常的。
而如果這筆錢由政府撥付,且不說拿到的金額會大大縮水,拿到錢後還能否保持學術教育方面的獨立性,就不好說了。
給學生經濟上關懷
高額助學金是很多名校的優勢之一。
根據華盛頓郵報網站2015-2016學年的問卷:哈佛畢業生當中56%得到基於需要的助學金,平均得到資助47,053美元;耶魯大學1364名新生當中,51%得到基於需要的助學金。
而史丹福對於父母年收入低於12萬5 美金的學生基本免費。史丹福大學的無貸款資助政策使多數年收入低於60000美元的家庭不用繳交學費及住宿費。史丹福錄取援助的對象很多都是國際海外生。
正義的理由之外,也出現了許多小心思:「捐贈」要錢事小,通過錢過濾掉「窮人」,保持「血統純正」是真
(哈佛大學畢業典禮 圖源:新華社)
據了解,對於哈佛招生辦招收「捐贈生」行為,當時的甘迺迪政治學院院長曾發郵件誇讚其是「英雄:
「你再次創造了奇蹟,我對於你招收的學生非常開心。這一次招生是一次巨大勝利。」
對於此消息,有人表示並不稀奇——
「哈佛招生潛規則」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在其招生系統內部,有一個VIP綠色通道,專為一群「特定人群」服務。
據了解,為了讓這些「VIP」能夠順利通過招生面試,哈佛招生辦「苦心積慮」為其設置了一系列「暗語」,比如:
「小獎勵」
這一項針對的是哈佛捐贈者的親屬,教職工子女,哈佛校友的子女(繼承群體),學校招募的運動員以及少數族裔。
「院長關注名單」
也可以叫做「關係戶名單」,上名單的人基本上都與學術能力無關,而是靠家族捐贈而進入名單中。
比如說給哈佛捐錢建立了一個圖書館,就算是對學校做貢獻者,他們的子女會被優先選擇。
「Z-list」
這項招生暗語一直是哈佛大學不願意直面透露和辯解的,在這個list上的申請者,幾乎都是不滿足哈佛錄取的硬性條件,但除非主動放棄,不然都會被學校錄取。
主要是他們的關係「夠硬」!
但唯一有差別的是,在這個名單上的申請者都要延期一年入學,申請一年gap year。
坊間傳聞歐巴馬的女兒瑪麗亞歐巴馬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進入哈佛,在2017年12月15日哈佛放榜日,並沒有看到她的名字。
這個消息是在5月1日才被通知到,而後瑪麗亞歐巴馬選擇了一年gap year,延後入學,這和「Z-list」的錄取方式如出一轍。
歐巴馬和他的大女兒
在美國,捐樓上名校是富人們的常見做法;
接受校友饋贈,延續二代關係,在美國高校也並不罕見。
根據福布斯中文報公布的2013年美國大學捐款統計,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是美國最富有的兩所大學。
圖源:福布斯中文報
該表格統計了美國最富有的22所高校在2013年獲得的捐贈數額——
圖源:福布斯中文報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高校捐贈」在美國是一個較常見的現象,不僅是哈佛耶魯等常青藤獲得捐贈,美國其他公立學校也在獲捐榜單之上
對於所謂「捐樓上哈佛」說法,哈佛官員也給出回應:
捐贈者可以為低收入學生提供獎學金和經濟援助,並幫助支付研究費用和大學的其他學術成果。Harvard points out that donors fund scholarships and financial aid to its low-income students and help pay for research and the university’s other academic endeavors.並聲明,給錢並不能保證入學。And giving money doesn』t guarantee admission, university officials said.
2014年9月,香港陳啟宗、陳樂宗兄弟通過家族基金「晨興基金會」,向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捐贈3.5億美元,創下哈佛378年校史上單筆捐款金額之最。
2015年,約翰保爾森向哈佛大學捐款4億美元,打破了校史記錄。
2016年9月,在舊金山的一次演講中。Facebook掌門人扎克伯格的太太Priscilla Chen宣布他們夫婦將在未來10年里先出資30億美元,相當於200多億人民幣的資金作為在本世紀末之前治癒這個星球上的主要疾病的第一筆啟動資金,包括成立生化科學研究中心(將與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建立)。
捐贈文化的起源於近代早期,在人文主義、新教和清教教義的影響和推動下,英國社會各界人士,為了打破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地位,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擴大受教育的對象和範圍,紛紛捐資創辦文法學校、大學學院,捐贈圖書、設立獎學金,增開公開講座,掀起了一股教育捐贈的熱潮。
美國大學接受校友的捐贈率也是衡量其辦學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以美國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為例,這些私立大學雖然也會得到美國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但數額極其有限,與公立高校得到的巨額補貼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捐贈名校,無論對於捐贈者和受贈者來說,都是「雙贏」,捐贈也成為富豪們圓夢名校的一條捷徑。
對於中國大陸學生而言,超低錄取率的世界名校仿佛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根據2018年的美國大學錄取數據,藤校錄取率均低於10%,哈佛大學僅為4.7%,而這其中國際生比例不足13%,中國學生能夠躋身其中的每年不超過3人。其他學校的競爭激烈也可想而知,捐贈留學,讓你在錄取率極低的夾縫中,仍存一道名校之光。
「以捐贈,進名校」, 良的捐贈傳統在英美大學成立之初便一直延續至今,聞納教育遵循海外法律中鼓勵對名校捐贈的政策,大力開展常春藤名校的保送計劃,以獨特、專業的名校捐贈方式,幫助數百名精英子女進入英美名校。同時,我們還提供背景提升,圈層融入,高端禮賓等增值服務。
聞納教育集團秉承培養優秀繼承者領袖精神,著重精英教育,回報社會為力量的信念,以其獨特、專業的名校捐贈方式為下一代繼承者們實現「家族名校夢」。
聞納教育的名校捐贈直錄目錄如下:
(但中國人怎麼捐贈,是不是要找機構做, 具體問題探討,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重慶立思辰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