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離看懂藝術最近的一次

2023-07-27     漫成都

原標題:這是你離看懂藝術最近的一次

要說這兩天成都最火的展出活動是什麼,雙年展無疑了。

朋友圈隨時可見的刷屏與打卡,的確看得人想立馬奔赴現場親自感受藝術的無窮魅力。今年雙年展火爆,除了有成都本身所具有的藝術之城的基因打底,更因為雙年展上大咖雲集,許多國內外作品首次在成都展出。

與此同時,代表著各自獨立藝術議題與表達的24個平行展也陸續展出,其規模也創下國內雙年展平行展之最。輻射全城甚至周邊的展覽格局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的看展環境,讓看展、享受藝術真正成為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眾多平行展中, 備受關注的《繪畫交換形象:當代抽象藝術展》更是成為熱度較高的一次展出。僅開幕當天,成都罡美術館內就嘉賓雲集,川內外藝術家、高校學者、專家、觀眾等近四百餘人前來觀展。

要看展,首先得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知道什麼是抽象藝術嗎?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代表隨機或者一種組合而成的新的概念。而抽象藝術一般被理解為一種通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的藝術。但僅僅如此,就能看懂抽象藝術了嗎?

肯定不是。

馬克·羅斯科《無題(紅與橙色於橘粉色之上)》

今天,我們請來平行展《繪畫交換形象:當代抽象藝術展》策展人、四川音樂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鍾舒給我們進行一輪 入門級的藝術科普

鍾舒

四川音樂學院副教授,博士

碩士生導師,獨立策展人,寫作者

如何看待抽象藝術作品呢?

抽象藝術是動盪時期的產物,是藝術家的面具

抽象藝術生髮於100年前,是藝術適應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產物。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正是從過去的古典主義進入到現代化工業文明的階段。

當社會發生重大轉折和更替時,先前的文化系統、藝術品味都將洗牌進入新的階段,抽象藝術正是一百年前那個動盪時期的產物。抽象藝術產生於紐約,並不是單一的一種藝術風格,而是多元藝術語言的雜糅後的產物。

看待抽象藝術,一方面,它和具象藝術並不是完全獨立、割裂,相反,他們之前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理解,抽象藝術是藝術家的面具。另一方面,抽象藝術近年來在國際上愈發流行,是與全球化語境、圖像化泛濫有關。

米羅《蔚藍的金色》,1967年,巴塞隆納米羅基金會藏

為什麼抽象藝術看不懂,還總能拍出高價?

因為藏家與藝術品審美之間產生了高度共鳴

藝術的價值並不在於可以被完全理解和闡釋。正如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解。

抽象藝術更在於一種意識的共鳴和連結。拍出高價的背後取決於兩個因素,藝術家本身的藝術成就與藝術品的價值;另一方面,在於藏家與藝術品審美之間的高度共鳴。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畫》1997年作

為什麼有人說抽象藝術能使人產生心靈的震撼?

這是由視覺引發的知覺連鎖反應

有些藝術傑作確實有類似的觀看效應,首先它可能尺寸很大,藝術作品放在特殊的空間裡展示,會增強它的魅力。尺寸的巨大,會激發觀看者的被裹挾、被包裹的情緒。

其次,高頻的線條、色塊充滿形式感、節奏感或厚重、力量,對於正常人來看,是由視覺引發的知覺連鎖反應,進而產生心靈的震撼。

吳冠中《雨花江》

為什麼需要去練習欣賞抽象藝術?有人說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方式?

抽象藝術就像心理學,know yourself

抽象藝術背後多少有哲學的內涵,慢慢去理解抽象藝術,正如人面對複雜的哲學問題,看似簡單,背後卻有深邃的文本。

抽象藝術的價值在於你的每次觀看,體悟和收穫都不同,就像你遇見一個有趣的人,每每想起他/她,都是不同的時刻,都有不同的體會。抽象藝術就像心理學,know yourself ,儘管有那麼多的精神分析,我們還是難以搞懂自己,道理是一樣。

米羅《小丑狂歡節》,1925年

《繪畫交換形象:當代抽象藝術展》 可以說近年來川渝地區極少以抽象藝術作為主題開展的群展之一, 在藝術家和藝術傑作的數量上和展示上都具有相應的規模, 是今年夏天最不能錯過的精彩展覽之一。展覽 彙集了國內外不同地域藝術家的抽象傑作。同時展現了難能可貴的抽象藝術實踐與現場。展覽主要以架上繪畫為主,包含了72幅作品,涉及到23名藝術家。

譚平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無題》2018年

譚平被譽為中國抽象藝術的領軍人物,當代中國藝術設計學科的拓荒者、中國實驗藝術學科發展的推動者。這系列身份標籤中可以看到抽象、實驗、設計幾個關鍵詞。

從這些詞語出發,內行會看到設計語言(點、線、面構成主義)、版畫的視覺語言與抽象藝術之間的關係。那麼普通觀眾可以去嘗試理解藝術這個大門類下,學科之間的交叉與實踐對於藝術家而言同樣重要。

從譚平的繪畫中可以看到東西方藝術精神與文化的滋養與饋贈,他的抽象繪畫就像一個「砝碼」,是文化交融與碰撞後的對話。從藝術家個體經驗出發,回顧過往藝術家個展可以從「細胞」「廢墟」「刺痛與撫慰」「覆蓋」「······」「山外有山」「童話」「模數」「雙重奏」等名字中窺斑見豹。主題或是圍繞身體、生命、行動、運動、時間,是藝術家的個體生命經驗的呈現,也是與當代藝術間奏的寫照。

因此,理解譚平的抽象藝術,不要只看到畫面上的大面積黑色色塊、突兀的線條,更應該去關注生命中的平衡,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說 「告別是一種決絕。至暗時刻,藝術是面對黑暗擠出的那道光。」

鄧國源

曾任天津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美國南德克塔大學榮譽教授

《在田野》

在本次「繪畫交換形象」展覽中,鄧國源《在田野》系列引起了很多人的喜愛。一個「在」字的在場激發了多少人的視覺體驗,從視覺出發,歡樂、流暢、恣意地搖曳、生長的色彩線條,充滿著生命的厚度與強度。

藝術家似乎畫的是風景畫,但並不是被藝術家凝視和表現的風景。這些在田野中的植物的歡快是一種自發的野生的主體,不被任何東西牽引、也脫離了來自土地的束縛,它們在自發的產生共鳴和嬉鬧,視覺所觸及的地方,耳邊又充盈著快樂、生猛與擴張的植物之歌。

這些抽象的表現充滿著巨大的張力,有沒有觀眾,它都在生長與高歌,所以 觀看時你能獲得一種輕鬆、愉快與力量的聲張。

孟濤

中國藝術年代人物

四川省油畫學會副會長

《擠壓的實體》

熟知孟濤繪畫的人會對其本次參展「抽象藝術」感到一定的驚訝。在此之前,孟濤的繪畫對生命形式、人類紀弘大題材表現出高度人文關懷,而本次參展的四幅作品卻有著驚人的內斂與克制之美,猶如吹奏出的小夜曲,有著暫時的休憩與養息。

在展覽現場不少觀眾不僅為畫面靜謐之下的生命涌動表現出驚嘆,也為充滿摩斯密碼似的畫面嘖嘖稱奇,詭異、古典、柔美、力度,」「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模凌兩可、曖昧不明卻有著難以表達的審美吸引,或許這就是抽象藝術的魅力。無需闡釋,審美只需要一種即刻的獲得感足以。

——漫成都.活動——

文字 | Anyu

編輯 | Penny

圖片|受訪者提供

主編/出品丨王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e6e5f67442f3d890a3edcd3bd074d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