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輔國謀害張皇后,唐代宗為何不施救,反而在父親靈前殺害她母子

2023-03-23     尋根拜祖

原標題:李輔國謀害張皇后,唐代宗為何不施救,反而在父親靈前殺害她母子

大唐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十五日的華清宮一片殺氣騰騰,黑夜裡,全副武裝的神策軍將士們刀出鞘、箭上弦,只待一聲令下就將殺奔長生殿。

而長生殿里的唐肅宗已經處於彌留之際,張皇后一臉悲切地侍奉在一旁,全然不知道一場危機即將到來。

夜半時分,殿外突然傳來嘈雜聲,侍衛慌慌張張地跑來,還來不及張口就被一支箭射倒在皇帝的床榻前。

張皇后一驚,只見李輔國率領全副武裝的禁軍,威風凜凜地闖了進來。

「完了!」張皇后閉上雙眼,敗了,自己的命運將由這個死太監掌握了。

太子呢?她不甘心地抬頭張望。

太子李豫就在人群中,他冷冷地瞟了一眼張皇后,又揮揮手。一群士卒惡狠狠地衝上來,粗暴地將張皇后拖出了長生殿。

張皇后最後看了一眼病榻上的唐肅宗,他已經不能說話,雙眼睜得大大的。曾經一言九鼎的皇帝,現在只能痛心地看著眼前發生的駭人一幕,卻無能為力。

後半夜,唐肅宗駕崩了,太子李豫靈前即位,是為唐代宗。

第二天,消息傳遍了長安城,除了新老皇帝的交替,還有張皇后被殺,以及她的小兒子李侗去世的秘聞。

這一夜,原本應該是另一個版本。

張皇后已經讓趙王李系做好了準備,單等李豫進宮後立刻將他殺害,並以皇帝的名義宣布改立李係為太子,同時抓捕李輔國。

卻不料李輔國夠狡猾,搶在張皇后前面動手了。

唐代宗有驚無險地登上了皇位,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他下旨宣布將張皇后廢為庶人,雖然此時她已經死了。

嚴格來講,唐代宗此舉不合法,因為張皇后是唐肅宗冊封的,他無權變更。殺害自己的嫡母更是有違人倫,但滿朝竟沒有一位大臣反對。

因為在大臣們的心目中,這位張皇后將來必定是大唐的禍害,唐代宗此舉雖有違人倫,但符合國家大義。

從此,張皇后就成了歷史反面教材,被後人罵了一千多年。但這個評價很不公平,史書的記載也多有失實之處,我要還給你一個德行高尚、能力超強的一代賢后形象。

張皇后的崛起之路

說起來張皇后與唐肅宗李亨還是親戚,張皇后的奶奶竇淑,與唐肅宗的奶奶昭成皇后是親姐妹,唐玄宗(唐肅宗的父親)小的時候就由竇淑養大。

天寶年間,張皇后嫁給太子的李亨,位份只是個良娣。

天寶十二載(753年),張良娣給李亨生下第十二子李佋。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攻入長安,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而李亨則前往靈武,承擔起平叛的責任。

由於兵荒馬亂,途中多次遭到散兵的襲擊,這一路他們走得很艱難。張良娣尤為不易,因為當時她又懷孕了,挺著大肚子一路顛簸,連驚帶嚇。

然而,張良娣卻表現得相當堅強,每晚宿營,她總是讓李亨睡在裡面,自己則睡在外面。

李亨笑笑:「禦敵不是你們婦人家的事,你何必替我擋在外面呢?」

張良娣說:「路途艱難,咱們衛兵太少,萬一有個不測,我好抵擋一下,給你爭取一點逃跑的時間。」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背後卻是以命換命的忠貞與剛毅,這是個勇於犧牲,心中有大義的女人。

到達靈武不久,張良娣就生下自己的第二個兒子李侗。產後才三天,人們驚訝地發現,張良娣出現在了軍營里,給戰士們縫補衣服。

李亨很心疼:「產婦忌勞累,你這是何苦呢?」

張良娣說:「我哪有空考慮自己的身子,眼下你的大業最重要。」

順便補充一句,張良娣生得很漂亮,體態豐碩,善解人意,又聰明、口才好。才貌雙全,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品行又好,這樣的女人哪個男人不喜歡?

於是李亨登基後,立刻冊封張良娣為張淑妃。

升級後的張淑妃更忙了,她「親蠶苑中,群命婦相禮,儀物甚盛」

丈夫日理萬機,張淑妃這個女才子自然不能閒著,她成了唐肅宗的賢內助,與李輔國一起「干預朝政」。

里外一把抓,擼起袖子干粗活,洗腳上岸讀公文,我的天,張淑妃還是一把萬能鑰匙呀,唐肅宗賺翻了!

然而,這世上從來都是庸者福分多,能者是非多,張淑妃遇上了大麻煩。

歷史對張皇后的幾個誣陷

在史書上,張皇后的形象很糟糕,糟糕到讓人無語。著名的史學家蔡東藩,對張淑妃有一段堪稱「經典」評價:

「張良娣寢前禦寇,產後縫衣,幾與漢之馮婕妤、明之馬皇后相類,此在中知以上之主,猶或墮其彀中,況肅宗且非中知乎?愛之憐之,因致縱之,陰柔狡黠之婦寺,往往出人所不及防。」

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張淑妃替唐肅宗擋子彈、出產房就幹活,德行足以媲美馮婕妤、馬皇后。這種女人,如果配一位中等資質的男人,一定會被她迷惑住,何況唐肅宗這類笨蛋?這種陰柔狡黠的女人,對她寵愛、放縱過度,她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這什麼混帳邏輯?女人品行太好還有罪了?有天理沒有?然而,古人的這個思想充斥著整部歷史,張淑妃的「差評」就由此而來。

謀害建寧王李倓

建寧王李倓之死其實是一筆糊塗帳,我敢說,那些為李倓鳴冤,並痛恨張淑妃的人,一定沒有認真研讀過歷史,單憑几句原文,甚至從文學作品中得出了「李倓被張淑妃謀害致死」的結論。

關於這件事,我上一篇文章有詳細分析,此處只說結論:這件事的起因是李倓行為不當,導致很多人都誤以為他有危害李豫的圖謀。

由於李倓總是在唐肅宗面前告張淑妃和李輔國的黑狀,因此兩人就以此為由,狀告李倓危害李豫。

唐肅宗性子急,光看到李倓不當的行為,沒有體諒李倓的善良用心,於是處死了他。

謀立自己的兒子

窺視儲位,這種事套在身處後宮的女人身上,似乎百試百靈,但對張淑妃來說,這是不折不扣的冤案。

李亨登基時,李佋才3歲,李侗剛出生,而且張淑妃那時候還不是皇后,她的兒子們沒有任何優勢。

於是史書說,張淑妃因為兒子太小,雖然有想法,但卻沒對李豫形成危害。

這話說的,分明就是想給人栽贓,卻又無從下手,於是只好靠揣度找補的小人心思。

史書也承認,唐肅宗臨終前,張皇后想擁立的對象是皇三子李系。這就說明,她從來就沒想過立自己的兒子。

謀立趙王李系

事實上,謀立李系也站不住腳,我們回顧一下那幾天發生的事。

5月13日,唐玄宗駕崩,唐肅宗悲痛過度一下子病倒了。這一天,張皇后找到李豫,提出「李輔國將圖不軌,若不誅之,禍在頃刻」,希望能合作除掉李輔國。

沒想到李豫卻拒絕了,張皇后無奈,只好向李系求援。李系滿口答應,於是二人武裝了二百多名宦官,埋伏在長生殿。

14日,唐肅宗病情加重,下旨由李豫監國。李豫被張皇后以唐肅宗的名義召見,卻被李輔國攔住,告訴他皇后準備謀害他,並強行將他藏於馬廄(藏了一天,是不是有點蹊蹺)。

15日,李輔國發動兵變,處死了李系,抓捕了張皇后。

16日,唐肅宗駕崩,李豫即位,並殺害了張皇后。

請問張皇后有謀立李系嗎?她僅僅是請李系做幫手對付李輔國嘛。如果李系是她的候選人,怎麼可能以前沒有交集?這事也能臨時抱佛腳?

我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豫拒絕後,張皇后放棄了對付李輔國的計劃,她找李系只是為了防止李輔國趁機作亂,否則怎麼會被李輔國這麼輕鬆就得手了?至少要火拚一下嘛。

她的目標更不可能是李豫,因為李豫每天都會進宮探視,她要想下手李豫活不到今天。

張皇后為何結局淒涼

既然張皇后堪稱賢后,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甚至留下千載罵名了呢?

她的嫡母身份讓人不得不警惕

唐肅宗立張淑妃為皇后,就是一顆歹毒的糖丸!

唐肅宗是個苦命的人,在張皇后之前,他曾經娶了兩任太子妃,但由於李林甫的打擊,嚇得他兩次離婚。

所以,唐肅宗沒有嫡子,李豫以庶長子身份占了優先位。這種情況下,通常皇帝都不會再立皇后,以免皇后的兒子與太子身份衝突。

比如唐玄宗,他沒有立楊貴妃,就是基於這個考慮。

可是唐肅宗不光立皇后了,而且是在立李豫為太子之前。麻煩來了,李佋和李侗因為母親的身份變成了嫡子,李豫這個太子卻是庶子。

雖然張皇后一直沒有取代李豫的行為,但沒人相信她是「乾淨」的,都用疑神疑鬼的眼神看著她,今天你沒想法,明天你兒子長大了呢?

這就給她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大臣們對武則天的恐懼症

如果放在一個庸碌無為的皇后身上,這種猜疑還能輕一點,但張皇后是一把「萬能鑰匙」,蔡東藩口中的那種「有才有德就是罪」的女人。

如果用一個人套在她的頭上很合適,也很嚇人——武則天。

這不就是活脫脫的武則天再世嘛!大唐的男人們誰對這個名字不哆嗦?正統的儒生們哪個不對她心有餘悸?

所以,張皇后必須要被除掉,否則大唐就會危機重重。

唐代宗的政治手腕

在對待張皇后的事件上,唐代宗表現出了很深的心機,我甚至認為,他跟李輔國聯手做掉了張皇后。

很顯然,張皇后的存在對唐代宗是個麻煩。

按照規矩,唐代宗即位後必須封張皇后為太后。以張皇后的本事,加上太后的身份,如果再有宦官相助,唐代宗這個皇帝能當得舒服嗎?

因此,對唐代宗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張皇后消失。當然,這種事不能親自操盤,李輔國來做正合適。

基於此,我個人猜測,李輔國之所以能得知張皇后要對他下手,給他出賣消息的那個姦細就是唐代宗。

至於李侗是怎麼死的,用腳後跟都能猜得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e154f565ce561d654828bc9ca66e640.html